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20世纪中国学中,杨绛的创作是很有特色的。各种因素造就了杨绛的睿智,使她在艰难的政治风波中度过了困厄,也使她解放前和革后的两个时期的创作中贯穿着共同的“智性”特点。她的创作完全可以称为“智的写作”。这一创作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也表现出一定的不足,其中更折射着时代政治化的巨大变迁,以及这一变迁所给予作心灵的沉重磨蚀。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悲剧性生命体验是形成她悲剧意识的基础,同时时代也为她的文化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她的悲剧意识是个人和时代的偶然与必然的结合。然而,对她悲剧意识形成有更直接、更深远影响的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张爱玲承传了中国文人传统的文化人格和审美意识,表现出对普通人特别是乱世中的普通女性的生存境遇与前景的忧虑与关怀,使她的文本呈现出一种苍凉的东方审美情调。  相似文献   

3.
当代时代是一个全球化潮流迅猛发展的时代,处在这一潮流中的人们关心和思考的是人类在新世纪应当建设一个怎样的新世界,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如何自处,又如何与异文化中的人们相处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我们想到了毕生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事业的美国女作家,应该被我们承认为朋友的赛珍珠并对她进行认真的研究。她提倡对异文化作历史的考察,认识对方的传统,寻找价值观上的共同点,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开放性和虚心学习的精神。因此赛珍珠及其创作在跨文化对话的时代是一个足资参考的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并好好利用。  相似文献   

4.
王昭君在马致远、郭沫若和曹禺的笔下分别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马致远的《汉宫秋》里,她是一位富有民族节烈光环的明妃;在郭沫若的《王昭君》里,她是具有叛逆意识的娜拉;而在曹禺的《王昭君》里,她又成了肩负民族和解使命的阏氏。这不同的形象,分别是作者所处时代的不同时代精神的映现。但这三个形象有一点相同的是,她们都是中国传统的“士”的精神的载体,不过这种“士”的精神只是一种守成性的,而不是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池莉的小说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究其原因,在于她对于中国市民阶层的关注与全新诠释。在她的笔下,人们看到了一群鲜活的市民群像,他们的生存状态、婚姻情感、文化遗存都得以彰显。在她的小说中,人们可以看出其对市民阶层认真的态度与独到的见解,进而完成了对传统市民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牡丹亭》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女性形象。在男权制社会的文化压制下,杜丽娘自身性格意识中体现出顺从的文化属性,而与她本性的自然的女性属性形成一种冲突和矛盾。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的文化属性与女性属性处于一种既对立又统一,既相斥亦相容的矛盾状态,而这种状态,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相似文献   

7.
我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教师。我总觉得做教师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班级、班集体,从她形成那天起,人们生长在其中,变化在其中,关心她,爱护她,为她吃苦,为她的荣誉奋斗;离开她后,留恋她,想念她,回忆她,魂牵梦京见到她……这怀念的感情,经过滔滔时间长河的冲刷,非但没有消失,反倒积年累月,越积越深。许多人愈到晚年,对其思之愈切,念之愈深。班级和人生维系得这么紧密,班主任这一职业便具有了一定的诱惑力。班级像一座长长的桥,通过它,人们跨向理想的彼岸;班级像一条挺长的船,乘着它,…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旅行社业如何发展才能发挥它的龙头作用,这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本从知识经济与旅行社的关系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旅行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论述了旅行社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一位自觉追求悲剧美的作家,她的小说中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意识。其作品不仅展示了人的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而且还揭示了这种人生悲剧性的根源。她的悲剧意识是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的,与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她的悲剧意识是个人与时代的偶然与必然的结合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她喜欢站在窗边看景,每天形形色色的人从窗前走过。日复一日的季节变迁,一年年窗外的变化,她都注意着。今天,下雨了,雨下了一天,时大时小,雨水冲刷着这扇窗子,她依然站在窗边,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站了一天,手里拿着一杯咖啡,咖啡已经不再温暖,握在她本已不太温暖的手里,她两眼茫然地望着那外面的世界,那似乎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被雨水洗得很清晰,也很陌生。她是一个患有严重自闭症的女孩,从三岁起,她就排斥所有的小伙伴,只自己对着窗外站着。十几年来,那窗户从没有打开过,因为她的爸爸怕她从窗口跑出去。她也就从没有接触过…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