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影视美学"课程逐步走进各大高校。但由于影视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影视艺术的特殊性和综合性之间的悖论,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难以解决的矛盾。所以,我们提出理性思辨与感性体验的互渗、理论讲解与创作实践的结合、知识传授与精神陶冶并进的影视美学课程教学的创新方法,是化解悖论、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以推动影视美学教育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影视类学生。  相似文献   

2.
"韵味"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范畴,涉猎范围包括文学、美学、绘画、书法、音乐、建筑、戏曲、影视等诸多领域。历经千载,从先秦到魏晋、从唐宋至明清,"韵味"已成为评判艺术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灵韵",作为本雅明提出的一个代表传统艺术特征的概念,主要建立在感性基础上,是区别西方机械复制艺术与传统艺术的集中体现。作为传统艺术的灵魂,"灵韵"与"韵味"与心理学、美学、哲学、绘画、书法等领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笔者试就"韵味"与"灵韵"的相关材料进行综述,同时对其加以总结和阐释。  相似文献   

3.
动画美学理论对动画艺术创作、欣赏及动画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相关研究极端匮乏,究其原因,一则直接参考文献少,再则动画艺术发展本身不很成熟。从中国画论中进行动画美学思想的探索为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从中国画与动画之间的本体渊源及方法逻辑上分析,这种研究方式是切实可行的,并可以在这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间找到并打通诸多美学思想的会通点。  相似文献   

4.
动画美学理论对动画艺术创作、欣赏及动画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相关研究极端匮乏,究其原因,一则直接参考文献少,再则动画艺术发展本身不很成熟。从中国画论中进行动画美学思想的探索为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从中国画与动画之间的本体滞源及方法逻辑上分析,这种研究方式是切实可行的,并可以在这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间找到并打通诸多美学思想的会通点。  相似文献   

5.
工笔人物画具有"写实"性,但同时具有"写意"性的艺术特征。其主要表现在将笔墨,自然与人格修养融合统一,艺术家将自然与情感融合在一起,以便在作品中表现一种自由灵活不受空间时间限制,能体现中国美学内涵的沉静、深邃、抒情之艺术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6.
<正>写实和写意是两种不同的美学观点。写实以"模仿说"为依据来反映生活,力求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写意以"物感说"为依据来表现生活,根据"神"和"意"的需要,提炼人物形象的外部形态,以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变形传神""离形得意"的特点。写实重视"形似",写意  相似文献   

7.
动画是影视的一个分支,文学和影视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动画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与文学存在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由文学、音乐、美术等诸多因素组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中文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剧本往往是动画创作的基础,编剧的文学水平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动画剧本的水平。本文以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为例对电影所表现出的艺术及色彩意境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分别有着各自的美学内蕴,放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创造理论。"观物取象"从艺术本源论与审美观照方式两个方面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后世的美学思想;"立象以尽意"最早对"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进行明确的阐释,深远影响到后世"言"与"意"、"象"与"意"关系的讨论,并由此而激发出许多美学命题与范畴。  相似文献   

9.
"中国动画学派"作品风格多样,有传统二维动画,也有偶动画、剪纸动画等,还有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水墨动画,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动画艺术之林。其动画角色的动作表演或借鉴民族传统舞蹈,或来源于传统戏曲表演,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动作相糅合,形成写实、夸张、戏曲等诸多风格,具有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影视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也是一种最简单直接地模仿生活的艺术,往往融合了多种美的基本形态,集光、影、声、画于一体,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带给人鲜活立体的视听感受、美学趣味、思维启迪和情感体验。儿童接受影视的障碍小,兴趣浓烈,将影视融入教育,或将影视的多元化艺术表现形式迁移到教育教学中,一定是最利于教化的,也是最合乎童心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产物,皎然诗歌理论与俄国"陌生化"理论分别代表着中国唐代诗学、近代西方诗学的相关建树。通过比较的视野对两套理论展开研究,能够发现二者的理论生成逻辑均显示出由"言"到"意"的演进过程,作为外在符号存在的"言"往往成为影响内在性"意"的工具和手段。两套理论话语的具体建构来看又呈现出各自的特点,皎然诗论之"言"主要针对"为诗者",俄国"陌生化"理论则是关注"言"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对主体造成的影响。皎然诗论中将"自然"作为诗歌语言最高的美学追求,"陌生化"理论则倡导"新奇"的艺术表达形式。上述二者作为中西美学历史阶段中的特殊形态,彰显各自文化传统的同时所呈现出的共性特征,成为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重要个案。  相似文献   

12.
仲呈祥是我国著名影视文艺理论家.他坚持哲学对影视文艺理论与实践的统摄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历史的"品评标准考察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提出"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的理论主张,并将历史经验与时下现象深度融合,对当下影视文艺现象进行冷峻思考,对理论界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如"市场检验"论、"迎合观众"论、"三性统一"论、"躲避崇高"论、"文化革命"论作了系统辨析.他的影视美学思考对于丰富我国影视艺术理论、引领影视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世海 《天中学刊》2011,26(1):85-88
趣,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考察和分析"趣"含义的发展流变,可以看出"趣"义演变的大致过程为:趣、趋本同,后因声符不同,趣偏向取;趣因取故,与志意同;趣因取之动作义,与志意异,延展出主体感受,遂获得美学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乐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先秦儒家音乐美学的基本思想,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提炼。先秦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强调音乐艺术的特征是和谐,推崇中正平和之音,强调音乐艺术的平和与适度,主张"乐与政通""乐通伦理",强调音乐的教化力量,音乐艺术与社会政治息息相关。儒家美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具体体现在孔子儒家美学的核心、审美标准、评价标准这三个方面。其中,"仁"的理论是儒家美学的核心,"美善合一"是儒家美学的评价标准,"和"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先秦儒家美学观倡导的"乐和"观,是儒家"乐与政通,乐通伦理"为宗旨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5.
沙家强 《文教资料》2011,(22):72-73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影视美学"课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从审美哲学、审美文化和审美心理等方面,对影视艺术内在的文化意蕴进行分析解读,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影视美学"学科本身就是用美学的精神来观照电影,深入探究人类的理想和生存的意义是如何在影视中得到表现或实现的,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以"影视美学"来建构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重在具体可行的教学实践上,重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唯其如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深入研究我国动画产业的艺术设计,金毅、王睿志、郑群编写了《动画原理与设计艺术研究》一书,该书对动画原理及艺术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尤其是对动画艺术设计的研究,十分详实、具体。"动"是动画的主体,是动画的重要内容,而"画"是动画的手段,是动画的具体表现形式。动画借助电影和影视等载体进行展现,也经常借助其他艺术形式的思想方法和表现手段进行细化,通过剧本、造型、音乐、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下,中国动画的"民族化"文化符号由于无法实现全球化的普遍接受和当代化的灵活利用,存在诸多弊端。中国动画的"民族化"更多追求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巧,未能深入民族精神本体;中国动画对艺术性的过于强调,忽视了动画作为叙事艺术而对故事讲述的要求;简单粗暴的说教表达使得中国动画言之乏味,缺乏娱乐性;中国动画"民族化"艺术形式难以承载宏大叙事和大规模复制。  相似文献   

18.
视听语言是影视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重视其基础性,缺乏专业针对性。动画作为典型视听艺术,审美个性独树一帜,所蕴含的专业知识与传统视听艺术形态有诸多不同。因此,动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应作出适当调整和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是属于“意象”艺术,它与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不同,往往有“象外之意”。这象外的意与画家个人的文化修养有直接关系。“写实”的艺术,只要有艺术技巧和造型能力,可以成为大画家,写意的中国的画家则不尽然。我们常说中国画家画到最后都  相似文献   

20.
文章简要论述了中西方立"象"、取"象"的渊源和发展,对中西方关于"象"的认识论与美学范畴和命题,特别是对中西方关于言、意、象关系进行了认识比较,剖析了中西方在立"象"、取"象"上所追求的不同,提出了中西诗学对"象"的关注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侧重立象以写意,后者则侧重求象以写实,由此发展了求真、求实、求经验实证的真实再现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而中国诗学立象的终极目的和理想是得道、明道,立言明道不足则立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