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从问世之日起就被视为摹拟之作,但它决不同于一般拟作。江淹所拟的三十家诗作均在五言古诗发展史上具有特别意义,他的诗序也申明意在“品藻渊流”。本文简述了《杂体诗三十首》的研究史,指出江淹拟作总结汉至刘宋时期五言古诗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江淹“通方广恕好远兼爱”的诗歌史观。  相似文献   

2.
南朝诗人江淹著有《杂体诗三十首》,《沧浪诗话·诗体》评江淹“拟古最长”。江淹“品藻渊流”的拟古创作和严羽的文学思想是相通的。《沧浪诗话》以“气象”为批评标准,认为江淹拟古最似原作。严羽学江淹,以仿古摹唐的创作,倡汉魏、盛唐之气象,以“救一时之弊”。严羽那些能在抒写心中之块垒时得古诗之风神的诗作,是其理论和诗歌结合最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南朝名学家江淹以擅长拟古而闻名千古,代表作《杂体诗》三十首,集中体现了他拟古的独特技巧,素为诗人与评论家所重视。本从献学角度入手,澄清一些收录之误,并以《杂体诗》三十首为主要观照对象,分析江淹拟古诗的写作技巧,以期为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选》特立“杂拟类”有三方面的原因:时代风气、《文选》的编辑宗旨和拟作本身的突出成就。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不仅在“杂拟”类中有特殊地位,而且与《文选》诗的分类也有很大关系。《隋志》将《江淹拟古》归入“总集类”乃因其兼具“总集”之形态与功能。  相似文献   

5.
江淹的文学批评观及对《诗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作家江淹以善于拟古而称,其《杂体诗三十首》包含着独特的学批评见解。诗前小序体现了他“通方广恕、好远兼爱”的学批评要旨。三十首拟古诗以其特有的诗人序列显示了五言诗从汉代至晋宋的演变过程。江淹的学批评观对后世的学批评作特别是《诗品》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江淹是南朝著名文学家,《杂体诗三十首》是其著名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但世人在看到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之余往往忽略了其所具备的文论价值。细究其序言,可以发现江淹在摹仿古人诗作的同时又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文学批评观念——通方广恕、好远兼爱。  相似文献   

7.
对于江淹的拟古诗,历来争议很多。本文通过对江淹以《杂体诗》三十首为代表的拟古诗的细读,结合江淹其他创作,认为拟古诸篇中,江淹不但未舍自己之性情,相反,许多精彩之作正得力于他的以已之性情与古人交流。并将江淹文学观细分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林莎 《考试周刊》2009,(32):21-22
对于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历代的评价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褒之者推崇备至,誉为一绝;贬之者则极力诋毁,不屑一顾。本文作者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对于《杂体诗三十首》的评价作了简单的梳理和解读。  相似文献   

9.
江淹是南朝著名文学家,其诗歌<杂体诗三十首>是其著名的拟古之作.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江淹的文学批评观念,对后来的文学理论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及其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淹是南朝的重要作家,他的《杂体诗三十首》及其序受后人评价极高,本文将从其成文时间、写作目的、语言艺术及其反映的文学思想观念等方面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是汉魏六朝拟诗的杰出代表,江淹在模拟的同时从“意象”、“句法”、“诗歌体式”、“声律”等角度对原有诗作进行多方面的因革和创新,从而实现了诗体由“复”而“变”。这些创新性因素同时体现了南朝文学观念和诗学思潮的变迁,成为文人引领文风变革的有效手段,也预示了文学变革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浅析江淹《杂体诗三十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淹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著名文学家,其诗歌创作重视模拟前人但又有很大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诗风。其《杂体诗三十首》选取了自汉至刘宋三十家诗人的诗体作为模拟对象,通过这种模拟创作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文学观点。这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学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诗品》评江淹条云:“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朓.”其说多为今人采用,认为江淹诗的艺术技巧取之于王徽、谢朓.顾农先生近在《扬州师院学报》(95、1)发表“萧统《文选》与钟嵘《诗品》”一文,认为萧统选陶是吸收了钟嵘意见的结果.文中为证明自己的论点,取证颇多,《文选》选江淹诗亦被作为佐证一条,云:“《文选》选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正是‘善于摹拟’的典型之作,此外又在‘游览’类中选其《从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一首,在‘行旅类中选其《望荆山》一首,都是写景之作,正言于钟嵘‘成就于谢朓’的观察”.仅着眼于《从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望荆山》二诗均为写景之作,与谢朓的不少诗作相近一点,遽断为江学谢,其说大误.  相似文献   

14.
江郞才尽     
“江郎才尽”这一掌故,源于南朝诗人江淹。江淹(公元444—505年),南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人。曾连续在宋、齐、梁三代为官。历任庐陵内史、御史中丞、紫金光禄大夫等。诗歌创作尤长于拟古,对六朝文坛绮丽之风有所摆脱。所著抒情短赋《恨赋》、《别赋》等,集中表达了社会地位低微者的情感与心理状态,为六朝文学名篇。由于他曾被封为“醴陵侯”,所以他的诗文集称  相似文献   

15.
探讨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和钟嵘《诗品》两者之间的关系。前者启发并影响后者,不仅可能,而且从具体内容而言,后者无疑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约自汉魏之际步入自觉的时代,无论在理论还是创作上,都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将理论与创作结合为有机的整体,其所反映的文学观念,所运用的批评方法,上承魏、晋,下开齐、梁。从对五言诗发展的总结、文学风格品评的演进、作为学习方式的模拟三个方面,探讨其在中国文学自觉演进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淹诗论说     
江淹的诗歌有的意象奇崛峭拔 ,有的具有悲壮凄凉之气 ,有的基调沉郁而朴茂遒劲。其仿拟之作 ,大多达到貌合神似的地步。他的《清思诗五首》表现出超尘脱俗的境界 ,显得空灵飘逸。《悼室人十首》抒写诗人难以抑制的悲痛和伤感 ,情感哀婉缠绵。在永明诗风盛行的南朝 ,江淹的诗歌可谓独树一帜 ,钟嵘《诗品》评价为“诗体总杂 ,善于模拟” ,刘熙载《艺概》论云 :“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 ,在诗美和诗境上别具特色。但模拟毕竟非作家自身本色。江淹在诗思上不可避免地受到羁制 ,欠缺深刻的笔力。  相似文献   

18.
魏晋以来,拟古成风。江淹的拟古诗数量颇多,质量亦高,《效阮公诗》15首和《杂体诗》30首是其代表。前者拟阮籍《咏怀诗》,不仅在形式上逼真原作,更隐微曲折地讽谏刘景素,深得阮氏原作旨趣遥深之意。后者摹拟汉至刘宋名家名作,以拟作来显示前代诗家各自艺术特点;《序》更反映出江淹文学批评的态度和眼光,这对研究这些时期的文学思潮、审美时尚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后人对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但多以三条文献为立论根据:一是《庄子·杂篇、外物》中的“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一是《文选》卷二十一江淹杂体诗《李都尉陵从军》注中载东汉桓谭语“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一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街头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对这三段话虽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应该得到共识的,那就是这  相似文献   

20.
杨俊伟 《焦作大学学报》2012,26(3):44-45,48
南朝著名作家江淹,一生身历宋、齐、梁三朝,其诗文创作皆取得较高成就,"江郎才尽"这一文学典故更是为后人熟知。然而,对于江淹"才尽"之原因,前人大都以为是由于其后来的仕途得意,不再精心于文学创作所致。此种解释虽有其合理性,但未免失之简单,且易给人一种错觉,认为江淹晚年的"才思微退"仅由此而致。为更深入地认识这一问题,笔者试图从江淹的生活经历、人生态度以及齐梁之际文学风气的转变、文学创作在南朝之地位等角度对"江郎才尽"的原因进行再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