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主要讨论了中国传统民居以实用观、审美观和环境保护观为内涵的自然环境观,还进一步探讨传统民居这一自然环境现形成的文化渊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风水理论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意识。  相似文献   

2.
风水是一门中国古老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风水对中国传统园林相地提供了很多借鉴的经验。采用文献资料与实例分析的方法从风水与园林的理想环境模式、环境要素辨别、风景美评价、方位布局等方面探讨风水对中国传统园林相地的影响,提出受风水影响,风水与园林理想环境模式存在同构,在相地实践中,要善于选择和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同时按照风水美学和方位观念进行布局和园林美创造。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风水术又称堪輿术,是一种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择吉避凶的术数。“堪輿”即为相地、看风水的意思。古人认为,宇宙和人体均由“气”所生,自然变化、人的祸福均与气有极大关系,所谓“有气则生,无气则死”,因此,古人一定要找一个生气旺盛之地居住和埋葬。“风水”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作的《葬经》,书中记有:“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可见风水自古就是相地之法的两大要素。风水术后来与阴阳五行学说、易学理论、谶纬之学相融合,形成一整套的“风水学”理论,让人真伪难辨,泥沙俱下。但是,它能相继传承两千余年不灭,必然有其合理的成分,其中,选择墓藏之地,迷信成分居多,而选择建筑居住用地时,则包含了一些合理的、朴素的地理学道理。  相似文献   

4.
我校地理、旅游系刘沛林副教授的新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一书,最近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这是中华本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部崭新的力作。该书为作者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完成的,作者秉着北大自由探索、追求真知的学术精神,从现代科学特别是环境学和地理学等视角,对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这一长期被人们回避和忽视的古老学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合理的阐释,明确提出了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出发点、旨在探讨如何选择理想居住和生存环境的风水学,实乃中国人的理想环境观的观点。由于该书选题新颖、思想严谨、着力深刻,因…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家文化偏向进行分析,得出几点结论:传统民居选址、布局的风水模式,反映出一种家之环境文化偏向;传统民居的对称组群封闭式布局,反映出一种家之伦常文化偏向;传统民居材质的“当下存在”和祠堂的“永存不灭”,反映出一种家之“弃祈”文化偏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地考察与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梅州地区客家人因客居环境不同,其民居建筑类型因地而异,其中,围龙屋是梅州地区最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也是客家地区最典型的民居之一;围龙屋的选址——布局——建筑对"风水"十分讲究,"风水学说"中的元素在民居建筑中得以广泛运用,表现为崇山择福地、拜水谋财气、避凶聚元气、天地人合一圆天地阴阳和谐;从地理学角度来审视围龙屋建筑"风水"观,具体表现为选址上做到崇山拜水,布局上讲究座北朝南,建筑上注重人与环境和谐统一,遵循了"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基本原则,营造了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与生态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梅州围龙屋民居建筑"风水"观对现代民居建筑仍然具有借鉴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客家风水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我观以及和谐整体的环境观,把个体视为周围环境的一部分,把自然界(现实环境)视为人类的朋友,而不是人类崇拜或者征服的对象。客家风水文化的这种整体和谐的环境观有助于人们学会如何更好地作自然的朋友,营造健康快乐的心理环境;研究它对中国古代心理思想的挖掘以及当代环境心理、生态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风水是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是中国本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风水难免与巫术评价系统产生联系,然而它最初的愿望——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追求美好生活环境的思想,始终是人类文明中闪光的主题。一、风水思想的合理内核去掉迷信的外衣,我们可以对风水的核心内容作科学审视。风水的雏形从原始聚落的选址即已开始,当时没有“风水”一说,人们在与自然的搏斗中,逐渐懂得了怎样的环境才是安全的环境,才是既便于生产又便于生活的环境。所以,无论是半坡时期的聚落,还是殷商时期的聚落,均建在背有靠山、…  相似文献   

9.
陈凌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1):47-49,80
自古以来,古人“尚右”似乎成了定论;然而,从“东尊西卑”观念看,这种思想与中国传统方位尊卑观相冲突,“尚右”思想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法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伦理文化范式,强调自然的生态秩序与人类社会秩序是有机的统一;“生生不息”作为生态文明的动力基础,则申明了生命大化流衍的功用和繁衍不已的生机;“天地人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充分显示了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智慧;“敬畏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预警机制,则在文化上为引导现代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一种合理的价值论导向.虽然上述观点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对其进行合理扬弃,传统生态观就能在解决当代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1.
“人的发展”从根本上是一种实践形态。人的发展作为一种实践,是要受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才得以进行的。天人观,人性论、群已观和人格理想论是中国传统哲学人生观的基本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哲学基础,也是中国古代“人的发展”的主要哲学思想基础,由于古代中国社会“人的发展”总体上是处于自发和萌芽状态,对其实践经验总结的“人的发展”思想虽然丰富,但毕竟是很零碎的,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故也只能是处于萌芽状态的观念形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是古代人民智慧的凝结,除去其迷信与不科学的成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不乏古人朴素的生态观与哲学形而上的追求。它探讨天地人互相感应制约的关系,以便使人能够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生存发展。风水论的理论基础是《周易》,《周易》的哲理与思维方式贯穿于风水理论之中。风水理论包含气本体论思想、阴阳对立调和思想、天人感应思想和尚中思想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适者得寿     
常言道:“适者得寿。”说明养生得长寿,“适”为大前提,即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并且时常保持身心舒泰。这也是传统文化的“和”、“顺”思想在养生中的体现和运用。首先,养生之“适”,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和合”的整体,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一元之气构成,受阴阳、五行法则支配,因而“生气通天”。如((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养生学吸收这一、思想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即“天人一体”、“天人相应”。  相似文献   

14.
风水,古称堪舆。堪谓之天道,舆谓之地道,堪舆即天地之道。它起源于古老的相地术,是中国古代一种基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观念的选择阴阳宅环境以求吉避凶的学问。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水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它已经根植于中国社会心理结构的深处,凝结为广大民众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讲究风水宜忌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广大民众日常家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风水观念起源于人类对生态环境认识、选择与实践的结果。风水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是长期生态实践经验的积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对风水理论发展的探究及扬弃,进一步认识其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以形成科学的生态风水学,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6.
风水文化的营造有两大基本原则,即整体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风水文化旅游是中国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杨仙岭是名扬世界的“中国风水第一山”,有着深厚的风水文化积淀,其风水景观文化与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组构和谐的传统人居风水村落,具有优越的旅游发展条件。杨仙岭旅游发展必须凸显核心吸引物,进行目的地旅游环境的整体构建;营造意境,做到物质景观与非物质景观互为印证;定位风水文化旅游胜地,实施雅俗共赏的旅游开发;围绕“三个”结合,进行产品创新,使游客在展示、观摩、操作过程中,充分体验其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7.
在以环境营造尤其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建筑环境营造为研究对象的传统风水理论中,有诸多关于植物选种、布局的论述,关于植物的风水理论又称为植物风水.风水理论中的植物设置不仅要遵宁基本的风水原则,还要符合植物的生物特性.  相似文献   

18.
在以环境营造尤其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建筑环境营造为研究对象的传统风水理论中,有诸多关于植物选种、布局的论述,关于植物的风水理论又称为植物风水.风水理论中的植物设置不仅要遵宁基本的风水原则,还要符合植物的生物特性.  相似文献   

19.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对我们解读文本也有着很深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张谷英村集生态美学、社会历史、科学技术、经济条件、人文意识于一体,是历史与现代衔接最生动、最置观、最具文化底蕴的实物记录,其布局之妙、巷道之幽、排水之奇、空间之活是湘北民居建筑风水学生态美的代表,被中国建筑史学会高级规划师郑孝燮先生称为我国“湘楚明清民居的化石”。以堪称世外桃源的张谷英村为例,从古村的外围环境、总体格局、通道布局这三个方面探讨生态美学在古村风水理论中的表现,从生态美学的角度为张谷英村格局规划、环境保护、传统民俗文化提供继承、保护、利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