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法、信息技术法和技术录像解析法对博尔特2008北京奥运会、2009柏林世锦赛、2013莫斯科世锦赛三次夺得世界百米冠军的全程节奏进行解析,并与2013年世锦赛跑进10s的前5名选手的节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1)与接近身高的选手比,博尔特步长、步频均有优势;2)传统的步频、步长指数技术风格分类方法,已不能满足区分当今世界顶级百米选手之间技术风格差异的需要;3)博尔特在第6~30步甚至35步之间的步频几乎不变,最后10步步频下降较少,仍能高于起跑后第2~5步的步频,可见其长时间维持步频的能力较强,而其余选手在跑的过程中步频增减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观看录像、数据对比等方法,对当今世界最优秀男子百米跑选手的反应时、全程步数、步长、步频、全程速度等技术参数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3.
加速段落是百米跑全程中最重要的段落。中国优秀男子短跑选手与世界优秀选手在这方面有何差距及步长、步频对其影响,是广大教练员、科研人员感兴趣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外优秀男子百米运动员该段落的速度、步长、步频的比较,以及同他们全程跑有关指标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优秀男子百米运动员比赛全程及加速段落运动学特征的规律,以及步长与步频对加速段落的影响;并提出了关于加速段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与建议;建立了有关加速段落成绩的推测方程,以利对短跑运动员的加速能力进行检查与评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百米水平落后的因素很多,跑的技术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跑速=步长×步频;世界优秀百米运动员是步长大、步频高。百米全程44—46步。世界百米纪录保持者史密斯创9″93世界纪录时,百米全程只用43步多。世界优秀百米运动员途中步长可达2.40—2.50米,步长与身高之比为1.33:1,步频可达近5步/秒,途中最高速度11.7米/秒左右。  相似文献   

5.
通过影片解析,对当今亚洲及世界优秀女子800米跑选手的分段时间、速度、步长、步频等项参数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揭示了亚洲选手的差距所在。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信息技术法、数理统计法,对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百米决赛中苏炳添和博尔特的100 m技术的时空特征进行剖析,其目的是分析我国选手苏炳添与博尔特之间的技术差异性,以便为苏炳添日后改进训练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苏炳添与博尔特之间的技术差异主要在于"步长"上,博尔特步长明显长于苏炳添。2)苏炳添的步频指数不理想,即步长、步频呈现非均衡发展,而博尔特步频指数较为合理,步长、步频呈现均衡发展态势。研究认为:苏炳添应在保持步频的背景下,以增加步长的训练为突破口,即:增大前摆角度、支撑腿缓冲角度、膝关节角度以及折叠程度等的训练。  相似文献   

7.
步长和步频是跑步时身体位移在空间与时间方面运动学特征的表现。在跑的项目中,跑的成绩取决于跑的平均速度,决定跑速的因素主要是步长和步频。对1 00米跑来说,全程平均步长=1 00米/步数,全程平均步频=步数/1 00米成绩,故可推导出1 00米成绩=1 00米/(步长×步频)的公式。这个关系式直接表明了步长、步频的值越大,则成绩就越好。因此,通过保持一个因素增加另一个因素、或两者同时增加、或一个因素增加的幅度超过另一因素降低的幅度等都可以提高成绩。然而,步长和步频是发展速度中的一对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弄清跑速与步长和步频之间的内在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短跑选手苏炳添、谢震业成绩提高过程中百米跑技术的变化特征,为其他短跑运动员训练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信息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其成绩提高过程技术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并与国外优秀选手进行比较。结果:①苏炳添、谢震业在成绩进步过程中,均对自身技术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变,在自身较高步频、中等步长情况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②从技术风格类型看,成绩提高过程中,苏炳添经历了“步长型-均衡型-步频型-均衡型”的转变;谢震业经历了“步频型-均衡型-步频型”的转变,在取得当前最佳成绩时,苏炳添采用了均衡型技术,谢震业采用了步频型技术;③与世界选手各分段步频均值相比,谢震业、苏炳添属于较高步频的跑法,在全程步频分配上,两者均在M型跑法下取得较好的成绩,符合高步频跑法的特点。结论:与世界优秀选手的分段步频相比,谢、苏两者均属于步频较高的选手,多波峰的M型跑法是较为适合其自身的跑法。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我国女子短跑运动技术水平提供理论参考,运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方法,对第29、30届奥运会女子100米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有关技术参数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女子100米决赛运动员在第30届奥运会上步频与步长的同时增加,与第1名步频增加,步长降低的技术模式不同,反映出当今百米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差异化特征.从第30届女子100米决赛名次与指数的关系看,女子短跑运动员要取得好的成绩,应适当加大步长指数和缩小步频指数,身材矮小的尖子运动员尤应注重发展步长.  相似文献   

10.
步频、步幅是决定短跑成绩的两个直接因素。国内外优秀百米跑运动员的步频、步幅能力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见表一)。男子A组(当代世界男子百米优秀运动员)的百米全程平均步频指数(步频×身高)为8.05±0.286;步幅指数(步幅÷身高)为1.213±0.041。世界女子百米优秀运动员(女子A组)的全程平均步频指数为7.64±0.350;步幅指数为  相似文献   

11.
世界优秀男子400m短跑运动员平均最高速度产生在50—150m段落,速度明显下降发生在300m处;在300—350m段落,几乎所有运动员步长降至最短,冲刺阶段略有回升;大部分运动员步频在50—100m段落增大至最高水平,然后逐渐下降。步频与步长呈高度负相关;年龄与步长呈高度正相关;最高速度和速度耐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最终成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外百米短跑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指标进行相关性数理分析后发现:在影响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中,依次是步幅、相对步幅、步频。而步频对成绩的影响,中外选手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剔除法筛选,最终选择步幅、步频作为自变量建立最优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分析我国短跑运动员存在的不足,提出从整体性角度提高步幅的建议,为教练员科学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英语宝典     
《中华武术》2008,(1):64-64
耐力项目运动员技术的成功标志,首先是不同的赛段根据速度要求来调整步长与步频的合适比例。 与短跑相比,在中、长距离跑时,身体更加竖立,躯干略前倾,头位于躯干的正上方。短跑过程中,两肩保持不动,两臂顺跑进方向前后摆动。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We hypothesised that experienced runners would select a stride frequency closer to the optimum (minimal energy costs) than would novice runners. In addition, we expected that optimal stride frequency could simply be determined by monitoring heart rate without measuring oxygen consumption (V?O2). Ten healthy males (mean±s: 24±2 year) with no running training experience and 10 trained runners of similar age ran at constant treadmill speed corresponding to 80% of individual ventilatory threshold. For two days, they ran at seven different stride frequencies (self-selected stride frequency±18%) imposed by a metronome. Optimal stride frequency was based on the minimum of a second-order polynomial equation fitted through steady state V?O2 at each stride frequency. Running cost (mean±s) at optimal stride frequency was higher (P < 0.05) in novice (236±31 ml O2·kg?1.km?1) than trained (189±13 ml O2·kg?1.km?1) runners. Self-selected stride frequency (mean±s; strides.min?1) for novice (77.8±2.8) and trained runners (84.4±5.3) were lower (P < 0.05) than optimal stride frequency (respectively, 84.9±5.0 and 87.1±4.8).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lf-selected and optimal stride frequency was smaller (P < 0.05) for trained runners. In both the groups optimal stride frequency established with heart rate was not different (P > 0.3) from optimal stride frequency based on V?O2. In each group and despite limited variation between participants, optimal stride frequencies derived from V?O2 and heart rate were related (r > 0.7; P < 0.05). In conclusion, trained runners chose a stride frequency closer to the optimum for energy expenditure than novices. Heart rate could be used to establish optimal stride frequency.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nning economy (RE) and biomechanical parameters in a group running at the same relative intensity and same absolute velocity. Sixteen homogeneous male long-distance runners performed a test to determine RE at 4.4 m.s-1, corresponding to 11.1% below velocity at the ventilatory threshold. We fou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RE and biomechanical variables (vertical oscillation of the center of mass, stride frequency, stride length, balance time, relative stride length, range of elbow motion, internal knee, ankle angles at foot strike, and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of the semitendinosus and rectus femoris muscles). In conclusion, changes in running technique can influence RE and lead to improved running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6.
中长跑途中跑适宜步长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钰珊 《体育学刊》2003,10(5):118-120
从影响跑速的基本因素和支撑阶段的运动学参数两个方面对中长跑途中跑适宜步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步长指数和步频能力与适宜步长的确定直接相关,而支撑时间与腾空时间的比值、支撑腿离地瞬间膝关节角度、支撑阶段身体重心水平位移距离等运动学参数则是影响适宜步长的主要因素。采用专项耐力指数对运动员的专项能力进行了分级,给出了不同专项能力水平运动员步长指数的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17.
国外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 100m跑速度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第7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m决赛运动员的4个阶段——加速跑段、途中加速段、最大速度保持段和最后)中刺段的速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0m跑成绩与步频和步长的调节高度相关;途中加速、最大速度的保持以及速度节奏的平稳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世界优秀男子400m栏短跑运动员平均最高速度产生在第2栏到第3栏段落80m到120m,然后逐渐下降;速度明显下降发生在第7栏到第8栏处;在250~350m段落,大部分运动员栏间步数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