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音节匀称平整,声调铿锵和谐,富于音乐感。在英汉翻译中,如何体现汉语的节奏美,保持和再现文学作品语言的审美价值?本文着重从谐调和节奏两个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鉴于部分格律体新诗作品节奏美并不强的现实,本文追溯了西方音顿体系节奏和音步体系节奏的本源,发现汉语诗歌是典型的音顿体系节奏而不是音步体系节奏,而我国新诗格律的"顿数整齐论"和"音步对称论"是受西方音步理论影响而形成的,因而导致了部分作品节奏美不强;汉语诗歌必须回归音顿体系的正轨,才能完备地实现汉语诗歌节奏美。汉语音顿体系诗歌在创作中形成了具体形式法度,可供创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3.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其诗歌翻译成就卓著。卞氏非常注重音韵与节奏的传达,其译诗基本保留了原诗的音韵结构,很好地表现了原诗的音韵美。他创造性地采用了"以顿代步"的翻译方法,为以音步建行的英诗找到了以顿建行的汉语对应表达方式,使得原诗的节奏美与音乐效果在译诗中得到充分再现。  相似文献   

4.
头韵是英语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具有节奏美和音韵美,能增强语言表现力。由于汉语中不存在头韵修辞格,因此头韵的翻译成了英汉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实践充分利用汉语的多种语音修辞手法,可以再现英语头韵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文学作品中节奏的翻译问题。文中指出,文本的节奏是文本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义的表达形式之一,因此应该尽可能在译文中再现出来。本文以实例说明,基于人类语言的共性,节奏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能的。笔者根据索绪尔的理论,把节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言(langue)特有的节奏,如汉语和日语,汉语和西方语言;另一类是话语(parole)的节奏,即反映作者和文本独特风格的节奏。笔者提出,在翻译中必须尽可能在译入语允许的范围内再现文本的节奏,从而充分地再现原作的意义和风采。  相似文献   

6.
《尚书》《乐记》等不少文献载有中国早期的"节奏"论,虽然其所指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般都认为节奏具有规范、整齐等作用.从诗、骚两大源头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对节奏具有高度自觉,其深层原因在于汉语的诗美特性和诗人的追求:有节奏的语言为"乐音",对于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更为有利."平仄"律是依据汉语诗歌节奏特性设计的,因而并非独立的审美元素,它的根本功能在于改进并提升汉语诗歌的节奏水平.汉语诗歌节奏经过平仄律的"升级",变得更加柔和且富于起伏变化."平仄"律推动唐宋诗词的节奏水平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也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鼎峰繁荣.  相似文献   

7.
由于汉语音节中的乐音比英语的多,汉语音节比英语音节更具节奏美,也更宜于构成节奏美,因此汉语音节比英语音节更具音乐美。文章对汉英音节的音乐美进行了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93):27-28
四字格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是汉语语言库里的一块瑰宝,体现了汉语语言的博大精深。四字格具有音韵上的节奏美、形式上的整齐美及内容上的意象美。傅雷作为"古典主义的守望者",在翻译巴尔扎克名篇《搅水女人》时巧妙地运用四字格,使得译文音韵和谐,言简意丰,充满古典美,展现了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董丽娜 《海外英语》2013,(2X):122-123
英汉两种语言各具特色,英汉翻译中,译文要音调和谐,注意音韵和节奏,使用适当的方法技巧达到悦耳的效果,体现汉语的"音乐美"特色。  相似文献   

10.
按照等效论的观点,翻译的原则是再现原作效果。诗是高度集中审美形式和形象思维艺术,即"神美"。而古诗的形式包括节奏以及一切修辞手段都传递着美,即"形美"。译诗就是用不同的语言移植诗中的意境,并同时达到形合和意合这两个目的。  相似文献   

11.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翻译独特性很强的汉语诗词显得尤为困难。文章探讨了补偿翻译技巧在汉诗英译中的作用。在汉语诗词英译过程中,汉诗中的韵式和节奏等方面信息的缺失甚至被歪曲,可以在形式和内容上加以补充翻译,这样既可以兼顾原文的表情达意,又可以最大限度再现原文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12.
梁实秋在《威尼斯商人》的翻译过程中,采取化韵文为散文的做法,充分照顾莎士比亚原剧"无韵诗"的语体特点,在汉语词汇、节奏、声调等诸方面采取多种变通手段,从而忠实地再现了原作意境。此外,梁实秋对"雅"的尊奉与追求,以及对"俗"的锤炼与升华,使得译作具有良好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3.
美国诗人Longfellow的代表诗作之一A Psalm of Life是第一首被翻译成汉语的英语诗歌,其句式整齐,音韵谐美,基调慷慨激昂。文章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理论视角,分析了六个典型汉译本中形美、音美与意美的再现,其中黄皋炘先生译文更好地再现了原文之"三美"。因此,对该诗进行翻译,译者要在同时精通原语与译入语,用中国传统诗歌题裁翻译限制较多,选择"以顿代步"是可行之法。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音乐美是语句的音流、声韵、节奏等符合乐律的安排形成的。作为艺术语言的流行歌曲歌词语言,在创作过程中,受到汉语固有特质的影响,表现出语言优美的韵律、和谐的节奏、抑扬的声调,极大地丰富了汉语音乐美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汉语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讲求声音之美是汉语修辞的传统。在英汉翻译中,如何体现汉语的“音美”,保持和再现文学作品语言的审美价值?在英汉翻译中,译文要做到音节匀称平整,声调铿锵和谐,才能够再现原文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汉诗节奏是在汉语的自然节奏基础上形成的。汉语节拍群既是由顿歇同时也是由重音划分和标志出来的,但主要是由顿歇划分和标志出来的。汉语节奏的形成,一方面是对汉语自然节奏单位节拍群的分解与组合,另一方面是对汉诗节奏单位音顿的等时化与强化。汉诗音顿中表示节奏基本条件的是占一定时间的音组,表示节奏本质特征的是音组后的顿歇,其中顿歇是汉诗节奏点,它是划分音组的标志。因此,汉诗的"音节·顿歇"节奏,也可以简称为"顿歇"节奏。  相似文献   

17.
当今新诗格律理论有两种体系令人瞩目,一是以闻一多为主的顿数整齐理论,实为音步节奏体系节奏模式;二是林庚的半逗律理论,实为音顿节奏体系的节奏模式。许霆"意顿"的发现,证明顿数整齐论的音步体系节奏模式并不符合汉语语音特色,是一种错误的理论,唯有林庚音顿体系的半逗律诗体才是符合汉语语音特色的正确节奏模式。本文沿着林庚的研究方向,试图构建符合自然朗诵且体式远比林庚半逗律诗体丰富多姿的"意顿"式节奏模式诗体。法文音顿诗体又称"音节诗体",为了与国际接轨,汉语诗歌也采纳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18.
新闻标题的节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音是生成语言节奏美的最重要的基础。好的标题不仅要形式美观,新颖别致,而且要抑扬有致,声情并茂,富有节奏,以提高新闻标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汉语的特点,利用语音因素来加强修辞效果,使新闻标题具有节奏美。新闻标题的节奏美主要通过同韵字的使用、平仄的协调、音节的配合、叠音词的运用等方面来体现。  相似文献   

19.
<正>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短的几个字中所代表的不是简单、具象的东西,很多都成了意境。要想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就要在课外让学生广泛地读。1.诵读古诗。古诗是传统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中的古诗为基点,联系生活开发丰富的古诗资源,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感受古诗的节奏美。古诗富有音乐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品味古诗的意境美。不少古诗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语言的音乐美是语句的音流、声韵、节奏等符合乐律的安排形成的.作为艺术语言的流行歌曲歌词语言,在创作过程中,受到汉语固有特质的影响,表现出语言优美的韵律、和谐的节奏、抑扬的声调,极大地丰富了汉语音乐美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