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周瑜和诸葛亮的关系,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由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使"既生瑜,何生亮"几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电视剧《三国演义》和《三国》至今仍在演绎瑜亮相斗的故事。考察历史资料发现,赤壁之战前周瑜和诸葛亮对操军实力的分析,都认为曹军必败;且周瑜和诸葛亮并肩作战,瑜亮相谐,共治曹操,终于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瑜亮相谐"是一种和而不同,更是一种多样统一。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个大人物,可以说没有诸葛亮便没有“三国”,也便没有《三国演义》。因为在《三国演义》里,三国鼎立是诸葛亮出山后力挽狂澜始得以形成的。诸葛亮不仅在《三国演义》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在我国文学画廊里又是个“绝世妙人”(毛宗岗语)。在他身上,集中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贤相辅助仁君推行的仁政)和人物理想(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最巨大最光辉最理想的知识阶层人物)。可以说,一部“三国”,就是为诸葛亮立传的。这从篇幅的安排上也可见一斑。《三国演义》120回,写97年历史。其中诸葛亮活动时期27年就写70回,而诸葛亮出山前25年仅写34回,诸葛亮死后的44年仅用16回就草草收场了。不仅如此,突出的还在于作者为了  相似文献   

4.
杨静静 《语文知识》2012,(1):76-77,92
朱熹不光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见解深刻、思想独特的史论家。其三国史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诸葛亮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三国志》中,诸葛亮仅仅是重要人物之一,地位在曹操之下,顶多与刘备、孙权并列,是普通的"人",而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诸葛亮一度被异化为智谋之"神"。诸葛亮由"人"到"神"转变,是逐步提升的。而影响这一转变的关键一环便是朱熹。朱熹论诸葛亮较前人更加务实、深刻、独特。  相似文献   

5.
一部《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特别是他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故事,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不是如《三国演义》中所写的神乎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是正面的、充满智慧的 ,甚至达到神化的地位 ,但是作者却不得不尊重历史的结果———蜀国最终灭亡。为了将《三国演义》之蜀国灭亡与诸葛亮形象塑造的逻辑统一起来 ,书中在描写诸葛亮智慧的同时 ,也设下了很多暗笔 ,如描写了诸葛亮在战略指挥、用人方面的错误和缺点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生动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的情况。 三国时期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历史上就有“人才莫盛于三国”之说。在刘备,曹操、孙权属下众多的谋士战将之中,诸葛亮是个极其光辉夺目的人物。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国文化”,都热情讴歌诸葛亮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能运筹椎幄,决胜千  相似文献   

8.
罗贯中虽然极力在《三国演义》中美化刘备,丑化曹操,他的这种美化只表现在能够对人物形象产生重大影响的细节描述上,而没有对历史事件进行较大的更改。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的专权独大以及对事物处理的高人一等必然会导致其心理上的唯我独尊,难以容人。研读文本可发现,马谡、魏延、廖立这三人都是自认为很有能力(事实也证明其并非庸才)而爱发狂言。而诸葛亮对这种人的态度也是一以贯之:坚决打击。然而,所有这些错误都被罗贯中以生花妙笔或掩盖(如廖立)或美饰(如马谡),甚至成为证明诸葛亮智慧过人的"事实"(如魏延),而且这些内容随着《三国演义》的盛行而逐渐被人信以为真,诸葛亮也就成了近乎完美的神人,直至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迷信。  相似文献   

9.
<正>在圣贤辈出的临沂大地上,有两位很特别的历史人物:一是谋划于隆中而确立天下三分的诸葛亮,二是都军于荆襄而奠定中华一统的羊叔子(羊祜字叔子)。关于一代贤相诸葛亮,可谓妇孺皆知,而关于羊祜,了解的人就不是太多。在《三国演义》最后一回有《荐杜预老将献新谋》,此"老将"即是羊祜。实际上,羊祜之功远不止举荐杜预,三国归晋后群臣祝贺,晋武帝流着眼泪说:"此羊太傅之功也!"抚去历史的尘沙,我们会发现:羊祜这位  相似文献   

10.
十年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出后,我曾跟诸葛亮的扮演者唐国强就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话题多次交谈,唐国强喜欢用“万古凌霄一羽毛”形容自己对诸葛亮的认识。我对他说:你能把诸葛亮演这么好,正是你认真学习古典文学的结果,是古代文化浸润的结果。《三国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从《三国演义》开始,中国小说出现一个专门的  相似文献   

11.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小说,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肠义胆的关云长、勇猛的张飞、奸诈的曹操。更是妇孺皆知。罗贯中以其生花妙笔,对人物形象的逼真的描写,感染着《三国演义》的读者。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之妻黄硕是一位有名的丑女,据《三国志》记载,黄硕长得五大三粗,头发黄,皮肤黑,脸上还有些鸡皮疙瘩,让人见了就发凉发冷。而诸葛亮身高八尺(184cm左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大帅哥,可他为什么偏偏娶一个影响"市容"的丑妻呢?纵观《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不难发现,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诸葛亮的年岁已大且家境贫寒。诸葛亮娶黄硕那年,他已经25岁,属于大龄青年。在古代,尤其是在战乱不断的三国,男子一般十五、六岁就已完婚,小的甚  相似文献   

13.
《三顾茅庐》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章节,读者在阅读时往往感动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执着。认为是刘备的精诚之心,敲开了诸葛亮的金石之门,诸葛亮感其诚意,无以推辞而出山。但是,笔者在教授这一课时却另有思考,认为"三顾茅庐"的主人公不是刘备而是诸葛亮,诸葛亮的出山其实是一次成功的自我推荐。诸葛亮虽远避尘世,高卧隆中,却心系天下,久怀腾云之志。韬光养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有一篇课文《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相似文献   

15.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是最为成功的。《隆中对》的战略构思是正确的;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献出了全部智慧和心血,诸葛亮不是“愚忠”;《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智谋的夸张和渲染只能是白壁微瑕。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群以儒家哲学为行为标准的三国英雄,如蜀国“仁义忠勇”的英雄——诸葛亮、关羽等.《希腊神话》描绘了以崇尚美、智慧、竞争和个人自由为主流哲学价值观的古希腊英雄诸神,如以宙斯为首的十二主神.分别以《三国演义》和《希腊神话》中的忠义主义民族英雄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为例,主要从哲学角度比较分析中希“民族英雄忠义主义”所蕴含的相似和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七擒七纵”蛮王孟获是《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从史书上的文本记录到演义小说的文本描述,其故事的成型和演变却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到文人士大夫的传播过程。不同时代的不同文本。其传播的特征也不尽相同。而这又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文学氛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三国演义》的成功塑造,诸葛亮成了一个妇孺皆知的形象,他一直是作为智慧的化身活在人们心中。但无论是对历史上的诸葛亮还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历来人们都有不同的评价,八十年代以来则出现了更大的争议。应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如果没有思想的解放,人们不可能突破既定的思想框架。对诸葛亮形象的不同评价,反映了人们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是值得欢迎的现象。正如《三国演义》的主题众说纷纭一样,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要把不同的认识统一到某种定论上来,而是要通过争论加深对这部作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等史籍和《三国演义》等小说中有多个汉末三国时或虚或实的“空城计”故事,赵云战汉水、朱桓保濡须、文聘守石阳、陆逊攻襄阳为真实的“空城计”战例或具“空城计”色彩的战事;曹操攻定陶为一场伏击战而非“空城计”.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马谡失街亭后于西城智退司马懿的“空城计”故事,有历史的影子而非历史事实,它可能是赵云于汉水之滨战败曹操之役在传诵过程中的“张冠李戴”,其创作受到街亭之战中王平收拾残局史事的启发和《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空城计”的影响.《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空城计”,既是小说创作艺术的需要,也是社会大众接受意愿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其中尤以诸葛亮最让人津津乐道.诸葛亮,字孔明,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而使其名声大噪.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被作为“忠贞”与“智慧”的化身,尤其是对“智慧”,简直神话到了先知先觉的超人地步,即所谓“三绝”之“智绝”,对此,后世史论家有人更多地强调其玩弄权术,诡计多端,如苏轼《诸葛亮证》中就谈到诸葛亮“仁义诈力之杂用”的问题,即使是把诸葛亮塑为智绝贤相的毛宗岗,也在一些杂注中对诸葛亮略自微词,鲁迅更是批评作者“状诸葛之多智慧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然而,这些观点无法改变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诸葛亮的智绝贤能的形象,也无法改变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