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想来"与"看来"在现代汉语中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其词汇化、语法化及语义、句法的研究在近年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通过"想来""看来"的语义演变及词汇化、语法化的历时性研究,对"想来"与"看来"的词性演变及语义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再说"最初是一个结构,后来词化为一个词。一般的词典上列"再说"为两个义项,但实际上"留待以后处理"义的"再说"有动词和助词两种词性,应该看做不同的义项。主要考察包括结构在内的"再说"的四个意义的关系和演变过程,借助认知理论、去范畴化理论、语法化理论等,试图明晰"再说"的发展脉络、再现其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单音动词后"往"的语法化过程:"往"在汉代开始具备语法化的句法条件,唐五代时有了它的介词用法,到明清时期它的介词用法才发展成熟."往"的"位移"语义表达的转移和"外向性"特征的消失伴随着它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并列短语的词汇化是现代汉语双音词产生的一个主要途径,文章以"避免"一词为例,从共时层面对"避免"的表义特点进行简要分析,从历时角度考察"避免"的词汇化演变历程,并就"避免"一词的词汇化机制从心理组块、韵律机制和使用频率三个方面进行考究。  相似文献   

5.
"我郁闷/郁闷"作为当代主要流行于年轻人当中的口头禅,在2013年国人最爱说的"十大口头禅"中位列第五,本文将其定性为语用化口头禅,分析"我郁闷/郁闷"由普通的词汇发展为流行语,进而演变为语用化口头禅的过程,并尝试性的总结其语用特征和形成机制与动因。  相似文献   

6.
“通”和“透”在唐以前分别是两个单音节词,到中唐时才作为并列短语“通透”出现在文献中,晚唐趋向成词,宋使用的频率加大,宋以后得到了发展.从短语的粘合到词汇化的过程中有语音、语义上的契机.运用词汇化的理论,历时性考察和梳理“通透”一词的历史演变及词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对《论语》"为"字进行了穷尽性的研究,归并了"为"字的各种用法;以"为"的本义为基础,分析"为"的各个义项及其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为"字的语法化,尤其是其语法化的原因、条件及语法机制在语法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种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词义的发展,服务于汉语语法史研究、辞书编纂和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8.
"取"是一个结合能力很强的语素,运用语法化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古汉译佛经中"取+V"结构中"取"的发展演变进行考察,"取"在语法化过程中发生了结构的重新分析和语义的虚化,二者发生的阶段相互吻合。  相似文献   

9.
也谈语法化     
语法化研究中有不少有内容、有价值的好作品,但研究中存在着概念混淆不清、滥用语法化和理论偏颇的倾向.有些文章及论著以"语法化"作理据,大谈"x标记",混淆了词和词组的界线.有些文章以"语法化"作理据,通过梵汉对勘和异译比较,做出了错误的推论.我们必须看到,语法化理论有其特定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范围,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介词一直以来都是语言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最早产生的单音节介词基本上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近年来,学界关于单音节介词历时来源的研究文献比较多,却很少涉及双音节介词的产生过程。现代汉语双音节介词"依照"的产生是语法化和词汇化规律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受语义动因、句法动因、双音化和韵律动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才怪"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十分常见,通过分析"才怪"的句法语义表现,可以拟测其词汇化过程并探讨其词汇化机制。我们初步推测"才怪"是由"才+奇怪"演化并词汇化。"才怪"作为后置标记,表达反预期信息,具有否定功能。"才怪"具有特殊的否定语用价值,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12.
名词化作为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也是口语体转变为书面体的主要手段,是英语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一大要素。本文旨在探析名词化对语篇词汇密度及语法复杂度的影响,其中存在的潜在关系,从而给予英语学习尤其是英语写作以一定启迪。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定量研究,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非词汇化动词的使用特征. 通过对比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和美国大学生写作语料库 LOCNESS中的高频非词汇化动词"take"发现,学习者由于语内因素、语际因素、过度概括以及诱导性错误等原因,其"take"的搭配词存在高重复率、缺乏多样性和搭配不当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英汉语言对使役概念的表达存在不同的词汇化模式。本文以Talmy(2000)对两个《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在翻译作品时,以英语为母语的译者在翻译使役概念表达时多采用词汇手段,以使役词汇表达句意;而汉语为母语的译者在翻译使役概念表达时则更多采用句法手段,以使役结构表达句意。这一语法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英汉思维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上古汉语词头"有"可出现在名词性、形容词性、动词性三种词素之前,这些词素前的"有"具有同一性,从中抽象概括出其语法作用,这种"有"应是汉语历史中较早一个表示"存在"意义的语法标记.这个标记的历时形成是表示拥有、存在两种基本实义的动词"有"语法化及"有+S"这种句法结构词法化的结果.上古汉语"有-S"这种表示存在意义的语法形态具有跨语言的比较价值,而存在标记"有"发展到现代某些汉语方言中又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词的意义往往都是由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部分构成,其中的词汇词义时常出现变化的现象.运用义素分析法,分析英语词汇发生词义演变的类型,主要有义素增添、义素脱落、义素变更三种义素变化方式,并对词义演变方面应用的利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英语的名词动用现象是词类转化中最活跃的现象之一,而自然现象名词的名动化却很少被关注。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法转喻理论来分析自然现象名词转用动词的动因,其表义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同时也为此类词汇的习得和英汉互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我们不能很好地表达,但是没有词汇,我们什么也不能表达。他的这一理论道出了词汇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词汇,特别是一词多义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也是难点。教师如果能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模式理论——范畴化和隐喻,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解记忆技巧,将大大促进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进而提高英语的教与学。  相似文献   

19.
时间副词"老"的语法化跟隐喻机制有关。在主观上对时间副词"老"的认识主要是通过隐喻"时间长"导致其语义分化,出现了时间副词"老1"(一直)作状语。  相似文献   

20.
以"成果化"理念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一是坚持以"成果化"理念优化整体工作,把工作思路、工作过程、工作规律、工作资源、工作成效成果化;二是坚持以转型发展的整体设计成果、办学模式转变成果、资源构建成果、教学服务成果推进转型发展;三是坚持以积累提炼成果,以展示推介成果,以科研提升成果,以实践检验成果,以创新发展成果;四是以"成果化"理念凸显转型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