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要刊视点     
《上海教育》2011,(21):5-5
对大多数民办学校举办者来讲,分类管理会陷入两难:选择营利性,民办学校成了“企业”法人,要按照企业交税,还可能得不到民办教育政策优惠,加大了民办学校的投资;选择非营利性,意味着举办者要放弃合理回报,甚至还要放弃学校资产所有权,影响民办学校举办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是我国的重大教育改革举措。在新政落地的关键阶段,识别改革中的新形势、新问题,对于新政实施具有重要价值。调查发现,在举办者办学回报和剩余财产分配、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扶持和监管、营利性民办学校获取捐助和融资、师生权益保障等四个问题,业界仍存有顾虑。其背后折射出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非营利法人定位与举办者要求获取办学回报和分配剩余财产的矛盾、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获取政策支持的诉求与扶持措施未完全落地的矛盾、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营利法人定位与其要求享受更多优惠待遇的矛盾、民办学校师生权益保障的诉求与相关政策供给不足的矛盾,成为制约分类管理推进的四个主要难点。为此,在新政推进过程中,应细化对选择"非营"的举办者的补偿或奖励方案,完善公共财政扶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政策体系,构建营利性民办学校政策支持体系,推进民办学校师生权益保障制度具体化。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民办教育领域投资办学和捐资办学并存的局面下,分类管理的缺失带来了诸多困境。现今,无论从民办教育发展内部矛盾来看,还是从经济环境、思想基础和政策走向观之,实施分类管理都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分类管理要坚持多元性取向,允许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和谐共存;坚持公益性取向,重点发展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坚持公平性取向,为两类民办学校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其实践思路是在合理划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基础上,完善分类登记制度,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同公办学校一样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将营利性民办学校登记为企业法人,并基于整体扶持与区别对待相结合的原则跟进配套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求索本土管理模式;打破各自为政局面,部门地方通力配合;推行地方先行试点,汲取经验总结教训。  相似文献   

4.
完善民办教育的顶层制度设计是破解当前民办教育发展难题不可回避的课题。民办教育的顶层制度设计之争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民办教育立法至今。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开展的新一轮民办教育顶层制度设计之争,集中在是否取消"合理回报"制度,如何推进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如何界定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边界,如何界定与保障民办学校非捐赠性出资人的权益。目前应明确界定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标准,完善分类的配套扶持政策和管理办法,对于现有民办学校,由其自愿选择是否申请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学校性质,给其留出充足过渡期,这将有利于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从“四分法”到“二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是民办教育发展中一个敏感而重要的政策问题。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对不同类型的民办学校采取不同扶持政策和监管措施,是破除长期阻碍民办教育发展制度困局的关键,也是我国民办教育今后发展的理想选择。但基于复杂的法律与现实利益纠葛,目前只能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这一制度的建设和推开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需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在规定税收优惠政策时所作的区分,制定和落实适用于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以及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的不同扶持政策和规范措施。从"四分法"向"二分法"过渡,必须在反复论证和地方实践的基础上,设计好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的政策制度体系及其过渡的相关路径,从根本上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有教育税收优惠规定是在实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前出台的,针对的是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营 利性民办学校虽然登记为企业法人,但企业减税降费的利好政策对其影响甚微。此外,还存在非营利性民 办学校同等税收优惠落实不到位、营利性民办学校税收优惠不系统、现有民办学校转设税收政策不明确等 问题。建议切实落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税收优惠政策,针对营利性民办学校进行税收政策系统设计,同时 参照企业重组、改制的经验制定现有民办学校转设企业法人税收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开启了新一轮我国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教育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完善民办教育的顶层制度设计是破解当前民办教育发展难题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民办教育的顶层制度设计之争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民办教育立法并延续至今。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过程中,民办教育的顶层制度如何设计,是目前尚无结论的话题。民办教育发展艰难的根本原因是"制度上的顶层设计不足和政策上的系统配套不够",实践已经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设计的"合理回报"也没有彻底解决民办教育顶层制度设计欠缺的问题。在民办教育的顶层制度设计中,是否取消"合理回报"的条款、是否全面实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两个问题本身是表面的现象,不是问题的本质。当前,关键要深入论证回答"应不应该和可不可以"让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法人类型上"并轨"、允许社会力量以非捐赠性出资方式举办或参与举办非营利性学校、允许非营利性学校的举办者和出资人从办学结余中取得经济收益、明确划定营利性学校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准入的边界、赋予民办学校更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五个问题。目前重在界定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标准、完善分类的配套扶持政策和管理办法,对现有民办学校不做强行要求站队,由民办学校自愿选择是否申请营利性或非营利性论证的办法,留有充足过渡期,更有利于改革推进和民办教育事业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对于民办教育的规范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确立了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发展路径、界定了营利性学校与非营利性学校的标准、增强了民办学校中党的建设、加强了对教职工权益的保护和强调了对民办学校的相关规制。同时,新法还存在一些不足,包括禁止义务教育阶段设立营利性民办学校、对营利性学校的有关规定还很欠缺,需要在今后逐渐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试析我国民办教育投资回报的相关政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民办教育的公共政策定位为非营利性机构,民办学校的会计核算、民办教育合理回报的界定与规制以及税务处理等必须以此为前提。从目前民办教育的发展情况看,已经到了一定要把营利性及其合法性界定清楚的地步。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承认营利性教育的合法地位,同时依据营利性,由《学校法》直接把学校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类。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民办学校正处于非营利性办学或营利性办学分类管理过渡的关键时期,很多民办学校在等待国家出台分类管理办法细则。关于分类管理的税收政策尚未确定,非营利性办学行为本质上是社会力量对教育进行捐资办学。所得税税收方面,营利性办学和非营利办学应当区别开来。目前,从财政补贴上实现对非营利性办学行为的支持较为困难,从税收上进行调控是区别营利性办学和非营利性办学行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营利性民办学校税收优惠待遇的廓清不仅关乎差异化财税扶持政策的落实,还攸关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实效。然而,充满歧义的民办教育立法、杂乱无章的税法以及它们在分类优惠上的理念分歧使得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税收优惠待遇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衡诸受教育权保障关联性、税种属性以及教育公共服务供需状况等因素对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影响,营利性民办学校税收优惠待遇的边界有望廓清。为此,须秉持法际整合的立场,在综合权衡教育公益性与资本逐利性的关系以及融贯税法与教育法的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从增强民办教育立法税收优惠条款的指向性、完善税法中涉及学校的优惠条款表达以及部门联合出台营利性民办学校专项税收优惠政策等不同层面破解营利性民办学校税收优惠待遇难题。  相似文献   

12.
从非营利组织视角透视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办学校组织的法律定位是非营利法人。作为非营利法人,在组织性质、利益相关人关系、组织绩效评估和公共责任使命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完善民办学校治理结构具体制度细节应当考虑到这些法律定位和特殊属性。而要理顺民办学校治理机制,避免频繁激烈的控制权斗争,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是清除法律法规的矛盾和冲突,将民办学校严格划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ethnographically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No Child Left Behind (NCLB) links local practices to the centralized processing of data through its narrowing of procedures and measurements aimed at accountability. Framed by actor-network theory, it draws upon data consistently collected between June 2005 and October 2008, and then intermittently through October 2010, to consider the ways in which policy technologies, such as standardized testing, bring together New York City (NYC) public schools, district administrators, for-profit educational support businesse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to address the accountability requirements of NCLB. This article reveals how, through a range of sophisticated mechanisms that support the generation and comparison of data, NYC schools become reduced to data calculation and management centers. NCLB’s standardization, privat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encourage local policy actors to become complicit in standardizing and quantifying academic assessment through their reliance on services and products marketed to schools and districts that are not meeting academic benchmarks. These services, mostly offered by for-profit vendors, help keep schools in compliance with policy requirements, but replace a focus on student learning with the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sometimes the fabrication, of data.  相似文献   

14.
15.
民办学校知识管理就是综合运用民办学校组织所具有的内外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基于学校政务和职能的知识挖掘和知识共享体系,以最大化对知识及有知识的教职员工的尊重,最大化学校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民办学校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保持并提升学校的核心特色力的一场管理文化变革。在实际管理运作中,它强调学校知识文化的创新价值,借助于学校知识经营策略,达到整体上对知识的管理带动民办学校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办高等教育财政资助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资助的目的是消除可能产生的市场失灵和志愿失灵,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发展。根据营利与否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管理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分类管理机制下,对非营利民办高校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资助可参照公办高校;对营利民办高校的资助重点面向受教育者,同时可选择专项补贴和适度税收优惠。  相似文献   

17.
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需要政府从政策、财政方面予以大力扶持。明确财政责任及其承担方式是政府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基础。民办教育发展的财政责任正当性源自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政策也为财政责任提供了重要依据。以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方式作为财政责任承担的方式,可以促进竞争、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政府、民办学校、投资人三方共赢。我国需要结合国情,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从相关主体、购买内容、运行机制、监督结构及配套制度等方面构建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制度。  相似文献   

18.
对安徽省阜阳市农村民办学校师资现状调查显示,民办学校师资管理不合理、水平相对较低、师资队伍不稳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制约了农村民办教育发展。为此,必须从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的地位,建立公平、公正的教师聘用和评审制度,以确保农村民办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Recent years have seen a shifting landscape around private engagement in K-12 public education, one that involves a re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policy and practice arou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marketplace. In this article, we examine the roles of both not-for-profit and for-profit agencies, as distinct from government agencies, in this movement. Past research has generally focused on subsets of these private actors (i.e., for-profit firms, charter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or alternative preparers of educators for public schools). We try to look more broadly in order to examine how private actors and the roles of those players in K-12 education are changing, both in terms of the scope of their engagement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ir role increasingly involves areas at the core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doing so, we consider some of the reasons for these changes,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federal policy, markets as drivers, and the broader political context. We conclude by raising qu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examining how these developments intersect with values such as democratic voic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public purposes of schoo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