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松余 《寻根》2013,(4):132-138
3500年前,今天的武汉市汉口城区是一片水乡泽国,在汉口北郊的傍水岗地上,有一座盘龙城。商代盘龙城遗址被发现后,先后被确定为湖北省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入选"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相似文献   

2.
2002年,为配合盘龙城开发区建设工程——盘龙大道(开发区叶店—汉口新华下路)的建设,在黄陂区人民政府、武汉市文化局组成的文物保护小组领导与支持下,由武汉市考古研究所主持,武汉市盘龙城博物馆筹建处具体负责并组成的盘龙大道建设工程文物勘探与考古发掘工作专班,对盘龙大道进行了全面、科学的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对已发现的窑址,灰坑、砖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现将盘龙大道的文物勘探与考古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地理位置盘龙大道建设工地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开发区所辖的叶店村境内,其北部经两岗地间凹田荒地与后湖相连;其南部经伸入府…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8月6日,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安保稽查大队挂牌仪式在盘龙城遗址西大门隆重举行,盘龙城国家考古公园建设指挥部、盘龙城遗址博物馆、时代警盛安保责任有限公司,以及北京怀建集团、南国绿化有限公司等建设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出席仪式。自今年4月以来,时代警盛保安公司正式入驻盘龙城遗址核心保护区,保安队员们用智慧和  相似文献   

4.
为配合编制《盘龙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5年12月,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对盘龙城遗址周边地区开展了一次文物普查工作。重要收获之一是在盘龙湖东岸的长峰港发现有商代前期遗存。现将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5.
2005年下半年,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为编制《盘龙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申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对盘龙城遗址周边地带开展了一次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完善盘龙城遗址北部童家咀文化遗存的走向及各个时代的分布情况,为此在童家咀地段进行了实地调查与铲探相结合的文物普查工作,现将普查中发现的遗物、遗存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随着盘龙城遗址文物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盘龙城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呈现出新的面貌。在遗址范围内的村民整体搬迁工作过程中,不仅地下文物没有遭到破坏,而且得到有效的保护。除了当地区政府建立了盘龙城遗址文物保护安防队外,我馆也积极加强对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广大村民文物  相似文献   

7.
文博信息     
《盘龙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专家咨询会在汉召开2006年7月4日,武汉市文化局在武汉市革命博物馆会议室召开了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编制的《盘龙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专家咨询会。此次会议由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郑自来主持,参加此次会议的省市领导和专家有:武汉市文化局局长唐惠虎,武汉市文化局文保处处长郝钢以,湖北省文物局综合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省盘龙城遗址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方勤,武汉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刘庆平,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主任鄂学玉、副主任刘森淼,武汉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周斌,湖北省文化…  相似文献   

8.
盘龙城自发现以来,学术界对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其始建与废弃年代进行再谈讨,认为盘龙城始建于第九代商王大戊,废弃于武丁时期。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7月5日上午,"盘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召开。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万全文、湖北省文管会研究员陈振裕、武汉大学教授张昌平、武汉博物馆馆长刘庆平以及盘龙城遗址博物馆馆长万琳、副馆长刘森淼等专家学者列席会议。本次会议由盘龙城遗址博物馆万琳馆长主持,她向与会专家详细介绍了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盘龙文化"概念,以及市政协十  相似文献   

10.
为了配合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2年度对盘龙城遗址一般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了勘探工作,弄清了遗址核心保护区以外的文物分布情况;2013至2016年度对盘龙城遗址城墙及护城壕、环城壕沟、李家嘴墓葬区域、宫殿区域进行文物勘探工作,全面揭示了遗址的文化面貌及内涵,为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及施工提供了详实的科学考古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7月18日,《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了殷墟遗址、盘龙城遗址、宁乡铜器群、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出土的商代精品文物135件,参展的10件盘龙城遗址出土文物,是由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从馆藏文物中精选出来的珍贵文物,既有常见的炊煮器陶鬲,又有成套的青铜礼器铜觚、斝、爵,还有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的铜觚形器、铜兽面纹牌形  相似文献   

12.
<正>距今3500年的武汉商代盘龙城遗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现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一处青铜时代早期城址,是长江、黄河同属华夏文明发祥地的重要见证,被专家论证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入选武汉市“十大城市文化名片”,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88年,盘龙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龙城自1954年发现以来,经过国家、湖北省市数代文物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正>恰逢"盘龙城遗址"发现60周年,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大学、湖北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2月6日、7日在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举行。武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周元主持了开幕式,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湖北省文物局局长、黄陂区领导等在开幕式上纷纷致辞。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汇聚了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以及我国各重点高校、科研  相似文献   

14.
根据3500余年前所建的盘龙城而演绎编排的大型舞剧《城》(创意伯兴、编剧安荣卿、导演门文元(特邀)、作曲傅江宁),在武汉隆  相似文献   

15.
盘龙城遗址中心区域内的杨家湾,是一座有近40户人口的自然村落,位于盘龙城城址的西北部,地势为二级台地,面积东西长355米,南北宽275米,海拔高46米。近几年来,武汉市政府加大了盘龙城遗址的文物保护力度,对居住在遗址中心区域的杨家湾和江家湾实施了整体搬迁,在此搬迁过程中,征集到历史文物4件。现分别介绍如下:一、佛教石幢佛教石幢1根:柱状六面体,系本地木兰山一带所产青灰色石料雕凿而成,通高96CM,最大径36CM,六个面雕刻内容都与佛教有关。1.佛像雕刻:通高78.5CM,其形态,上为佛像浮雕,下为莲花座台。①佛雕,冠作“∧”状,因长期雨水洗…  相似文献   

16.
2007年9月13日下午4时,由武汉市政府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火种采集活动在武汉城市之根——盘龙城遗址举行。具有3500年历史的盘龙城,不仅开启了江城文明之光,也是武汉的城市之根,在此采集"城市文明之火",意味着传承了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2005年6月,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在许庙还建小区周围进行文物调查时,在一干涸的渔塘底部发现一处古窑址遗迹,工作人员立即对其进行了发掘清理。窑址共计四处,有三处保存较好。经过清理发掘,认定该处是一唐宋时期的陶窑遗存。此窑址群的发现为研究唐宋时期武汉地区的制陶手工业情况提供了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8.
传统理论在中华明的起源问题上,一致认为中华明起源于中国北方,并以黄河明为代表。经过近一个世纪长江流域的若干次考古调查,考古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新成果。尤其是三星堆遗址、盘龙城遗址、清江遗址、新干大墓等青铜时代重要古遗址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学术界对于长江明已经产生了新的认识。于是,有必要对长江明重新估价。  相似文献   

19.
汉口码头号子是汉口码头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作而成的民歌形式,是汉口码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汉口劳动者的步伐和工作节奏,是劳动者的一种力量喷发,凝聚人心和力量,支撑着小小的汉口码头,也造就了具有"东方芝加哥"之称的大汉口。在汉口码头号子的传承青黄不接之际,本文对码头号子的演唱形式、艺术特色进行介绍,以盼人们对汉口码头号子的保护与传承给予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图片新闻     
<正>2014年7月1日,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述永(左三),副部长陈汉桥(左四),武汉大学著名学者冯天瑜(左二)等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馆武汉大学考古基地文物整理室视察工作。(摄影:韩用祥)2014年7-8月,"童心飞扬、绽放武博——小志愿者暑期体验活动"启动。图为武汉博物馆小志愿者赴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学习后留影。(摄影:明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