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宇 《军事记者》2006,(2):54-55
“他是航天人的后代,发射场是他的故乡。20年的青春奉献给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完整参加了‘神一’到‘神六’的摄影工作,拍摄了《傲视苍穹》等许多航天佳作。”这段话,是《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大型纪实摄影展览》评委会,对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席摄影师王琦的评语。2005年12月3日上午,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大型纪实摄影展览”开幕式上,肩扛上校军衔的王琦成为3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摄影贡献奖”最年轻的获奖者。一他的脸上写满沧桑,他的外貌粗犷豪放,大西北人不修边幅的生活习性,使人很难把王琦执著的追求和壮丽的航…  相似文献   

2.
《新闻前哨》2006,(1):55-55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在党和国家隆重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前夕,去年11月24日,世界上首本以“航天员”为刊名的科普杂志在京创刊,该杂志由中国航天员的大本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办。  相似文献   

3.
10月16日至10月17日,《解放军报》不惜版面,在连续两天的时间里,“首次载人航天”特刊就用了整整10个版面(16日7个版,17日3个版),集中宣传“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入太空的前前后后,气氛热烈,规模宏大。浓墨重彩的特刊,生动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展现了航天员的过硬素质和美好形象,也展现了中国人为祖国日益强盛所感到的骄傲。其鲜明的特刊特色深深吸引了读者。题材重大,主题集中。中国首次载人飞船航天飞行,不论是对中国人,还是对全世界,都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不仅仅是中国航天技术的一次跨越,更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我有机会连续参与了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等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参加了《中国飞天路》和《神舟交响曲》两个特别节目的采写、制作。由于载人航天飞行事件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听众  相似文献   

5.
去年10月12日到17日,我国航天科学研究和探索领域再传振奋人心的喜讯,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驾驶神舟六号飞船,经过110多个小时、700余万公里的飞行,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是继两年前“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后的又一壮举。“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此感到骄傲和荣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再一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新闻前哨》2003,(12):12-14
2003年10月15日至17日,《湖北日报》以12个整版的篇幅,全方位报道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这次报道组织到位、策划周密、编排精美,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重大成就报道,得到社内外报人和读者一致好评。总结这次报道,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孙崇峰 《中国广播》2004,(11):57-58
《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安全返回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这篇现场报道,在第一时间及时播报了航天员杨利伟平安出舱的全过程,向听众报告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的喜讯。成功之处有四:  相似文献   

8.
陈俊妮 《今传媒》2005,(11X):26-27
2005年10月12—17日,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对此北京各大报纸都同时做了系列报道,本文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信报》、《新京报》、《竞报》所做报道为例,分析各媒体此次重大报道的异同,同时与“神五”报道作一纵向比较,看看此次新闻报道的特色或不足。  相似文献   

9.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30,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谱写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今年也是莱特兄弟研制的第一架动力飞行器“飞行这一号”试飞成功一百年。“航天热”持续升温,有以“科学性、趣味性、权威性”为特色的《放飞神舟——中国首次载人航天记事》和《中国神舟》,有以“内部报告”吸引读者眼球的《飞天梦圆——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内部报告》,还有以作者知名度打造品牌的《中国航天员飞天纪实》,突出“首次”、“独家”卖点的《中国飞天记》等有  相似文献   

10.
2012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做好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工作的通知》,公布了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重点出版物选题目录100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翱翔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之路》名列其中。作为《翱翔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之路》一书的策划编辑,我对能够肩负起这样的政治使命感到既艰巨又荣幸。之所以推出本书,是因为我和我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都深切认识到,出版应该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11.
广播剧《中国空间站》以中国载人航天的奋斗历程为讲述对象,在充分发挥听觉叙事功能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了多角度叙事和交融创新的艺术叙事策略,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广播剧文化。首先,通过听觉的不确定叙事产生“艺术留白”效果,进而构建独特的声音艺术时空,使受众感知到太空的宏大辽阔。其次,采取了多角度叙事策略,打造平民化叙事风格,通过日常生活体验的情感共鸣来构建“听觉共同体”。再次,通过视听交融、多媒介传播和强化互动性等交融创新叙事策略,构建了新媒体时代独具特色的广播剧文化。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六号再探苍穹,举国人民为之欢腾,甚至全世界都将目光聚焦到中国这一航天壮举上来。在这样重大的历史时刻,新闻竞争呈现出短兵相接、剑拔弩张的架势。这次“神六”报道,《南方日报》派出六名记者突前采访,以“大时政”的大视野、50多版的大手笔、图文并茂的独家报道,凸显“高度决定影响力”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在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之际,中国宇航出版社借神六雄风,组织中国航天领域的权威人士,推出了一系列航天科普精品图书。《神舟六号再壮神威》航天科普挂图,以精彩图片和卡通人物的形式通俗地介绍了神六从升空到返回的全过程,生动展示了神六航天员的风采,并引领读者细看托举飞船的大力神——火箭,和航天员的太空卧室——飞船,帮助读者了解航天员在轨道舱里的生活和工作情况。《神舟六号航天专家告诉你——100个航天秘密》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鲜活生动的图片,解答了关于载人航天的100个疑问,使人读来饶有兴趣。《中国航天员风采》以400多幅图片,…  相似文献   

14.
庄正 《军事记者》2008,(11):22-22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又一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军工报》今年新闻宣传的又一“重头戏”。该报打破常规,于9月26日、27日和30日,浓墨重彩地推出了3期共16个版的“神舟七号特刊”,对“神七”飞天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式的报道,大气磅礴,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15.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拉开了我国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孕育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在重大科技事件、科学纪念日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的当下,本文以“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0周年科学家精神展”为例,探讨在科技馆中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展览的策展机制、展览策划与布展创作。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2013年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建社三十周年,在此次订货会上,上海交大社充分抓住契机,着力推出多系列重点图书:《翱翔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之路》是新闻出版总署"十八大主题重点出版物"80种图书选题之一,也是国家出版基金自资助项目。本书作者是原空军政治学院唐国东、华强,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从飞天梦  相似文献   

17.
2005年的金秋时节,有关神舟六号和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新跨越的新闻,成为激励华夏儿女的精神动力,航天员费俊龙的家乡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热点,一条由昆山日报社特派报道组独家采写的现场新闻《航天英雄英雄家人婉拒商家赠送别墅“我们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在全国引起了强烈  相似文献   

18.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是中华民族登攀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又一次伟大壮举。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振奋人心的日子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长达17小时的大型直播节目《再探苍穹》,充分发挥了广播传播快捷、覆盖面广、感染力强的优势,紧密追踪神舟六号冲天奋飞、问鼎苍穹的全过程。全国上百家地方电台转播了《再探苍穹》,节目受到听评专家和广大听众好评,并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六”大型直播节目的主创人员,作者有着更深层次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正>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曙光一号"研制计划启动。钱学森在机构整合、方案论证、人才培养及指导航天医学工程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整合科研机构制订科学规划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美国和苏联在人类探索太空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国也开始在载人航天领域进行探索。在钱学森、裴丽  相似文献   

20.
今年4月 12日,是加加林乘世界第1艘载人飞船上天40周年;是第1架航天飞机升空20周年;4月19日则为世界第1座空间站入轨30周年。因而2001年的4月,是载人航天的纪念月。 从1961年4月 12日世界第1艘载人飞船上天,到今年4月12日止,人类开展载人航天活动已达40年。在这40年里,载人航天的发展是沿着载人飞船、试验性空间站、航天飞机到建造永久性空间站的道路前进的,其中载人飞船和航天飞机为来往于地面和太空的载人航天器,而空间站是不返回地面的航天母舰,它们均在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军事等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