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Pun"与"双关"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pun与“双关”是英汉语中各不相同的修辞格。从定义来看 ,“双关”即“一语双关” ;而pun除了“一”语双关外还可以“二”语双关 ,甚至“多”关。从分类来看 ,pun包括paronomasia,syllepticpun ,antanaclasis和ambiguity ,而汉语的“双关”只能与前两项对应而无法包容后两项 ,与后两项相对应的汉语修辞格分别是“换义”和“歧义”。由于英汉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的pun与汉语的双关多各行其道。因此 ,在双语转换中 ,pun或“双关”原来的用词和立意往往会消失。本文结合实例 ,探讨了几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英语双关语(pun)是利用语言的同音异义或一词多义现象使一句话产生两种不同的意思,即“一语双关”,从而使语言生动、活泼。双关语在英语中的运用越来越多,表现形式也是越来越丰富多彩。英语双关语蕴含着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文化,较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英语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双关语知识,既能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有利于深刻理解英语的幽默,进而提高英美文学欣赏素养及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3.
英语修辞格pun(双关语)也称paronomasia,来自拉丁语paronomazein一词,意为“以不同的名称称呼”。双关语(pun) 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英语中常见的一种幽默形式。它巧妙地利用词的谐音、词的多义或歧义等,使语言表达含蓄曲折、风趣幽默,引起读者的联想。现代的双关语(pun)已变得日趋通俗、诙谐,其构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谐音双关(homophone),即利用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如:  相似文献   

4.
英美人说话向来以幽默风趣著称,这与他们恰当地使用双关语(pun)是分不开的。英语修辞格 pun(双关语)就是有意识地利用语言中的同音异义或一词多义现象使一句话产生两层不同的意思,从而使语言活泼有趣,表意形象,耐人寻味。不少双关语针贬时弊,入木三分。英语双关语可分为谐音双关(Homophone)和词义双关(Homograph)两类。借助词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构成的双关,叫谐音双关。如:——Why are parliamentary reports called“Blue Books”?  相似文献   

5.
双关语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格,学者们对英语双关(pun)和汉语双关的研究日益深入,并从多角度向多学科延展。本文介绍了英语双关与汉语双关的生成机制,指出英语双关语生成的词源基础,以及汉语双关生成的文化因素;分析了英汉双关语生成机制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心理因素。理论基础既指出了语言的基本特点,又分析了交际的需求;心里因素则从语音联想、语义联想和语境联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双关语作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利用一个词语或词组所关涉的表里两层意思来达到一箭双雕的修辞功能。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无存在汉语修辞还是在英语修辞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然而要想进一步了解双关语,我们不得不首先对其特点做一了解。本文乃借助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从语音上的相关性;语义上的多歧义性以及双重语境三个方面来对英语中的双关语特点作一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6年奥斯卡获奖影片《断背山》为例句素材,通过对译文中出现的“英语式的汉语”、“罗嗦”、“文化干扰”以及原语影片对白中出现的修辞、语误、行话或专用语的分析,强调字幕翻译应在简明易读的基础上对原语的各种功能进行兼顾、取舍或保留。  相似文献   

8.
以《蛋白质女孩》为语料,着重研究语码转换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网络文学语码转换具有这些特点:汉英语码转换多以单词、词组转换为主,其中名词转换为最,名词转换中包含大量专有名词和术语的转换, 这样的转换既便捷明了又不会过度影响阅读;参与语码转换的英文单词词性会受到汉语影响而发生改变,参与语码转换的英文单词反过来能协助汉语词语组合成汉语基本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9.
汉语双关与英语pun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修辞格,二者存在着相通之处,也存在着差异。论文将这种修辞格分为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剖析了若干例证,着重对比了汉语双关与英语pun的异同,以期加深对汉语双关与英语pun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0.
《汉语大词典》中一些方言词语释义存在疏漏或不确,某些方言语料可以为我们提供准确释义的线索。文章利用这些方言资料,对《汉语大词典》中“判”、“响”、“搊”、“锥”、“滴”、“坑”、“炉”、“掠”、“扌歪”、“纂”、“猴”、“挺”等12个误释的方言词进行考辨,经过分析和论证,提出了修正的意见,以期《汉语大词典》修订时补充、修正之。  相似文献   

11.
《汉语大词典》之《金瓶梅词话》词语释义存在不少疏漏之处,如“丁八”、“放水”、“水客”、“垫发”、“卖串儿”、“三不知”、“死声活气”、“激犯”。《汉语大词典》在释这些词时,多就某一例为据,或未紧扣词素究源索解,或就句释词未能照应上下文意,或忽视了方言俗语的特殊意义,存在许多未确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省略是汉英语篇衔接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语篇分析中可以细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通过对《红楼梦》及其两个译本对比分析发现,汉英语篇省略的使用倾向不尽相同:汉语语篇多省略名词和连接词;而英语语篇则多省略谓词性成分。这是由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在英语广告中恰当地运用双关语,更容易让广告达到影响交际的目的。本文通过分析关联理论视阈中的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渲染效果,来客观揭示广告受众对广告的认知过程,以及一语双关在英语广告中取得显著交际效果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在《诗经》中常见一些象征性爱的隐语、双关语,这些隐语、双关语往往与当时的劳动生活、民间风俗有密切关系。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以下引闻先生的话,均见此文)一文中指出:“鱼是匹偶的隐语,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又说:“以烹鱼或吃鱼喻合欢或结配。”证之《诗  相似文献   

15.
“衔接”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话语(篇章/语篇)分析的理论要素之一。它主要以英语、俄语、德语和汉语等语料为依据,已经广泛应用于强势语言或国语的篇章分析研究中,并将其视为谋篇机制。但是该理论应用于少数民族语言或弱势语言分析的还不多。鉴于此,本文试图应用这一理论模式,选择《哈尼族亡灵经》为研究对象,对这一口头文献的衔接手段作一些初步的分析,以示《哈尼族亡灵经》的谋篇机制。  相似文献   

16.
助词是汉语语法学界较有争议的一个词类,朱熹的《诗集传》中有多处关于助词的注释,常以“语辞”“语助辞”“语助”“助语辞”等名称来说明,这些不同的术语所表示的语法功能没有明显差别,研究《诗集传》中所标注出的助词可以为探索汉语助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训世评话》作为一部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具有重要的近代汉语语料价值,但其中也包含了一定的非汉语成分。本文梳理了《训世评话》中“害羞”一词和短语“等一会(儿)”的特殊用法,并对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8.
东北沦陷时期的语言教育研究多集中于日语的普及及其作为“国语”的教育。随着近年史料的不断发掘与整理,东北沦陷时期汉语作为外语的教育政策及文献研究逐渐增多,进一步丰富了伪满时期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的内涵,也为伪满时期语言接触与变异研究提供了“同时”语料。伪满时期汉语被称之为“满(洲)语”,凸显了当时汉语教育的特殊性;“满洲国语研究会”主办刊物《满洲国语》杂志连载的系列“满语”讲座类资料文献,呈现出东北方言口语的杂糅及早期现代汉语的特点。《满洲国语》及其《初级满语讲座》《中级满语讲座》等汉语教育文献,极大丰富了东北沦陷时期汉语作为外语的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9.
谐音造词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北京话这方面的词数量多,具有代表性,但其中很多词的谐音理据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刘敬林、刘瑞明二先生近作《北京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对此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三项重要成果:为“词的理据中断”补充出“谐音造词法”新类型;论证了汉语谐音造词法中存在“三曲折”的特殊类型;为“语流音变”补充出“同音兼并”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20.
近日翻检《汉语大词典》、1989年版《辞海》、社科院语研所《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汉语词典》)及甘肃师大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成语词典》)等工具书,以及陈鼓应先生《庄子今注今译》(以下简称“陈氏注译本”)、王先谦《庄子集解》(以下简称“王氏集解本”)、郭庆藩《庄子集释》(以下简称“郭氏集释本”)等专著,得益匪浅.但也有若干条目的释文尚有商榷的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