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作曲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代表,也是最受欢迎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被俄罗斯人民骄傲地称为“俄罗斯音乐的明灯”。他的作品不计其数,《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悲怆交响曲》)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的巅峰之作,这首交响曲包含了他对人生的恐怖、绝望与失败等情绪,也可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和爱情观的具体体现。柴科夫斯基一生所创作的作品都可以用一个“悲”字来形容,而《第六交响曲》则是其最高境界,文章具体阐释了该曲中“悲”的寓意。  相似文献   

2.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可以说是他的交响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贝多芬花了31年的时间去酝酿这部交响曲,作品中体现了他三个创作时期的不同风格。本文主要介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过程,并且简要分析了这部作品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是苏维埃政权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音乐家.作为毕业作品而写的《第一交响曲》于1926年演出,是他的成名作.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第一交响曲》的时代,恰好是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经济有所好转之时.经济的好转,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而《第一交响曲》是受“新经济政策”大背景影响最少的一部作品,更多地体现的是作曲家在把握传统上的驾轻就熟.这是《第一交响曲》的最大闪光点.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可谓是较严格地按照传统曲式形式写作的.作为他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第一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领域的一次成功探索.这为他的交响曲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作品中已经显示出作曲家成熟期所作交响曲的许多重要特征,在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杨赢 《河北教育》2023,(Z1):118-119
<正>马勒和陀氏还有一点精神上的相通之处,就是他们对“永恒”的追求与思索。我们通常会认为马勒和陀氏的作品都具有宗教精神,希望通过对尘世生活的超越来实现“永恒”,但实际上他们都将“永恒”植根于对尘世生活的热爱之上。马勒几乎所有交响曲都有着对永恒的追求。他的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和《大地之歌》的歌词中都反复出现“永恒”(Ewig)一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大地之歌》。  相似文献   

5.
安东宁·列奥波德·德沃夏克Antonín Leopold Dvo?ák(1841-1904)所创作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是他到达美国后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创作生涯中最为经典和成功的作品。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这部作品共分为四个乐章。本文主要对其第四乐章所阐述的音乐形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贝多芬是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史上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创作的交响曲、钢琴奏鸣曲等作品,响彻世界,可谓家喻户晓。他的《第三英雄交响曲》就是其音乐创作中的一个代表。这部交响曲无论从旋律、和声上说,还是从曲式结构、长度、风格上论,比他以前的音乐家都有所发展,并成为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7.
石莹 《考试周刊》2010,(46):25-26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其中以《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最为著名。本文对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钢琴艺术史上,贝多芬创作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创作的《月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贝多芬,德国有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他最擅长音乐领域中的器乐领域,其中交响曲和奏鸣曲形式影响最深。法国有名作曲家,德彪西,印象主义的代表,印象绘画对他的作品有影响。两人虽然不在同时期,但都著有《月光》。本文浅析两部作品创作背景风格和演奏技巧的不同,希望能对演奏者演奏不同风格作品技法上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1991,中国交响乐以44部作品的亮相,登上了新阶梯。 1月。东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国际作曲比赛。中国年轻作曲家吴少雄脱颖而出,获奖作品是交响随想诗《刺桐城》。 3月。北京。中年作曲家王西麟推出个人交响作品音乐会。《交响音诗二首之一·动》、《为女高音和交响乐队而作·招魂·天问》、《为钢琴和23件弦乐的音乐》,尤其是《第三交响曲》,向人们展示了他鲜明的个性和实力;青年作曲家马剑  相似文献   

10.
柴可夫斯基是当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与梅克夫人的旷世奇情广为人知。一封用音符谱写的情书——《第四交响曲》流露出柴可夫斯基对梅克夫人真挚的情感。本文试从《第四交响曲》中体会柴可夫斯基对梅克夫人的浓浓深情及作品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1.
正《战争交响曲》是贝多芬应节拍器的发明者梅泽尔之邀而作,当时梅泽尔发明了一种称为“Panharmonicon”的自动管弦乐。通过气压可以同时演奏一些军乐器,他于是要求贝多芬以维多利亚战役为题,写一首用“节拍器”来演奏的乐曲。《战争交响曲》没有被编入贝多芬的编号交响曲内。虽然如今大家对这部作品的了解甚至还不如贝多芬早期的两部交响曲,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他的创作灵感被威灵顿将军的胜利所激发,《战争交响曲》很快就写作  相似文献   

12.
帕格尼尼听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以后,对他非常赞赏,特地约他写一部中提琴独奏的协奏曲。柏辽兹怀着巨大的创作热情,很快就写出了协奏曲的初稿,内容是描写苏格兰女王马利·斯图亚特(1542-1587)的悲惨结局的。帕格尼尼看了初稿后,嫌独奏中提琴声部写得太朴质无华,没有能够发挥中提琴的演奏技巧。事后柏辽兹就把它改写成一部中提琴助奏的标题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内容取材于拜伦的《哈罗尔德游记》,但实际上依然像《幻想交响曲》一样,是一部自传性的作品。柏辽兹自己就说过,这部交响曲部分地反映了他在意大利阿布鲁齐…  相似文献   

13.
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一共写了十部交响曲(最后一部没有完成)。《第一交响曲》可以看作是他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序幕,《第二》、《第三》和《第四》是一个三部曲,《第五》、《第六》和《第七》组成了另一个三部曲,最后是他的交响曲创作的辉煌高潮,即《千人交响曲》、《大地之歌》以及《第九交响曲》,在《第八交响曲》,即所谓“千人交响曲”中,以特别宏大的规模,引用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下卷终场的诗句,意欲宣扬全人类的友爱,但当时他的这一乌托邦式的说教,在当时遭到破灭后,他的创作在内容和结构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集中地反映在他最后几部大型交响曲——《大地之歌》、《第九交响曲》和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之中。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以及由此产生的严重惨剧,怀着对生活的热爱而又深刻地意识到生活本身地空幻和无望,在不可避免的死亡即将来临前的内心深省——这些充满着悲观隐退的思想,在《大地之歌》中体现得极为充分。  相似文献   

14.
所有俄罗斯作曲家中,在全世界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恐怕要数柴科夫斯基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既是他创作的顶峰,也是他对人生、命运、爱情、婚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切感受后在音乐上淋漓尽致的抒发与倾诉。“让他们猜猜看吧,”在他写给侄儿的一封信里提到他准备写作的这首乐曲时柴科夫斯  相似文献   

15.
贝多芬是世界乐坛上一位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他第二创作阶段的《田园》钢琴奏鸣曲是代表作之一,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相似文献   

16.
季米特里·卡波林作为俄罗斯当代作曲家,他的作品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他不仅在俄罗斯国内获得过许多作曲家奖项,而且在国际上的作曲比赛中,也屡获佳绩。他在创作上不仅使用了传统的创作技法,十二音作曲体系等,而且也在作品中尝试了音频半音的创作手法。而他的《第二交响曲》就是按照上述创作手法而创作出的一部三乐章的交响曲。本文具体研究季米特里·卡波林的《第二交响曲》的节奏节拍,包括在固定节拍单位中的划分、双重节奏的细分、无节拍、暗含的多重节拍和音色节奏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聆听老柴     
起初知道柴可夫斯基,是因为《天鹅湖》。但爱的是芭蕾那莞尔间的轻盈,也不能算是音乐本身。可后来变得有那个渴望去真正读懂老柴,则是因为《第六交响曲》——《悲怆》。这部作品是在1893年他的人生旅程即将结束时写成的,它不仅是柴可夫斯基最后一部标题交响曲,也是毕生经历之终结。  相似文献   

18.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世界闻名的作曲家,他用他的作品表现出了一种民族的追求及精神,交响曲《曼弗雷德》是柴科夫斯基非常重要的标题音乐作品,这部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柴科夫斯基以及俄罗斯民族的悲剧性。同时,柴科夫斯基本人也非常喜爱俄罗斯民歌,他收集了大量的民歌,如《30首俄罗斯民歌》。其次,他将民歌素材用在了他自己的许多作品中,我们最熟悉的柴科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另外,无论是俄罗斯特色的音乐语言,还是音乐过程,都称得上顶峰之作。  相似文献   

19.
贝多芬的音乐占特殊地位的是他的交响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面继承了德国音乐的优秀传统,吸取了法国大革命音乐的各种成果和富于英雄性的音调,凝聚了德、奥民族音乐的精华,因此,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恩格斯曾经说过:“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  相似文献   

20.
在今天的生活中,人们谈起“自强不息”时有点不理解,尤其是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命运难以把握,甚至宿命论在抬头。怎样认识“自强不息”,这对青年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名人,他给我们树立了“自强不息”的人生典范——贝多芬。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算得上是命运的宠儿,但他为什么还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呢?贝多芬具有出色的天资,从四岁起就开始学习演奏乐器,是位声乐“神童”。可是1796年,年仅二十岁就开始感到听觉衰退。1802年,在被确诊为当时无法医治的神经性耳聋后,他甚至写下了遗书。因为对于专门从事音乐的人,丧失了听觉就意味着毁灭!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以顽强的意志奋力拼搏。他一生的创作恰恰都产生于耳聋以后,1803——1813年是他创作的高峰。这期间,他完成了《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以及歌剧《费德里奥》等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每一个乐章都是他自强不息的凯歌。1816年,贝多芬完全失去了听觉,从此他只能借助写字与人交谈了。人们都以为他是个不幸的无声世界中的“可怜虫”,谁能想到的是,在他的胸中,在他的笔下,却激荡着最雄伟,最奇妙的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