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善美教育属于第二个层次的关于精神、灵魂、生命的教育,是中外教育理想家们的追求。美是事物展现出来的生命力。真确定事物的本质,善规定事物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方向,美表达事物存在的方式与状态。人的真、善、美统一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真善美教育的含义是: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进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真善美教育的实施有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2.
美以真,善以前提,美是真和善的统一,对美的追求与创造,同时就是对真和善的追求与发展,对应于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在人的主观世界中有知,意,情,美育活动中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对人的认识,意志和情感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具有特殊推进作用,因此,美育可以直接美化人,间接美化社会生活,进而培养优良公民群体,促进社会精神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而德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完全之人物”,所以“真善美之三德”是德育内容应有之义。“真”是人的“知力之理想”,是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是“善”和“美”的必要前提条件。掌握了“真”,才能实现“善”,认识了“必然”,才能获得“自由”,从而开出了人类的创造之花——美;“善”是人的“感情之理想”,是对历史的正当性、价值取向的正值性的见解,是德育质的规定性;“美”是人的“意志之理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真和善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与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相契合。一、真善美统一:意义与内涵首先,人类世世代代千百万年来所追求的,就是要发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亦即要用真、善、美去战胜假、恶、丑。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所向往的共产主义社会,便是集中体现真、善、美的社会。据此,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三大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5.
真、善、美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的全部活动无不是以主体的知情意去追求客体的真善美,从而实现主客体的统一。人类实践就是以真善美为动因、目标、尺度,最后把真善美作为结果而转变为现实的。探讨实践活动中的真善美问题,既是把握真、善、美实现机制的需要,也是揭示实践活动发展规律的需要。一实践动因和真善美首先,真、善、美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动因。我们知道,人的实践活动总是为一定的动因所诱发而产生和发展。什么是人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美以真、善为前提 ,美是真和善的统一 ,对美的追求与创造 ,同时就是对真和善的追求与发展 ;对应于客观世界的真、善、美 ,在人的主观世界中有知、意、情 ,美育活动中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对人的认识、意志和情感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具有特殊推进作用。因此 ,美育可以直接美化人、间接美化社会生活 ,进而培养优良公民群体 ,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真、善、美一直处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追求、发现、坚持真理与造福人类和谐一致,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强化科学精神的教育,构建完善的精神世界,形成健康的精神品格。新课程《科学》教材中充满唯物辩证法的光辉,能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科学》中的人文科学知识,更有利于  相似文献   

8.
道家审美观将“真”置于第一位,“美”和“善”次之。道家理解理解的“真”倾向于事物本然的存在状态,与主观想象之“真”似乎无关。道家理解理解的“善”和“美”则是从一系列相对立的范畴中引出。道家审美观中真、善、美三个审美范畴的内涵建立在“无”这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人按照真、善、美三维尺度从事实践活动,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的至上境界,求真、向善、臻美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法治精神体现了对人求真、向善、臻美的终极眷注,具有真善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潘永辉  梁燕玲 《文教资料》2008,(18):107-108
以德治班是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性基础性原则.以德治班的教育原则,可以界定为"以诚为本,爱字在心,严字当头".真善美是统一的,所以以德治班同时也意味着以真治班、以美治班.以德治班、以真治班、以美治班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就是借助于真善美辩证关系引导学生追求宇宙人生之善、宇宙人生之真、宇宙人生之美的一条基本教育原则.真善美的统一,必然会造就出高素质的个体和集体.而把以德治班作为主导,和谐地融会进以真治班、以美治班,就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最高明的教育管理艺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以美储善、以真求善,企盼通过善的诉求,通过伦理精神的弘扬,实现社会的公理与正义,拯救人类于沉沦状态。文章从外在关系到内在境界展开论述,阐述了孔孟仁的精神及其德性修养的意义,揭示了儒家的社会理想与人文关怀,并提出了对儒家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构建和谐从传统的中国文化来讲,就是构建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对于如何发展理想社会的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科学理论,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大学生要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求人生之真,做到真实、真诚、真理;求人生之善,做到行善、奉善、达善;求人生之美,做到人格美、生活情趣美、人际合群美,努力塑造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4.
魏宏霞 《辽宁高职学报》2004,6(6):110-112,121
高职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是真善美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真”是教师对学生和教学的真情、真爱,是教学内容的真理性、科学性,是联系社会现实和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课堂教学的“善”是教师崇高的品格、风范、敬业精神,是教学内容的健康、积极的内涵。课堂教学的“美”是教师的整体形象、精神状态的美,是教学内容的逻辑、系统、有序的美,是师生都“在场”的和谐状态的美。  相似文献   

15.
先进文化除了关注意义、追求和理想,更关注真理、道德、美感。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实现途径,就是通过创造符合先进文化和崇高美学要求的文化善举与文化精品来达到。先进意识形态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它规定和制约先进文化的真、善、美,使先进文化发挥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评价社会、引领社会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道家审美观将“真”置于第一位,“美”和“善”次之。道家理解理解的“真”倾向于事物本然的存在状态,与主观想象之“真”似乎无关。道家理解理解的“善”和“美”则是从一系列相对立的范畴中引出。道家审美观中真、善、美三个审美范畴的内涵建立在“无”这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康德"三大批判"按顺序分别探讨真、善和美,所以人们习惯用"真善美"表述三者顺序,并将其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但"真善美"的表述方式不仅和康德构建其哲学体系的初衷不一致,而且"善"高于"美"。中国文化是一个以"道"为灵魂、以"合"为途径、以"和"为目标的和谐文化,因此当以"善"为最高境界,守住"善本位",既可以按"真美善",也可以按"美真善"的路径去努力,实现"殊途同归"。人的真正本质就是追求以"真善美"的统一为目标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追求和谐课堂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和谐数学课堂就是要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陈重阳 《数学教学研究》2013,32(5):43-44,50
1问题提出汉语词典对真、善、美的解释是:真,真实,与客观事物符合(跟"假"相对);善,善良,品质或言行好(跟"恶"相对);美,美丽、好看(跟"丑"相对).真、善、美是人类的理想追求,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的就是要去伪求真,扬善弃恶,尚美反丑.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而德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完  相似文献   

20.
真、善、美是人类衡量实践活动的标尺,修辞是达成最佳传播效果的优美化手段。在网络话语交往中,为达成最佳传播效果,避免最差传播效果,任何修辞活动都必须遵循真善美的原则。从积极角度说,是必须千方百计地追求网络话语的真善美;从消极角度说,则是必须与背离“真”“善”“美”、推崇“假”“恶”“丑”的现象作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