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低过饱和共沉淀法合成了物质的量比为2,3,4的钴铁水滑石,XRD、TG-DTA和IR分析均表明它们晶形好,纯度高,以其焙烧产物为催化剂研究了乙酸正丁酯催化合成的各种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种焙烧产物都可以催化乙酸正丁酯反应,其中4CoFe效果最好,3CoFe次之,2CoFe第三;以4CoFe为催化剂,在最佳合成条件为酸醇摩尔比为1:2,催化剂用量0.5g,反应时间为2h,催化产率为79.0%。  相似文献   

2.
石岩 《科技风》2014,(18):54-54
在农业化学科学研究领域,对于催化合成反应的研究不断深入,且相关的研究内容可以作为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动能。为了探究催化合成2,4-二氯苯氧乙酸正丁酯酯化反应的最佳提取条件,选择了能够加速其反应的化学物质,并且研究了温度变化、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于催化合成2,4-二氯苯氧乙酸正丁酯酯化反应的干扰性。本文就催化合成2,4-二氯苯氧乙酸正丁酯进行深入探究,以期相关研究内容能够对科学研究项目以及实践领域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钯杂多酸催化剂的锚定与催化性能。在芳烃类化合物的生成过程中C-H4键的反应活化性能是关键,关系到芳烃类化合物的生成效果,需要高效的催化剂来保证C-H4键的反应活化性能。传统的活化方法主要采用的催化剂是金属杂多酸盐,但是催化性能较弱,芳烃类化合物的生成率只有20%以下,同时反应所需温度较高,需要在500℃以上,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提出采用钯杂多酸多维催化剂作为芳烃类化合物的生成催化剂将钯杂多酸锚定在4-氨丙基-五乙基硅酸的孔道内,得到了钯杂多酸多维催化剂,使得采用空气为氧化剂的芳烃类化合物得到高效的氧化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在200℃的反应温度下达到了58%的总转化率,得到了较好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固体酸S2O82-/Al-Fe-O和S2O82-/Al-Fe-10%wtCe-O,并借助IR和XRD对各催化剂样品的结构和性能等进行了表征与分析。与S2O82-/Al-Fe-O固体酸催化剂相比,S2O82-/Al-Fe-10%wtCe-O固体酸在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反应中表现出了更高的催化活性,酯化率高达95.34%。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杂多酸及负载型杂多酸催化酯化反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介绍了杂多酸的结构、酸催化机理及其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最后通过杂多酸应用于酯化反应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以SiO2为载体、以MgO为活性组分的MgO/SiO2固体酸催化剂在乙酸和正丁醇酯化为乙酸丁酯的反应中的催化行为,结果表明MgO的不同来源,以及不同的烘干、焙烧温度等,对MgO/SiO2固体酸催化剂催化性能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糠醛为原料,以SO4/TiO2固体超强酸为催化剂,通过三步反应合成了а-呋喃丙酸甲酯、乙酯、正丙酯、丁酯、戊酯等五种呋喃丙酸酯香料。此外,通过正交实验对呋喃丙酸甲酯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2-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I0001-I0001
<正>[导读]记者从中科院获悉,我国科学家在单原子催化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在全球率先实现以氧化铁为载体制备出单原子铱催化剂,这为未来开发一系列低成本、高活性的负载型催化剂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以糠醛为原料,以SO4^2-/TiO2固体超强酸为催化剂,通过三步反应合成了a—呋喃丙酸甲酯、乙酯、正丙酯、丁酯、戊酯等五种呋喃丙酸酯香料。此外,通过正交实验对呋喃丙酸甲酯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0.
马杰  姜恒  宫红  王锐 《科技通报》2005,21(2):123-127,141
合成了对甲苯磺酸铜,用热重分析仪和红外光谱分析仪对其表征。以对甲苯磺酸铜作为氯乙酸和异丙醇反应的催化剂,考察了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带水剂用量、反应时间对反应的酯化率的影响。实验表明:氯乙酸0.167mol,醇酸摩尔比1.1:1,催化剂用量1.0摩尔百分数,反应时间2.5h,反应温度85~90℃,环己烷(带水剂)的用量2.5mL,酯化率可达97.0%。与SnCl4等Lewis酸催化剂比较,对甲苯磺酸铜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且反应后易与产物分离。催化剂重复使用8次,酯化率仍达到94.6%。对甲苯磺酸铜在催化氯乙酸和其它醇的酯化反应中亦保持良好的催化性能.相应的酯化率大都高于90%.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新反应与新策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部分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在不对称催化合成新催化剂和新机制、有机合成新试剂及天然产物全合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本研究群体发展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优势"手性双氮氧酰胺—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和新型开链胍类催化剂,在新反应和有重要用途的手性化合物的高选择性合成方面取得了优秀的结果;发展了手性有机胺类小分子的三烯胺催化新模式,实现了远程手性控制。基于串联反应策略、仿生策略及汇聚合成策略等,完成了多个复杂结构和重要活性天然产物的高效全合成,发展了一些有重要用途的药物分子的合成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负载型多相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脱氮处理工艺,具有处理效果好、操作控制简单、运行费用低的优点。本文阐述了负载型多相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在生活污水脱氮处理中的技术原理与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催化转化的工艺,将黄芪药渣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乳酸甲酯,并通过实验对比获取其最佳工艺条件。方法:反应体系以氯化锡为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添加酸碱,及药渣粉碎处理对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在563k的反应温度条件下,加入微量稀硫酸(摩尔比为0.15-0.3),反应2min,转化率可以达到100%,乳酸甲酯的收率可达到65.2%。结论:实验证明催化转化工艺反应条件温和,产物乳酸甲酯的收率较高。该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主要含纤维素等多糖物质的中药药渣,为中药药渣的回收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姜玄珍 《科技通报》1991,7(2):67-70
一氧化碳(CO)与亚硝酸乙酯(C_2H_5ONO)在负载型钯催化剂(1%Pd/α-Al_2O_3,1%Pd/C和1.4%Pd/γ-Al_2O_3)上合成草酸二乙酯(DEO)的反应,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选用的载体关系甚密。以α-Al_2O_3作载体时,载体比表面小,活性组份钯粒较粗大,催化活性最好;对于CO与亚硝酸甲酯(CH_3ONO)合成碳酸二甲酯(DMC)的反应,2%Pd/C催化剂因活性碳材质差异、孔结构不一所致的负载其上的钯粒分散度不同而表现出催化活性的明显差别。与前一反应相对照,却以分散度大、钯粒细的催化剂在DMC合成反应中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其中2%Pd/C(椰子壳制)的催化活性最好,2%Pd/C(木材制)的最差,在上述两类反应中,明显反映出负载型催化剂的载体效应。  相似文献   

15.
微波固相法合成了MCM-41固定AlCl3固体酸催化剂,用FT-IR表征其表面酸性,用Hammett 指示剂测定酸强度,用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TBC)表征催化剂的性能,考察了诸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固相法制备的MCM-41固定AlCl3固体酸催化剂表面存在L酸中心,对TBC的合成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醇酸物质的量比为4:1,催化剂用量为0.5 g,微波辐射功率为700 W,反应时间为10 min条件下,酯化率可达到93.4%.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水热法合成出Bi_2O_2CO_3催化剂,通过XRD、UV-vis DR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制备出的Bi_2O_2CO_3属于正方晶系,对可见光有较好响应,将其在可见光照射及室温下用于催化苯甲醇与苯胺偶联反应,可获得产物亚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玉米秆为原料,以Zr O2为催化剂,乙醇为溶剂,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玉米秆的催化液化研究。通过生物油收率和残渣率的比较,以及液化产物的GC/MS分析,表明Zr O2固体酸催化剂能有效促进玉米秆的液化,得到的生物油收率明显提高且残渣率明显降低,证明该催化剂是催化玉米秆类生物质液化的有效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以大豆油、蔗糖为原料,大豆油酸钾为乳化剂,无水碳酸钾为催化剂,研究了蔗糖大豆油酸酯的合成。利用红外光谱分析、酯化度测定、酸值测定法鉴定产品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为蔗糖大豆油酸酯。  相似文献   

19.
分别采用浸渍法和沉淀法制备了不同Ag含量(1%~8%)的Ag/MgO系列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的活性组份含量及制备方法、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乙腈和甲醇选择性合成丙烯腈的影响,并对催化剂进行了XRD和CO2-TPD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浸渍法加入的Ag对MgO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有一定提高,而沉淀法制备的Ag/MgO催化剂基本上没有活性.对浸渍法制备的Ag(5%)/MgO催化剂,催化剂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0.
对铑催化的1,6-烯炔环异构化反应进行了研究,这类反应具有较广的底物适应范围,在转化过程中,卤素发生了分子内转移。这类反应提供了一条新的立体选择性合成具有α-氯烯基结构的丁内酯、丁内酰胺、四氢呋喃、吡喃以及五元碳环等分子的方法。发展了两种不同的催化剂体系,即阳离子催化剂体系和中性催化剂体系。阳离子催化剂体系仅能催化顺式烯炔底物的环异构化,相反中性催化剂体系不但能催化顺反烯炔底物的环异构化,而且具有更广的底物适应范围。利用各种烯炔异构体,通过合适的控制实验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涉及π-烯丙基铑中间体的可能机理,并且利用该机理对一些反应现象进行了解释。最后利用Suzuki偶联反应对产物进行了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