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预测Zr-Al-Cu三元合金的非晶形成范围,运用扩展的Miedema模型计算了Zr-Al、Zr-Cu和Al-Cu二元合金的形成焓,结合Toop几何模型,并以Zr为非对称组元,计算了Zr-Al-Cu三元合金的形成焓值.计算结果表明,利用ΔHamor-ΔHss≤-2可以较好地预测该体系的非晶形成范围,而且预测的结果与实验结果能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2.
形成焓是描述合金形成能力和稳定性的重要参数。用亚规则模型对Pd-TM(TM=Sc,Ti,V,Cr,Mn,Fe,Co,Ni,Cu,Zn)10种二元合金的形成焓进行理论计算,并与键参数函数-尺寸因素理论进行对比讨论,其目的是了解这10种Pd-TM合金的热力学性质,预测其中间相的存在。结果显示亚规则模型对所研究的二元合金的形成焓结果能准确地描述和解释已有实验结果。这为制备和开发广泛应用于催化化学工业的Pd稀土合金材料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利用作者最近导出的解析的bcc结构的嵌入原子模型计算了由V、Nb、Ta、Cr、Mo、W和Fe等7个bcc结构元素组成的21个合金系统的中间化合物A_3B、AB、AB_3结构的形成焓,计算得到的形成焓跟Watson等人用经验能带理论得到的结果、Colinet等人用集团方法得到的结果、Miedema等人用经验热力学理论(Miedema理论)得到的结果、以及已有的实验结果符合得比较好.  相似文献   

4.
利用作者最的导出的解析的bcc结构的嵌入原子模型计算了由V、Nb、Ta、Cr、Mo、W和Fe等7个bcc结构元素组成的21个合金系统的中间化合物A、B、AB、AB3结构的形成焓,计算得到的形成的焓跟Watson等人用经验能带得到地结果、Colinet等人用集团方法得到的结果、Miedema等人用经验热力学理论得到的结果,以及已有的实验结果符合得比较好。  相似文献   

5.
计算分析了焓相等和滞止焓相等情况下毛细管中R22节流特性参数及其变化规律.并将两种情况下所选取的毛细管与真实制冷系统毛细管比较。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都表明滞止焓相等才是毛细管绝热节流的基本特性,而绝热节流焓相等的理论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无机化学中标准摩尔反应焓变计算的理论基础——Hess定律的定义和实质,在此基础上对标准摩尔反应焓变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根据已知条件的不同,可以分别采用热化学方程式组合、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和键能等数据进行计算。这些归纳和总结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和掌握焓变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用欧阳义芳等人的研究成果普适分析型的嵌入原子模型(GAEAM),确定了铁(Fe)和铕(Eu)的嵌入原子模型参数,并用这些参数计算了它们的单空位形成能、双空位结合能、弹性常数、结构稳定性以及在[100][110][111]面上的表面能,还计算了Fe和Eu两个元素构成的二元无序合金在整个成份的范围内的形成焓,以及它们的声子色散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1+G^6方法,计算研究了(Me2BN3)n(n=1~3)簇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研究表明,环状多聚体(Me2BN3)n(n=1~3)的优化构型均为由不同子体系的叠氮基0-N和B原予相连形成的环状结构.讨论几何参数随聚合度的变化关系,同时对所有优化构型进行振动频率计算,对其IR谱进行归属,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计算值均可信.簇合物的热力学函数均随簇合物的聚合度n以及温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由聚合反应的焓变可知,在298.2K下单体形成三聚体在热力学上是有利的,而形成二聚体则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有限容积法和焓-多孔介质模型数值模拟了组合式吸液芯内金属钠熔化的固-液相变过程.由于液态金属钠和组合式吸液芯的导热系数在同一数量级,因而采用单温度模型,模拟过程中考虑了非达西效应影响和液态金属钠的自然对流现象.研究结果发现,组合式吸液芯中金属纤维毡厚度越小,金属钠受热熔化的速度越快,且熔化后的液态钠流速达到最大值所用的时间越短,进而可以缩短热管启动时间;组合式吸液芯中金属纤维毡厚度越大,竖直加热壁面的温度分布越均匀、壁面温差越小,进而减少了加热壁面产生过热点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水平计算研究1,3,5-三乙酰基六氢均三嗪分子(TRAT)分子的几何结构、光谱、热力学性质.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B3LYP方法计算TRAT的电子吸收光谱.结果显示,优化得到的TRAT分子稳定结构由三个面组成.气相中最低能量跃迁吸收峰出现在224nm,属于近紫外区.TRAT分子的标准摩尔焓Hm、标准摩尔热容Cpm、标准摩尔熵Sm等热力学性质均呈二次函数增大.298.15 K与标准大气压下,TRAT分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分别为-681.95和-361.31kJ.mol-1.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了一些典型的物系,对计算过剩焓的主要方法、状态方程法和溶液模型法作了分析与检验。结果表明,由状态方程计算过剩焓误差太大。由活度系数模型推算过剩焓妁方法不适用。UNI-FAC模型对烃类、弱极性物系预测结果令人满意。但不适用于强极性物系。  相似文献   

12.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下,水相计算采用自恰反应场(SCRF)中的Onsager模型,对气相和水相中可能存在的33种2,6-二巯基嘌呤互变异构体进行了全优化,并计算了零点能、总能量、熵、焓、吉布斯自由能以及偶极矩等参数.计算结果表明,溶剂效应使各异构体的能量降低,偶极矩增)c,溶剂化吉布斯自由能与异构体在两相中偶极矩之差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并且以水相中最稳定的异构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分子模型探讨了与水分子形成复合物之后的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对弱硬化合金和强硬化合金两种典型合金类型的铝合金框架结构进行了一阶弹性分析、二阶弹性分析和二阶弹塑性分析,并与现行《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GB50429-2007)中框架设计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只考虑几何非线性不能真实地反映铝合金框架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材料非线性引起的塑性效应不能忽视,铝合金框架结构设计应进行二阶弹塑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过程中,焓和焓变是反应原理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为学好焓和焓变这一概念,本文从“焓和焓变的概念”“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不同反应焓变的大小比较”三个方面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完整地深度剖析,帮助学生提高对焓和焓变概念的认知,提高其学科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获得有效的高精度切屑形貌仿真方法。创新点:通过比较不同切削参数下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模型和有限元模型仿真获得的切屑形貌,证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实现对节状切屑的仿真,而不需要额外的几何或基于网格的切屑分离准则。方法:基于有限元和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的切削形貌仿真方法。结论:通过比较不同切削参数下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模型和有限元模型仿真获得的切屑形貌,证明了基于裂纹形成与扩展理论,采用合理疲劳参数的标准Johnson-Cook模型完全可以实现对节状切屑形成过程的仿真,也即无需采用修正的Johnson-Cook模型。同时证明了有限元模型和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均可满足不同切削速度和进给量条件下的切削力和切屑形貌仿真。  相似文献   

16.
由ZINDO/S方法的C(I组态相互作用)计算给出了配合物Ni(CO)4的理论电子吸收光谱,并对其形成化学键性质及几何结构进行了分析。几何优化采用RHF-SCF-PM3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由ZINDO/S方法的CI(组态相互作用)计算给出了配合物Ni(CO)4的理论电子吸收光谱,并对其形成化学键性质及几何结构进行了分析.几何优化采用RHF-SCF-PM3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生物吸附的热力学平衡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宏  张敬华 《天中学刊》2009,24(5):19-22
文章主要对可应用于生物吸附的几种热力学平衡模型、动力学模型,以及吸附过程中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焓变、熵变和活化能的计算进行了综述,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采用Lorentzian法和非晶计算理论,分析少量稀土Y取代Fe对Fe78 Si9 B13非晶合金微观结构的影响,从微观结构变化的角度对合金非晶形成能力及热稳定性的变化做出相应解释。结果表明:随着Y含量的增加,合金的第一近邻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排布有序度降低,非晶漫散射峰的半高宽增大;非晶合金的配位数和堆垛密度均随着Y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分别从短程序和中程序的角度反映出原子密排程度随Y含量的增加先增后减,这与合金非晶形成能力和稳定性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采用“烧结-球磨”方法制备Mg0.92 In0.05 Zn0.03三元固溶体合金,减小了Mg的晶格常数.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合金的相组成、微观结构和吸放氢过程的相转变,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合金的微观形貌及相分布.采用体积法测定合金的等温吸放氢曲线( PCT)和动力学曲线,确定了合金的吸放氢反应焓变、熵变及氢化反应激活能.结果表明: Mg0.92 In0.05 Zn0.03三元固溶体具有良好的活化性能和动力学性能,脱氢反应焓降低至-68.6 kJ/mol H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