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研究"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的象征关系发现,"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和其语义结构"施事+动作+与事+受事"之间的象征关系是通过"自主/依存联结"实现的.运用"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分析了"NP1+V+给+NP2+NP3"的语义合成过程,以期对其语义建构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一个语言表达式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结要求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的内部结构之间建立对应关系,表现为两概念成分之间的重合。在自主成分的影响下,凸显选择将意欲凸显的对象置于显著地位,提高其显著度,同时,将另一些成分置于暗处予以遮蔽,或者是将其切除掉,依存成分才呈现出不同语义。这就是语义同化的本质。可见,语义发生变化的词语是依存成分,造成语义变化的词语是自主成分,自主/依存联结是两词搭配的生成机制和联结动因,依存成分的语义是通过自主成分语义凸显的阐释明示出来的,不同自主成分凸显的次结构对同一依存成分凸显的次结构进行阐释造成了依存成分的语义变化。  相似文献   

3.
张健 《海外英语》2014,(15):37-39
X and Y这一形式的英语习语具有简单固定的句法形式,丰富的语义网络,读来朗朗上口等特点,其语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理据性。文章在认知语言学及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下,将"X and Y结构视为一种独立的构式,以自主/依存联结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基础,加以修补和整合形成新的AB模型,来阐释此多义构式的生成理据。研究表明:"X and Y表达式是以简单并列义为原型义的一种独立构式;修补后的双自主以及双依存模型在"X and Y构式的概念整合过程中对其类属空间的形成机制具很强大的解释力,合成空间的运作机制能够有效揭示构式完型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隐喻语言的建构与解读依赖于语言基本单位——构式。从隐喻的认知本体研究出发,结合相关学者对概念隐喻、语义框架和构式互动关系的研究,围绕概念域的组成成分、源域和目标域的标签方式以及基于构式的隐喻映射方式三个方面,进一步厘清构式视角下的隐喻的认知机制,即源域和目标域的选择依赖于构式义主导下的自主—依存关系,依存项激活源域,自主项激活目标域,从而形成从源域中框架向目标域中框架投射的完整隐喻映射过程。该结论不仅拓宽了隐喻研究的广度,而且以较新的视角—构式探究隐喻认知机制,为隐喻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构式是形义结合的统一体,是"有理据的约定俗成"。关于构式义,"动词多义论"没能揭示语言生成的认知规律,相反强行地给词汇增添了许多意义,"构式多义观"却是人为地区分出核心义及其延伸义,主观认定这些意义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从"合成观"的角度考察使动构式的意义可以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即使动构式中的动词都有其理论义,它在各语境中的兑现也是语境中的意义,且该意义与动词拥有的框架意义有关,同时也受与其共现的其它(非)语言因素的影响。使动构式还通过由动词和介词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谓语,由认知的运作导致使动义的产生。使动构式的语义"合成观"对其它论元构式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法语法配价理论对英语形容词句式的语义建构做出了强有力的解释。一个形容词句式表达不同的语义,这是由语言运用者对相关实体或事件的特征概念化的不同方式造成的。其自主成分与依存成分间不同的联结方式从认知视角解释了相同的句法结构表达不同的语义内容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共宾连动式的象征关系研究发现,共宾连动式V1+N+V2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象征关系是通过自主/依存联接实现的。共宾连动式的语义概念化是通过依存成分"V1"及"V2"的图示性次结构界标和同一个自主成分"N"的不同语义侧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回溯语﹙retronym ﹚指的是“用新称呼来指代旧概念”的语言现象。通过对其组构类型的重新分类,以及从“构式”的角度对其形式、意义和语用层面上作全局的解释发现:回溯语“定 + 中”的层级性结构属于构式上的“自主 依存”关系,回溯语“定 + 中”修饰语的选择机制属于构式上的“部分 整体”关系,回溯语“定 + 中”这一语符的使用乃是基于构式上的“语义 句法映射”关系而来。  相似文献   

9.
汉语个体量词"坨"、"枚"、"只"等在现代汉语,尤其是网络语言中异化使用的现象值得关注。在认知语言学E.Rosh的范畴化原型理论,G.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型(ICM)理论,R.W.Langacker认知语法的情景植入理论视野下对其进行分析,这种语言现象是被修饰名词范畴典型成员向非典型成员扩展的结果,其前提是人们头脑中关于该量词的理想认知模式的共享。从语法角度看,个体量词异化搭配的语义生成和联结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层级性的过程,量词和其修饰的名词之间的搭配是通过依存成分凸显的次结构和自主成分凸显的语义侧面之间的阐释和被阐释关系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概念融合理论、认知参照点理论和自主依存理论存在不足,但它们可以互相修补,基于这种互修机制,可建立基于认知参照点和自主依存的概念整合模式,这一模式反映了人类基本的认知过程,可对语言构式做出合理解释,本文将此作为理论基础,以现代汉语动词谓语句动前名词构式为例,对相关语言现象进行解释,以期检验基于认知参照点和自主依存的概念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1.
构式化是形式和意义的规约化过程,是指一个原本松弛的结构演变为相对固定的结构的过程,即一个新构式如何由非构式演变为构式。从认知视角审视"被XX"构式,"被XX"构式化的动因是语言的经济原则、语言的高频使用和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性,"被XX"构式化的机制是构式压制、转喻和类推。  相似文献   

12.
以构式语法理论为视角全面探讨"爱V不V"的结构和语义。就结构而言,"爱V不V"是由"如果爱V就V,如果不爱V就不V"紧缩而成的固定格式;就意义而言,"爱V不V"构式的语义具有多义性,具体包括"选择义"和"否定义"。基于"爱V不V"的结构和语义分析,在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构式意识,处理语言现象时突出构式义的阐释和挖掘语言结构的深层次规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和准确运用汉语的各种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13.
《滁州学院学报》2016,(6):55-58
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语言表达式"舌尖上的中国"成为新的网络流行语。这一高频度的表达式预备了一个构式,即"舌尖上的X"构式,其构式义可以被表述为"吃"事件框架。"舌尖上的"是构式中比较稳定的成分,成为构式的主体,"X"则表示插入构式的填充词汇,通过注意力视窗开启使"吃"这一事件框架中的某个或多个概念成分前景化。构式压制凸显了填充词汇语义框架内饮食这一语义成分并弱化了其他的语义成分,导致填充词汇的语义发生转变从而消解了构式义与填充词汇之间语义语用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新兴"门"族构式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因。研究发现,新兴"门"族构式具有鲜明的形式特征和语义特征,其形成的认知动因可归结为构式压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从内部时间结构、动词词义的模块属性表征理论与构式语法三种认知视角,辨析汉语视觉感知构式"看""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差异。研究发现,内部时间结构与动词词义的模块属性表征理论的分析存在很多漏洞,本文结合语法化观点的构式语法理论,更能区别及解释"看""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差异。这表明认知语言学内部各种理论之间的解释力有强弱之分。本文除了发现构式的象征性、图式性与组成成分的语法化程度是造成"看""看见""看到"与"看完"语义差异的关键因素外,还发现相对于"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只局限于视觉感知域,"看"的语义却可借由范畴化及概念转喻还同时涵盖视觉感知域与认知域。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很N"的表达层出不穷,特别多用于口语与网络词汇中。本文运用构式语法与构式化理论对"很N"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很N"结构称为构式的认知依据,"很N"构式化的过程、机制及其动因,得出"很N"经历了语义历时演变的结论,并总结了其两种构式义。本研究旨在丰富有关"很N"构式的认知研究,深化对"很N"构式的认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此构式。  相似文献   

17.
构式化是指一个原本松弛的结构演变为相对固定的结构的过程,即一个新构式如何由非构式演变为构式。本文从认知视角审视"山寨XX"构式,认为"山寨XX"构式化的动因是语言的经济原则和"山寨XX"结构的高频使用,"山寨XX"构式化的机制是隐喻和类推。  相似文献   

18.
"XX了解一下"作为一种流行构式满足了语言交际的需要。该构式由常项"了解一下"和变项"XX"构成,"XX"可以是词组也可以是句子。这一流行构式经过语义演变后具有+[主体性]、+[建议性]、+[低使令义]的语义特征,成为表达主观建议性的积极建构。"XX了解一下"构式的认知机制是类推作用;构式的变项"XX"是信息焦点。这一构式运用于新闻语体、网络语体等不同语境,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语义内涵。  相似文献   

19.
X+了+硬是"是昆明方言中一个高频使用的结构,通过整理和归纳此类结构,从构式语法角度可将其命名为主观高程度构式。其构式义可概括为说话人主观上强调人的某种感受或事物的某种性状达到了很高程度。构式中的变项"X"在词项上多为非定量形容词,少数为表心理或生理状态的动词,在语义上具有[+量级]、[+性状]、[+评价]的语义特征。其构式义与构件成分有互动关系,表现在构式义与构件成分间的选择压制与语义融合上。进一步对构式进行研究后发现,构式的形成及高程度构式义的获得可从"图式—例示"范畴化与隐喻认知两方面来解释。  相似文献   

20.
尽管汉语"中动结构"这一概念在学界确立不久,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中动结结构作为跨语言普遍存在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宾.各语言中中动结构并没有独特或完全一致(uniform)的句法,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的是中动语义(middle semantics).该文从认知的角度,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分析英汉"中动构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义特征、语义限制及其认知理据并进行对比研究,探寻中动结构在两种语言中的异同,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也能深入了解英、汉语的不同语言属性及其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