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华社莫斯科7月25日电“砰!砰!砰!”一发发麻醉弹射向数十只欢蹦乱跳的猴子。8分钟后,这些猴子就进入了梦乡,被人们抱进了笼子。这不是在原始森林里捕捉野猴,也不是在马戏院里进行猴术训练或者表演。这是不久前发生在苏联首都“舍列梅季耶夫—2”号国际机场货栈仓库里的一件趣事,人们在捉拿逃出“牢笼”的长尾猴。  相似文献   

2.
“砰”的一声巨响,正在厨房做饭的王帅被震得差点摔倒。他着了看时间,1月7日17时25分。“出事了!”他赶紧跑到楼顶看个究竟。在他家的西北角约1.5公里处,火光冲天,一朵黑色的蘼菇云腾腾升起,从蘑菇状慢慢散开成一大条黑带,再逐渐弥漫成一大片黑烟。  相似文献   

3.
"走错了路了!"周克华假装嘟囔一句,反向疾步向警察走去。周缙立刻高度紧张起来,但这时他还没有确定此人究竟是不是周克华,眼前这个人的表现俨然是一个走错路的青年"砰!砰!砰!"三声枪响,划破了重庆沙坪坝区童家桥街道双菱皮鞋厂附近的宁静。住在皮鞋厂家属区的张敏(化名)寻着枪声赶到事发地,看见一个身着黑色上衣的男子躺在血泊里。男子旁边,站着两名身着便衣的持枪警察。张敏当时并不知道,血泊里的男子,就是这几日在重庆  相似文献   

4.
“砰!”一声枪响,本·拉登倒在自己妻子身边。远在万里之遥的美国白宫.奥巴马总统和国务卿希拉里等高级官员通过视频目睹了这一幕。指挥这场战斗的是奥巴马.完成这项任务的是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24名队员。从总统到普通士兵是怎样架起完成任务的桥梁?《艰难一日:海豹六队击毙本.拉登行动亲历》一书的作者.以一位美军前海豹突击队队员的视角道出了其中的秘诀——“像在战斗中一样去训练”。  相似文献   

5.
变态的人     
周末,我到一个博物馆去参观,一时内急,便跑到厕所里,“砰”的一声把小间锁上,解开裤子,就准备方便。  相似文献   

6.
8月6日,亚洲杯决赛前的训练中,邵佳一一脚“高射炮”,越过护栏,直奔新闻中心一楼的玻璃窗,“砰”的一声,玻璃碎了。听到这一声脆响,国足的训练宣告结束,他们讨到了好“兆头”,见好就收。这是国内新闻媒体多次争相报道的类似的又一“花絮”。  相似文献   

7.
深夜发生蹊跷案5月20日晚上11时许.家住江苏省宜兴市环科园一小区的刘先生正在家中看电视.突然听到窗外“砰”的一声,接着传来小孩的哭声。他推开窗。只见紧挨小区的马路上躺着一个女人.有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在一旁哭.地上一摊血。  相似文献   

8.
陈瑛 《档案时空》2003,(3):39-41
67年前,大军阀孙传芳在天津遇刺身亡。此案在中国曾轰动一时,行刺者是一位年轻女子,她名叫施剑翘。该案经过几审,最终行刺者不仅没有被判刑,而且还被赦免释放。当时审理此案的一审法官叫文人豪,湖南攸县人。笔者日前去文大法官的故乡采访了他的儿子文守中,从他那里收集了文法官审理该案的一些史料,了解了该案审理过程中一些不为大众所知晓的曲折过程。佛堂枪声,孙传芳一命呜乎1935年11月13日,当天是星期三下午3时左右,天津城南的草厂庵内突然“砰、砰、砰”传出三声枪声。枪响过后,曾一度称雄江浙,号称五省联帅的孙…  相似文献   

9.
股市变脸 8月14日,一心想过把出访瘾的台湾当局新领导人陈水扁,在洛杉矶机场过境停留时,刚登上美国方面为他提供的一辆凯迪拉克礼车,屁股尚未坐稳,就听“砰”的一声,车盘底座突然冒出白烟,惊得周围的美国警察下意识作掏枪状,在场的其他人一下子傻眼。惊魂甫定的人们初时还以为是车轮“爆胎”,经查才知是引擎漏气,倒霉的“阿扁”只好改换坐车。这辆  相似文献   

10.
警察抓人,小刀只在电视里见过。通常的“程序”是这样的:几个人举着手枪在楼道里悄悄贴上来,在门两侧闪开,然后一人双手举枪向上,猛一脚踹去,“砰”一声门被踹开了,然后是几个人同时的怒喝:穿上衣服(或不准动之类),剩下的自然是已经用枪顶住了脑袋(如果被抓的人正好在屋里的话):老实点!在以前小刀以为,警察抓人就是这样的,罪犯吗,总是和我们这些老百姓不太一样的,说不准身上带着什么,也说不准到底把自己的命当不当成命,可前两天,小刀从报纸上却看到一则消息,北京警方放弃了对一名犯罪嫌疑人的激烈抓捕因为当时这名嫌疑人11岁的女儿正在旁边,…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是党报的基本职能之一,它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以至对整个社会的批评监督提供了一块阵地。由于党报舆论监督的权威性、群众性、公开性,使它成为其他批评形式不可替代的有力的武器。那么,我们怎样运用好这个武器呢?是否真如上战场一般,端起枪,“砰!砰!砰!”,只要击中目标,只要痛快,就会收到好的效果呢?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感到,并非这么简单。我们必须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情况是对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这类问题,毫无疑问是需要旗帜鲜明地予以披露和批评的,不管有多大阻力。这种情况比较明确,本文不…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得了非典,就像一块石头“砰”的一声落入水面,瞬间颠覆了湖面的平静。这看似危险的波心荡起一圈圈涟漪,以飞快的速度波及到朝夕相处的家人,平日谈笑的亲友,点头之交的邻人,素未谋面的千万北京人,乃至上亿国人。  相似文献   

13.
潇洒不易     
潇洒不易曹可凡今年初春的一个夜晚,随着“砰”一声枪响,一位中年男子倒卧在血泊之中。这位男子便是俄罗斯著名节目主持人费拉基拉夫·列斯季耶夫,这位天才的节目主持人因成功地主持了政论性专题节目《观众》以及一些娱乐节目,受到俄罗斯观众的爱戴。列斯季耶夫被暗杀...  相似文献   

14.
2012年仿佛刮起了“正能量”风暴,“正能量”成为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的流行用语,成为我们语言生活中的一个焦点和亮点。媒体上常见“正能量”.生活中也不乏“正能量”:吃了一碗牛肉炒饭,“哥们,这饭够正能量!”看了一场励志剧,“嗯,这部电影充满正能量!”遇到一个开朗爱笑的帅哥,“哇,他好有正能量哦!”石缝中的小树开出了小花,“这树真是极具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秘书:“经理,青工小梁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报社写稿,引起了某些人的风言风语。”经理:“写稿是好事,是无可非议的嘛,怪事就是多!”“有人说他署真名实姓。”“啊,那就不好了,分明是在求名嘛!”“听说他一次就拿了十几元稿费!”“唷,还拿稿费?原来他还有求利的思想!”“那还可不可以让他写了?”“当然可以!谁说不让写?让他马上就给我写一篇!”  相似文献   

16.
一只张牙舞爪的猫儿发现了一只小鸡,立刻直冲过去。小鸡吓得魂飞魄散,连飞带跑。忽然,“砰”的一声,鸡儿飞到半空,猫儿撞在一棵大树上……一个困得眼睛都睁不开的小胖孩和同样发困的小狗、小猫,拧开了电视机,顿时眼睛睁得比鸡蛋还大,然后大家一起捂起眼睛,浑身发抖……  相似文献   

17.
笑一笑     
吉利话从前有个地主,雇了两个长工。因为他非常爱听吉利话,便特意给他俩重新取了两个好听的名字:一个叫“高升”,一个叫“发财”。正月初五早上,地主要迎财神,说吉庆话。天还没大亮,他就怪声怪气地喊:“高升!高升!”高升住在楼上,一听地主喊,便赶忙答道:“下来了!下来了!”地主一听,怒气填心,又不能说什么,只好再叫:“发财!发财!”发财住在马圈里,那儿没有窗子,  相似文献   

18.
“吗”和“嘛”不能混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发现报纸和刊物上,不少把“吗”和“嘛”字用错,以致使语意颠倒。“吗”和“嘛”都是语助词,但用法不一样。“嘛”字的用法是:(一)表示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有意见就提嘛!”“这也不能怪他,头一回做嘛!”(二)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如:“这样很好嘛!”“这样不好嘛!”(三)表示  相似文献   

19.
“快!快!快!”把这句在抗震一线出现频率颇高的“流行语”,用来形容济南军区前卫报社跨战区组织抗震救灾报道行动,一点都不过分。  相似文献   

20.
翟金玲 《大观周刊》2012,(44):305-306
小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为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进行发现交流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学生的年龄特点,“发现交流”的热情比较高,这就更为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实施“发现交流”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如学习《草地夜行》一文时,一学生说,老红军陷入泥潭时对“我”讲的话:“快离开我!我掉进泥潭里了!”这是前果后因的句子。“我掉进泥潭里了!”是“快离开我!”的原因。因此也可写成:“我掉进泥潭里了,快离开我!”而课文中,老红军先是要“我”快离开,再告诉“我”他掉进泥潭了。这就充分反映了老红军在生死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