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口老龄化趋势本质上是一种进步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南昌市总人口为5042565人,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有388945人,占总人口比例为7.71%,按老龄社会的相关标准,南昌市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本文从城市现代化建设,关注历史文化街区老年人生活状态的角度出发,就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历史文化街区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居住环境、社会支持、老年人公共配套设施的使用等均存在一定的联系,提出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傅曦 《科协论坛》2007,(1):175-176
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在当代社会物质基础和社会理性之上产生的一种公共文化实践和文化理想。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要思考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文化的内在关联,在深层次上把握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1,(8)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之一,而乡村地域文化是乡风文明、村容风貌建设的基础。其中公共环境设施不仅要满足乡村现代旅游开发的各类基本使用需求,而且还要成为体现村容村貌,保护和弘扬农村特色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互动性的公共环境设施能有效引导人们参与到设施的设计理念中,并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去发挥和感受自己的想象。有趣味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让人产生愉悦的同时,对设施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也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响应,这对打造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可识别性和地域性危机正步步逼近。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的缩影,是城市风格定位的重要表现。城市公共空间为人的交往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怎么建设具有可识别性和有特色的公共空间是一项值得深思的课题。解读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可识别性的因素,探索城市与人的依赖关系,寻找独特的城市文化属性,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共休憩设施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必要设施之一,文章针对常州的休憩设施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了公共休憩设施设计的立足点,并提出了休憩设施设计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生态城市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般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自然、环境溶为一体,互惠共生,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全面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范传虎 《科技风》2012,(18):168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艺术设计的队伍中,公共艺术设计是完全可以将城市的历史与城市的文化以艺术设计的手法完美结合的,他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城市公共设计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及视觉表达载体,对体现和表达城市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城市显得生机勃勃,只有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文化在公共设计中的运用,城市才会强大。  相似文献   

8.
宋杰 《科技风》2011,(10):188
城市广场设计中穿插着许多形式设计,但是往往成功的广场设计在形式背后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涵义,这涵义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这些主题赋予了城市空间以丰富的意义,使之成为市民喜爱的"场所"。因此,本文从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场所精神"和"历史文脉"角度出发,论述了江滨4#地块环境综合设计中如何将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市文化,通过不同的空间场所展示出来,当空间中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与人的活动及所在地域的特定条件发生联系时,也就获得了某种文脉意义,空间也就成为"场所",成为城市广场中的永恒。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它在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将城市的历史传统、城市标志、文化积淀、市民风范、生态环境等要素塑造成可以感受的表象.并以武汉城市公共导识系统设计为重点来解读武汉城市视觉信息和城市设计.通过武汉城市公共导识系统设计来解析并建立起武汉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应用体系,为武汉城市建设的发展、提升武汉城市形象、创建武汉文明城市和"两型"社会,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世纪里,人们追求的是更精致的生活和全面的发展,因而发展城市公共艺术对于建设新型的城市社会生活至关重要。都市环境的规划以及都市中公共艺术品的呈现正体现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城市的公共艺术和环境景观形态对于该市的风貌、气息及个性形象的辨识和张扬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浅析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和社会实践在我国的出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个性城市的必然要求与体现。本文通过对公共艺术、城市文化两方面内容的的阐述,展现出二者在当今社会发展形态下构建和谐城市的内在重要性以及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它既承袭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一种公共艺术形态,也是一种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在日益走向开放、多元、现代的今天,城市广场这一载体所蕴涵的诸多信息,成为一个规划设计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城市广场设计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了几点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壁画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越来越巨大,它大使人们更加细微地关注我们所生存的空间环境,壁画是要依靠空间环境实体中的墙体而存在和实现的,将会渗透到我们生存的每个角落,因此壁画在现代公共空间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把我们公交停靠站的玻璃背景设计成荧光壁画、隐形壁画,设想在公交停靠站的玻璃背景采取隐形壁画的装潢技术,那就可以让壁画效果更完美地在公共空间中体现出来,让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起到弥补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所以壁画在公共空间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也是反映出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元素,体现着城市历史与文化、综合实力与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分别介绍美国、日本政府和社会对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防震抗震的重视情况,进而提出我国应从中借鉴的几个要点,一是城市基础设施防震抗震减灾功能应纳入城建规划;二是新设施要加强防震抗震设计,老设施要加强防震抗震改造;三是要优先保障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防震抗震功能。  相似文献   

15.
唐帆 《科教文汇》2014,(14):142-143
谈到地域文化在公共交通设施中的运用,它可是一种隐形因素,对我们的地域文化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基于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公共交通设施设计和运用,完善了开发公共交通设施的功能,体现了城市命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延续并发展了地域的民俗传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篇文章就来阐述基于地域文化对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的意义,分析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交通设施设计中运用的形式。对其的设计从四个角度来分析,有四个维度:历史记忆、城市性格、科技魅力、材料之美,下面我们就具体探讨和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有着辉煌的历史成就,拥有富饶的自然资源和林农文化特征,但是黑龙江省村镇的建设却在我国经济发展转移的进程过程逐渐衰落。中自国家颁布实施现存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以来,我省大力推荐新农村、特色小镇、旅游小镇等各类形式的特色村镇建设,村镇的形象有了显著的提高,村镇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村镇的建设发展和振兴并不仅仅停留在村镇风格的统一、建筑的翻新以及道路和设施的完善这些物质条件基础上。新农村建设更应该注重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发展,村镇规划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更需要一种符合我省村镇地域文化特征的公共环境景观来达到一种人与自然,文化与艺术,农忙与休闲相结合的环境效果,从根本上提高村镇人民的生活品质,满足精神建设需求,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城市形象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推进,全国城市又进入一个新的建设时期,各地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问题正从多方面作出探索,突出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结构形态的多样化;二是功能设施的高技化;三是空间环境生态化;四是品质格调特色化。很多城市依托于特有的山水自然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着力建设环境优美、文化充实、个性特征突出、经济繁荣、生机盎然、魅力永续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以上这些正是我们城市形象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8.
丁飞悦 《科教文汇》2013,(7):23-23,26
现代社会中,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学校教育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从伦理学角度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公民意识缺失所带来挑战的研究,强调中国特色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中,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学校教育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从伦理学角度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公民意识缺失所带来挑战的研究,强调中国特色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对传统节日的保护,不仅要对城市历史环境和文化空间进行整体性的保护,而且要积极构建合理的城市文化空间。通过建构、丰富城市的节日公共空间,更多的人可以在传统节日中有更切身的参与和体验,使传统节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