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基于不同的人生意义和宇宙观点,形成“比德”与“畅神”两种自然审美观。他们从人与宇宙自然的交相感应之中,领悟到两种不同的人格完善的真谛,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精神修养取向。这两种自然审美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及...  相似文献   

2.
苏拭书法理论十分深邃。儒家的“经世致用”、道家的“崇尚自然”、禅宗的“清淡虚静”以及屈骚的“发愤抒情”等思想对苏轼书法理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进而形成了苏轼“书如其人”、“淡泊简远”、“法无定法”与“发愤抒情”等书论。苏轼书法理论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在追求道德完美的道路上创立了完整而缜密的人格学说,期望以知仁勇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完善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勇"是一种以仁义之心,配之浩然之气的道德品质,没有"勇"就不能为仁为义,就不能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勇"与儒家的诸多道德德目关联在一起,要对先秦儒家勇德特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阐述,需要通过与出世的佛家、道本自然的道家和知识是美德的古希腊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使先秦儒家勇德的特征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4.
苏轼书法理论十分深邃。儒家的“经世致用”、道家的“祟尚自然”、禅宗的“清淡虚静”以及屈骚的“发愤抒情”等思想对苏轼书法理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进而形成了苏轼“书如其人”、“谈泊简远”、“法无定法”与“发愤抒情”等书论。苏轼书法理论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是蕴含着古人智慧、品格的结晶,是了解古代杰出人物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多元共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这其中有关切社会治理的儒家,有关怀生命自然状态保持的道家,有关心人生痛苦解除的佛家……它们相互碰撞、融合,产生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6.
笔者以儒家、道家、佛家的视角,对成语"以和为贵"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智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和"从其渊源看,实际上上是多样的和谐,在儒家多显现为人际与社会的和谐,在道家多预示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佛家则偏重于人自身灵与肉的和谐。永州阳明山从其"阳和"的本名来看,具备了"阳和"的性格,在当代社会它与台湾阳明山机缘巧合,可以从文化创意角度培育成为一座"和美"之山。  相似文献   

8.
"和"从其渊源看,实际上是多样的和谐,在儒家多显现为人际与社会的和谐,在道家多预示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佛家则偏重于人自身灵与肉的和谐。永州阳明山从其"阳和"的本名来看,具备了"阳和"的性格,在当代社会它与台湾阳明山机缘巧合,可以从文化创意角度培育成为一座"和美"之山。  相似文献   

9.
丁丽丽 《考试周刊》2008,(49):24-25
几千年的语文教育史,实际上也是教学目的与方法、作用与反作用辩证状态的呈现过程。儒家、佛家、道家的语文教育的目的,催生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反过来,这些教学方法又促进它的教育目的的实现。佛、道两教与书院中采取的自然之教,便是成功教学之大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成语"以德报怨"的来源、意义入手,分别用儒家、道家、佛家视角,来具体揭示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智慧。  相似文献   

11.
司空图<诗品>之<实境>是反对当时的格律丽偶、绮缛错采的风尚,主张以直目所寻的方式追求平实之中见深邃意境的风格论.司空图在落脚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接受道家之"虚空"的思想从而形成"自然"的审美观,又以佛家的"现观"思维方式来实现即景会心的真切自然风格特征.其<实境>既是对诗歌表现毛法及语言的描述,更是以风格论而张目,也是司空图"思与境偕"审美主张的又一体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成语"以德报怨"的来源、意义入手,分别用儒家、道家、佛家视角,来具体揭示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智慧。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源头的屈骚,其诗歌意境的营造主要借助于自然形态、社会形态、历史形态、神话形态这四大精神家园之媒介,在诗人溯古探今、上天入地的不息追寻中,强烈抒发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固持操守、忠君爱国的深厚感情,从而形成具有崇高、悲壮、凄怆意蕴的屈骚意境审美特征。屈骚意境,经过杜甫的潜心揣摩与自然融通,形成了其诗所蕴含的崇高悲壮、沉郁顿挫风格的意境之美,从而使其诗歌别具骚雅之魂魄而焕发出空前的艺术生命光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普渡众生都充分表达了一种整体的和谐观念。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整体和谐思想的基石,是宇宙之间万物的一种大同和谐。  相似文献   

15.
徽州水口,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徽州人的保护神和心灵家园。从实用层面上来看,具有定界、防卫、交通导向、休息聚会场所等功能;从美学意义上来看,既有儒家的"比德"思想,又有道家的"师法自然"观念,还有现代意义上的"诗意地栖居"理想;此外,还有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道家方式栖身山林的诗人们,内心秉承的却是儒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他们以儒家比德物象的美学观为自觉的审美追求,借自然物象讴歌各种美好的品性德操,从而赋予自然景观以强烈的人的情感和鲜明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学,但古人的教育思想是有基础的,本文就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思想中基础人性论和"道法自然"作一些议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中国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思想与西方的教育思想作了比较,得出卢梭的教育方法论以"人性本善"为基础,其思想学说与道家最像;杜威教育学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和经验论的心理学,杜威的实用主义讲实用、主动."实学"是孔孟儒家的传统,中国的实用主义与西方的科学主义之间相互诠释,使杜威的实用主义达到一种中国化改铸的方法论前提.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尊重儿童主体性上一脉相承.文章最后阐述了导致学说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以儒为主、释道辅之”的创作思想指导下,冯梦龙之“三言”的主题呈现出多样统一的特点。其中既有儒家以封建礼教抑制情与欲的倾向,也有道家自然无为、佛家因果报应等思想的突出反映。三教的矛盾与统一,形成了小说主题多样化、人物性格多重性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9.
人的幸福是多样的,于是“幸福”也就成了人类生活当中最捉摸不定的问题。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幸福理念,对于中国人幸福观点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家为主干,道家、佛家为两翼的三维结构。儒家的“德福一致”、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涅槊之乐”产生了和谐的碰撞与交融,为今天中国人的幸福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为中国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底蕴。’  相似文献   

20.
皎然继承了儒家中和之美的文艺美学思想,发展了儒家传统诗论中的"通变"概念,借用佛家的"中道"观提出"诗家中道"诗学观点,妥善处理审美过程中诸多相互对立的矛盾范畴,从新的角度拓展了诗歌审美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