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晓利 《文教资料》2009,(28):18-19
出走与回归是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主题,我们从这一主题中可以看出作家对于个体拯救之路的追寻与探索。本文以《谢尔盖神父》为例,解读托尔斯泰笔下主人公出走与回归的深刻内涵:对尘世失望而出家隐修的完美主义者谢尔盖神父并没有在修道院中找到精神的归宿.其隐修的失败是终极关怀与现实关切相脱离的必然结局;最后他从农妇帕申卡的普通生活中得到启示:融入大众、融入人群——这才是个体精神的返乡之路。  相似文献   

2.
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该文认为,托尔斯泰的出走是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不能解决的结果,家庭矛盾只不过是直接现象的原因,他的出走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他的信念,他的信仰。托尔斯泰的出走与逝世,对他本人来讲,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对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托尔斯泰对小说艺术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他的现实主义心理描写方面 ,杰出的心理描写是他征服欧洲 ,震惊世界的法宝。本文试从《安娜·卡列尼娜》一书来领略托尔斯泰心理描写艺术的精华——“心灵的辩证法”。笔者认为 ,托尔斯泰这位心理描写大师用他那支魔笔直达人物意识的底层。大处 ,人物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小处 ,在特定场合心曲稳秘、微小的波动 ,都被托尔斯泰一一描绘得清晰可辨 ,读来令人有洞若观火之感。托尔斯泰用“心灵的辩证法”环环相扣 ,步步推进 ,层层深入 ,合情合理地展现了安娜彷徨迟疑 ,在矛盾中追求 ,继而在绝望中死亡的完整的心理历程 ,这是安娜形象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娜拉出走"是易卜生戏剧《玩偶之家》提出的女性解放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得到了进一步阐发。从鲁迅《伤逝》、杨沫《青春之歌》与苏童《妻妾成群》三部作品看出,中国"娜拉出走"的主题,大致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轨迹,即从"恋爱至上主义"的流产到"革命至上主义"的皈依,再到"生存至上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出走"在20世纪的中国是十分流行的现象,见于各现代文学小说和戏剧中。"出走"的说法是一个舶来品,源于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然而在中国传统的戏剧中也存在着"出走"现象,这种出走现象通常被称为"私奔"。私奔与出走,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不同的话语与结局。  相似文献   

6.
如何使语文课回归本真——必须化"繁"就"简",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品味文本,深入文本"内核"。从小说的文眼、情节、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四个方面来探索小说阅读教学设计"简约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人物心理描写揭示19世纪欧洲社会转型期的时代本质,是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和托尔斯泰小说创作中最显著的特征。其显著特征表现为客观性、动态性和现代性。客观性特征揭示了追求自我意识的时代历程,动态性特征标志着激情向传统伦理的抗争,现代性特征透视了呼唤人性回归的心声。比较两位作家的心理描写对于审视和探索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人们高扬自我价值、期盼观念更新、憧憬开明政治的心灵动向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哦,香雪》是一篇值得反复重读的小说。小说中对“火车”“鸡蛋”“文具盒”等事物的叙述,表征了年轻的香雪们对“现代化”的到来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欣喜。尤其体现在叙事方式上,小说在叙述香雪“出走”时极尽笔墨,而在香雪出走之后的“回归”叙事却极尽简化。作者用“叙事落差”的叙述技巧传达了小说独具匠心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将香雪出走的叙事性质转变为一种回返时个体的精神启示。  相似文献   

9.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描写爱情的小说,是鲁迅对"娜拉走后怎样"的回答,鲁迅看来,娜拉出走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于是,子君出走后,最后又回到了那个她曾经与之决裂的家中。《伤逝》用一场爱情悲剧解释了为什么娜拉们出走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思考新文化运动以后新思想席卷全国的时代氛围中青年们尤其是新青年们的未来以及中华民族的未来,激励青年们要继续战斗。而茅盾和郭沫若则指出了战斗的方向,女性要真正独立,要靠整个民族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  相似文献   

10.
巴尔扎克与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他们的成就都在现实主义小说上。巴尔扎克的作品揭示了金钱在人类心灵中引起的各种欲望以及欲望破灭后的种种惨状。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托尔斯泰的艺术博大精深,他以特有的概括广度,创造了史诗体小说。他的作品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在于再现微观世界,洞察人的内心奥秘,为后人描绘出了"托尔斯泰时代"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1.
从陶丽群的小说中可以发现一个常见的叙事结构,即“出走一迷茫一回归”。在“出走”和“迷茫”两个环节中反映了“出走”的这个群体在外在物质条件驱使下的无奈和焦虑,而“回归”这个环节则代表了这个群体为解决焦虑而做的努力,但这个“努力”是无用的,只有精神上的“回望”才能解决这个焦虑。  相似文献   

12.
《静静的顿河》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一部优秀的悲剧性史诗,同时它又堪称世纪之交俄国哥萨克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丰富而生动的民间宗教文化因素为这部伟大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精神价值。文章通过对小说中顿河哥萨克日常生活描写中宗教隐喻因素的分析,展示了小说文本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以及它对俄罗斯经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中物质文明的异化和物化导致人类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小说《马语者》不但描写"朝圣者"康复的过程,也刻画出了安妮母女精神的回归及其回归的原因。整部小说充满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现代都市人群精神的思考,蕴含着强烈的生态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论林徽因小说创作中的“出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意象。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林徽因小说创作中"出走"模式的设置反映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极具张力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5.
1910年11月10日,托尔斯泰从自己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秘密出走。途中,他不幸患上了肺炎。10天后,托尔斯泰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逝世,走完了自己辉煌而又孤独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深化了劳伦斯创作的性爱主题,体现了其对20世纪异化世界的拯救思想。文本以小说人物的出走与追寻为切入点,通过出走来表现人物对完整性自我、和谐两性关系的追寻,认为其笔下人物的出走与追寻是劳伦斯拯救思想的体现,诠释了劳伦斯"血性"哲学的拯救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伤逝》是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也是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它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一方面歌颂了他们争取婚姻自主,要求个性自由的反封建精神,一方面又批判了他们没有远大理想,反以“出走”为最终目的的短浅目光;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心灵辩证法”,这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表现得较为突出。通过分析小说中“安娜的死”、“赛马”、“安娜病危”、“安娜回国看子”等情节,详细剖析了“心灵辩证法”的特点以及在这部小说中体现其的多种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9.
托尔斯泰的一些小说对人物的心理分析、精神解剖和性格描写有时表现出某些酷似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东西,他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即可明显看到这种弗洛伊德的趋向:强调主人公自我人格完善过程中本能欲望与高尚道德、宗教感情的冲突,对主人公性冲动的描写,俄狄浦斯情结式的描写,对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一些类似认同、移情、投射、白日梦等行为、表现的描写,都与弗洛伊德的有关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0.
丁玲早期创作的《韦护》是继《莎菲女士的日子》后又一篇以描写青年男女恋爱为题材的小说,这篇小说以作者好友瞿秋白与王剑虹的爱情故事为原型,描写了青年韦护和丽嘉的爱情故事,但这个爱情故事以韦护的出走而无疾而终。这对曾经甜蜜美好令人艳羡的青年男女为何从牵手最终走向分手,既往研究一般将原因归结为革命战胜爱情,这是不全面的,还应该从男主人公自身二元思想性格特点入手,分析导致这份感情中途夭折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