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石头     
郑板桥刚到潍县上任,地方上的豪绅地痞们为了难为郑板桥,让他审一个怪案:青石把卖粥老汉的粥罐打碎。一些恶汉向郑板桥说:“老爷上任多天,今日特来迎候,偏遇这老汉扰乱。”  相似文献   

2.
一、郑板桥妙诗祝寿郑板桥名燮,是清代有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有一天,郑板桥到一位姓陶的朋友家去祝寿,正逢滂沱大雨。他一进屋,主人就捧出文房四宝,请他写些贺词之类。郑板桥也不推辞,挥笔就写下“奈何”两字。人们围上来看,却不解是何意。郑板桥接下去又写下两个“奈何”,众人哗然,主人神色也很尴尬,不知郑板桥搞什么名堂。正在群情疑惑之际,  相似文献   

3.
古诗趣事     
奈何祝寿清朝的郑板桥不但善画,而且善诗词。一次,扬州郊外有位陶员外六十寿辰,郑板桥与大家一起前往祝寿。这天天公不作美,大雨滂沱。来到陶员外家,众人纷纷邀请郑板桥写诗祝寿。郑板桥挥笔写道:奈何奈何又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众人一惊,这哪里是祝寿诗!但见郑板桥继续写道: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顿然使诗的主题突出,成为一首上乘佳作,大家齐声称赞。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贺寿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有一次,他的一位姓陶的朋友过生日,郑板桥前去贺寿。怎奈天公不作美,大雨滂沱,郑板桥又迟到了,好不扫兴!宴后,主人捧出文房四宝来,  相似文献   

5.
趣人趣事     
<正>郑板桥巧戏土财主为了给老母亲祝寿,一位土财主邀请了许多亲朋好友,来客坐满了客厅。土财主忍痛花100两白银请郑板桥来写寿联。郑板桥打算用这些白银来救济难民。来到现场,堂上早已备下文房四宝,郑板桥挥毫写道:"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客满门。"看到郑板桥的寿联,这位土财主面露愠色,向郑板桥低语道:"我请你来  相似文献   

6.
与韩镐论文     
《初中生学习》2004,(10):12-12
据说郑板桥有一位得意门生叫韩镐,家境虽然十分贫困,但很有才华。在县试中,他屡次名列前茅,因而极受郑板桥赏识。为此,郑板桥经常资助并热心辅导他。有一次,韩镐向他求教写作问题,郑板桥当即挥笔写了一副对联,赠给了韩镐。  相似文献   

7.
这里讲两个故事。一是郑板桥尊师。郑板桥是清代大书画家,“杨州八怪之一”。有一次,他在一家画店看到一幅墨竹,落款“郑板桥”。这不是他的作品,但画得不错,他买下了。  相似文献   

8.
郑板桥在山东维县当县令时,看见县城的城墙破损重,想让县里的首富安仪泰捐款修城墙,可贪官安仪泰口咬定家里人多,开支大,没有钱捐。郑板桥说:“本官也有钱,准备去卖字画来捐款。”安仪泰想:郑板桥的字画当今有名的。他便问郑板桥开价多少钱一张。郑板桥说“我的字画是10两银子一尺。”安仪泰嫌贵,郑板桥笑着说“少一两银子也不卖。”安仪泰一心想得到郑板桥的字画无奈只好依了。第二天,郑板桥在城楼上,挥笔画了一幅200尺长的个小孩子放风筝的图画。图画中一个小孩子和一只风筝起来不过3尺,而风筝的线就有1尺。安仪泰只好把2000两银子乖地给…  相似文献   

9.
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样式,有清一代是楹联发展的高峰,出现了以郑板桥为代表的一批楹联大家。本文从郑板桥的题竹联、题茶联及其楹联的美学价值三个方面,论述了郑板桥楹联的成就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妙诗求解     
数字,是表示数目或次序的,它质朴无华,甚至有些枯燥,但如果将它作为修辞手段,巧妙地运用于诗句,就会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使作品情趣横溢,诗意盎然。试举几例:(例一)清代文人郑板桥,在一个下雪天路过一家酒店,想歇息一会,适逢几个秀才正在饮酒赋诗。他们看郑板桥气度不凡,就请他喝酒御寒,并洋洋自得地向郑板桥炫耀自己的诗作。郑板桥听了直摇头,觉得没有一首位得称道的。于是,秀才们要郑板桥作一首。郑板桥驻视纷纷扬扬的雪片,脱口而出:“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片。”语音未落,几个秀才使窃窃私语取笑:这人只…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1693年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他是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作“板桥郑燮”的字样,所以人们就称他为郑板桥。郑板桥爱竹,他称竹“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因此,他一生痴竹迷竹,对竹作诗,移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在郑板桥的眼中,竹子一枝一叶总关情,因而他的笔端留下了许多关于竹的佳作佳话。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郑板桥就想到竹,一说起竹就自然要想到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多画兰、竹、石。他以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常青,石万古不败,这正与他倔强不驯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浪淘沙·和洪觉范潇湘八首》是郑板桥80余首词作中一组重要的写景抒情词,从此组词作的创作背景切入,继而通过对郑板桥思想性格的梳理,揭示出郑板桥寄寓于此组词作之中的"仕与隐"之矛盾。  相似文献   

13.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扬州城中的大盐商马程远亲自来到郑板桥的家,许诺千两白银求郑板桥的一幅字画,却被郑板桥一口回绝。为什么呢?原来郑板桥不喜欢结交马程远这样的豪绅富商,认为他们的钱财多是不义之财,往往是囤积居奇、压榨百姓得来的。这些豪绅富商就是出再多的钱请他作画,他也不干。而对那些穷苦平民,他非常同情,愿意和穷人来往,常拿钱周济他们,有  相似文献   

14.
与韩镐论文     
据说郑板桥有一位得意门生叫韩镐,家境虽然十分贫困,但很有才华。在县试中,他屡次名列前茅,因而极受郑板桥赏识。为此,郑板桥经常资助并热心辅导他。有一次,韩镐向他求教写作问题,郑板桥当即挥笔写了一副对联,赠给了韩镐: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与韩生镐论文郑板桥在这幅对联里,郑板桥将自己在写作方面的真知灼见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这位青年人。韩镐得到这副对联后,如获至宝,挂在家中认真领悟,大受教益,最后中了举人。这副对联至今对我们的写作都很有启发。为什么呢?你能解释出其中的要义吗?(答案在本期找)《与韩镐论文》答案:…  相似文献   

15.
《少年读者》2009,(1):79-79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  相似文献   

16.
传说郑板桥曾经吟诗赶走了盗贼。有天深夜,郑板桥被一阵声音弄醒。有贼!但他没有惊叫,想了想,轻轻吟出两句即兴诗:“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小偷一惊,趴在地上不敢吱声。只听得床上人继续吟道:“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郑板桥说的是实话,当时郑板桥刚被罢官,“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偷。“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溜出房间听到这句诗,心想,那就爬墙吧。翻上墙头又听见“越墙莫损兰花盆”。他转脸一看,墙头真有一盆兰花,那是郑板桥的心爱之物。“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光赶豪门。”最后郑板桥用这两…  相似文献   

17.
3.这天,秀才到学堂找郑板桥,说是前晚月明之夜.出外赏夜景.见塔顶有一老鹰.之后得一上联:“鹰歇塔顶,月照鹰,影移鹰未移。,让郑板桥时下联。 4.郑板桥批微一笑,头一歪.恰见西边高琦上叭着一只大花猫,正一动不动盯着一只飞斧的蝴蝶.便 5.秀才见郑板桥小小年纪竟能将自己没能作出的下联对得知此工整,不由一惊,但仍表现出一副不质一顾的样予。卜卜随口吟出下联:“猫伏琦头,风吹猫.毛动猫不动。”郑板桥吟联劝狂生@心源 @孟春 @孟盈旭  相似文献   

18.
正年一到,大红春联便贴上了各家各户的门楣,浓浓的年味里溢满了人们的祈愿和祝福。向历史长廊里走过去,古代一些妙趣春联颇具智慧和启迪,给人无尽的遐思和回味。大画家郑板桥心地善良,经常给穷人一些补给,有一次他和朋友出去散步,走着走着,看见一户人家门上贴着一幅奇怪的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郑板桥一看,马上就跑回了家。朋友正纳闷,郑板桥扛着一袋米,提着一包衣服敲开了那户人家的门。原来这家住着一个穷书生,书生笑着接过郑板桥送来的东西后,郑板桥和朋友就  相似文献   

19.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打油诗尤为人称道。可恨青龙偃月刀,华容道上未诛曹。如今留下奸雄种,逼迫诗人坐后艄。当年郑板桥去扬州赶考,由于盘缠不足,只好搭乘他人租的船前往。租船的人姓曹,经商。他自以为做了一件大善事,对郑板桥是颐指气使。靠岸要下船了,又非要郑板桥吟一首诗顶船钱不可。郑板桥沉思片刻,吟了上面的诗,便下了船。这个姓曹的,待回味过来,气得七窍生烟,但也无办法可施。艄公在一旁是掩口而笑。叫你簸簸箕,你偏喘粗气。抬到衙门里,一人三板子。郑板桥去山东潍县做官时,当地的劣绅派了…  相似文献   

20.
一个下着小雨的深夜,有个小偷摸进了郑板桥的家里。郑板桥立刻被惊醒了,他略一沉思,随口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入我门。腹内诗书存万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了,赶紧转身就走,郑板桥又吟道:“出门休惊黄尾犬,越墙莫损兰花盆。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雨夜赶豪门。”小偷听了,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光顾郑板桥家。郑板桥吟诗退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