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进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我们总会被作者那浓浓的秋愁情结浸染。愁是秋天的灵魂,一个愁字,折腾着一代代文人,成为一种抹不去的文化情结。在众多的秋愁意象中,鸿雁则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自古逢秋悲寂寥”这句诗大概道出了中国文人一脉相承的“悲秋情结”。秋天没有葱茏的生机,树枯草黄,万物萧条,这一切岂能不给多愁善感的文人们以心伤,更何况又时有不顺心的事在此时出现。于是便有了“秋风秋雨愁煞人”、“悲哉,秋之为气也”、“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  相似文献   

3.
秋之魂     
这本不是言秋的时节,但不知怎么却有了念秋的情怀。这是一种酷似对美好往事记忆犹新而渴望重新品尝的思旧情结,但我想说的,真的不是思旧……古人诗文涉秋,常离不开一个“愁字,这与秋的萧瑟凄清不无关系,且必定是借秋言人,托秋传情。“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古者的感慨,“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今人的心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里有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里亦有喜;“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秋让人哀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  相似文献   

4.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浅谈余光中作品中的思乡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愁是余光中作品的最基本主题,其原因在于海峡两岸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和台湾文学独特的创作氛围,更在于余光中本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其作品中的思乡情结的最直接表现便是回忆并描画故乡田园的优美景致和温暖亲情.在余光中笔下,乡愁不仅是家愁,更是国恨国愁,其思乡情结实质上是一种大陆情结、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秋愁     
秋愁是一种奢侈而淡雅的情怀。在锦衣玉食后,在续杯与浅尝间,在细雨与白裙间……秋愁是无病呻吟,是文人墨客酒足饭饱后个人主义的小小忧伤或者惆怅感  相似文献   

6.
    
它是四季中很普通的一季;它短暂,但带给人们许多;它是大自然的一件新衣;这便是秋。秋,金色的秋;秋,丰收的秋;秋,清凉的秋。老师教我识字时,“秋”下一“心”便是“愁”。我诧异:秋进入人的心中,为何就变成了愁选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事就是轻踩堆积在路边的一层黄叶,踩上去又软又松。满树的叶子像蝴蝶一样打着旋儿,飘落而下。进入花季,不知何时,在秋天,心中真有了愁。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在秋天表现得淋漓尽致,难道是老师播下的种子发芽了芽万物是美好的,但进入秋季不免有些凄凉,是被愁搞得吗芽梧桐是百树之王,可有人却吟:“寂寞梧桐,深院…  相似文献   

7.
吟秋     
金风入怀,落叶满目,夜凉如水,倏然秋深矣。远山草衰杨枯霜叶寥落,不见长空雁阵。阶前风瑟雨沥秋虫呢喃、难闻残荷雨声。萧索冷寂的秋夜,秋悲、秋愁纠缠着秋思,想写点什么,思之再三,竟难落笔,人说“愁”是心上秋,汉字里这愁字实在是形神兼备了。  相似文献   

8.
乡愁是余光中作品的最基本主题,其原因在于海峡两岸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和台湾文学独特的创作氛围,更在于余光中本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其作品中的思乡情结的最直接表现便是回忆并描画故乡田园的优美景致和温暖亲情,在余光中笔下,乡愁不仅是家愁,更是国恨国愁,其思乡情结实质上是一种大陆情绪、中国情绪。  相似文献   

9.
“言愁”本是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的习得情结,而宋词作为一代文学典范,因其固有的女性气质更加多愁善感。其愁的主要内容有思乡之切、国恨家仇、报国无门、强说之愁、离愁别绪、爱情不幸。许多言“愁”名句也是深入人心,流传千古。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愁情现象不仅与词家对自身命运、时代变迁、社会历史的感悟有关,也与宋代固有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范型相连。  相似文献   

10.
小题·大做     
离合字之趣 汉字多数是“合体成字”,因而可以通过拆开、拼组的方式产生语文趣味,例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就用“秋”“心”可组成“愁”字来造句,借以表达离情。下面的对联,也是利用汉字的这一特性产生谐趣的是( )  相似文献   

11.
新版教材中收录了《秋魂》一文,这是一篇获奖文章。秋,不知被古往今来的多少文人墨客们吟咏过,但《秋魂》的作者却独辟蹊径,发他人未发之幽情。因而,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秋魂》都有他独特的艺术美感,值得一读。一、深刻的哲理美大凡写秋,不离一愁,秋风秋雨愁煞人,悲秋一说,千古皆然,连一代文豪欧阳修也未能免俗。而秋魂的作者却独具慧眼,发现了秋的别一番神韵魂灵,挖掘出了秋景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在《秋魂》一文中,愁字是不沾边的,有的只是深邃的意蕴。秋实,人们欣赏他的成熟,作者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的《声声慢》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运景入情,以放纵之笔写悲怆情怀,满纸呜咽,万斛仇恨,表现作者孤寂、凄凉、哀愁之心境及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全词用笔直率真挚,层层铺写,景景含愁,情情是愁,极力渲染烘托,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立体的愁情美。一.妙用叠词,彰显愁情音乐美  相似文献   

13.
愁绪     
总说秋的成熟孕育着生命的芬芳,却不想生命因此多了一层色彩;总说秋的金黄丰收了四季的甘香,却不知心海因此多了一丝遐想。秋的甜美,总被孩童向往,总被老人盼望,却也免不了添给风华正茂的人儿几分惆怅。秋,总是这样,勾起心底最深的波漾。在秋天,用一个“愁”字来形容它,一点儿也不为过。秋,愁,那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种子,不需要长成参天大树,只要有一丁点儿的泥土,或是窗外的几片枯黄的落叶,就足够让自己伤感了。秋风总是这样,吹尽了夏日的繁华,于是愁的横线上增添了一份伤逝之情。“沙沙沙”,秋风萧瑟,吹落了片片黄叶,而那海外的游子们望着…  相似文献   

14.
醉秋     
我不明白“愁”字为何以“秋在心中”而形成,也不懂历来的文人墨客为何以“伤秋”抒怀。秋在我心中并不悲凉,她是那么温馨,如同一幅幅油画编织着优美的旋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人笔下的秋大凡脱不了一个“悲”字,要么或多或少有一抹挥之不去的轻愁。该文将以中国文人写秋的诗文名篇为例,浅析这一中国文学中“秋”的鲜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咏秋诗话     
残暑消退,伴着凉风,和着虫鸣,新秋来临。“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萧萧愁煞人”又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喜秋、悲秋,从楚国屈原的《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感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17.
就中唐诗人戎昱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生平经历考辨,其诗承杜甫有"沉郁之风"。严羽《沧浪诗话》说:"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其诗歌中的乡恋与愁怨情结,是"绝似晚唐"的部分体现,这是戎昱诗歌研究被遮蔽的部分。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从自然环境影响性格、文化观念影响创作及集体无意识等角度对这一现象深入探析,认为戎昱诗歌中的乡恋愁怨情结,是荆楚地域文化及个人遭遇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秋心愁     
秋,似乎注定是个伤感的季节。黄华叶衰,秋风萧瑟冷,万物都已临近轮回的边缘。丝丝凉意更使人心灰意冷,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愁之广,之多,之长,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似文献   

19.
美与缺陷     
古诗云: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而又有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是一片萧瑟之景,无限的愁思贯穿一秋;秋,又是喜悦之时,万里霜天辽阔无际。自古以来,关于秋,便有两种不同的见解。诚然,秋景是美的,高远的蓝天,飞翔的大雁,搏击的雄鹰,嫣  相似文献   

20.
残暑消退,伴着凉风,和着虫鸣,新秋又来临。“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秋雨愁煞人”也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悲秋、喜秋,从屈原《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到宋代欧阳修《秋声赋》,直至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天几乎成了中国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