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偶尔翻翻报纸杂志,无意中找到了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宣传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的报道,开头或结尾常有这类话:某某同志被大家称之为什么。假如是管财务、看仓库的就称他为“铁算盘”、“铁锁”;假如是自学成才或做好事的,就是什么“业余书画家”、八十年代的“活雷锋”、“编外律师”等等。不管怎样,总有一顶“高帽子”戴在先进人物的头上。  相似文献   

2.
1.忌讳称丈夫或妻子为“爱人”。因“爱人”在英语中是指“情人”,俗称“相好的”。所以,香港人介绍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和别人相识人,总是说:“他是我的先生”或“她是我的太太”;称别人的丈夫或妻子时,也是“您的先生”,“您的太太”。  相似文献   

3.
称人用“个”,也可用“位”;“位”是敬称,不能用“位”来称自己。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然而生活中偶可遇到用“位”称自己的现象。例如在饭馆里或公共电汽车上,售货员或售票员问:“几位?”顾客或乘客顺口回答:“两位!”这“两位”中包括自己,能这样说吗?总是有点儿不妥当吧。如果说这大概是由于接着  相似文献   

4.
几乎所有的新闻理论著述都要提到“新闻时效”。或说:“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或说:“时效”是新闻的灵魂。在评论某篇新闻作品发稿迅速时,人们也常常来一句“此稿时效性强”或“此稿时效快”,仿佛“快”就是“时效”的代名词。然而笔者竟对“时效”这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感到有些模糊。于是学得牛儿吃草,反复咀嚼,以助消化。  相似文献   

5.
纪念与记念汉语词典解释,“纪念”与“记念”都是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纪念”也作“记念”。词典解释:两词用法一致。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纪念”多用于群体的人对往日大的事件或伟人的庆祝或悼念,“记念”则用于个体的人对往事或挚友的怀念,尤其偏重于对人的怀念。例: ①三月十二日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 ②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这两句子中的“纪念”与“记念”就不能相互代换。否则,①句难能表达出群众对孙中山的悼念,②句也不能充分表达鲁迅个人对“在段  相似文献   

6.
知识与趣味     
著:所写书籍的体裁和内容,富有自己的创造性,叫“著”。 撰:写作内容不一定有创造性,但能用自己的写作技术说明问题,说出道理的作品叫“撰”。 编:或称“编写”,综合讲话或史料,使之联为一体,给以适当编排,加上自己见解的作品叫“编”。  相似文献   

7.
“相”、“象”、“像”三个字的字音相同或相近,由它们分别组成的词,有的词义也相同或相近,但人们难以把握,常常弄混。“相”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相,省视也”。    相似文献   

8.
自持·自恃错例:领导干部必须清廉自恃,绝不能见利忘义。辨析:这里的“自恃”应为“自持”。“自持”指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如“激动得不能自持”,是说激动得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自恃”由指过分自信而骄傲自满或自负,又有倚仗的意思,如“自恃功高”就是指倚仗自己的功劳大  相似文献   

9.
连词“和”“以及”与连词“或”有两点不同:(一)“和”“以及”表示并列关系,“或”表示选择关系;(二)“和”“以及”只能连接词成词组,“或”除了连接词或词组之外,还可以连接分句。“和”与“以及”也有细微的区别,即“以及”后边的语言成分常常表示比较次要的内容。这些不同点并不复杂,但如不留意,也还是要出错的。有时该用“或”而错用了“和”。例如; ①这些各式各样的狗叫声,不时被风的呼啸声打断和淹没。(管桦《将军河》第336页) ②不论是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无时不在运动,就连思想僵化、半僵化的人,  相似文献   

10.
怪僻·怪癖错例:街道办事处刘主任提醒我们,杨某不仅怀有抵触情绪,而且性格怪癖,跟他谈话要讲究方式方法。辨析:这里的“怪癖”应为“怪僻”。“怪僻”与“怪癖”读音相近,但词性和词义均有所不同。“怪僻”属形容词,是古怪的意思,用于形容脾气、性情或性格的古怪,“僻”(pì)在这里本身就有“性情古怪,跟一般人合不来”的意思。“癖”(pǐ)指嗜好或特别的爱好,“怪癖”指古怪的癖好或嗜好。例句意在说明“杨某”的性格古怪,而不是说他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或嗜好,因此应当用“怪僻”而不宜用“怪癖”。《常见易错字词辨析》选摘@赵增秀…  相似文献   

11.
纠错二则     
辛勤 《新闻三昧》2006,(5):41-41
“禁若寒蝉”错了在报纸上曾经看到成语“噤若寒蝉”竟错成了“禁若寒蝉”,列举以下几个实例:《中国矿业报》2005年3月1日:“在权威的领导、专家、学者尚在这个问题上禁若寒蝉的时候,他竟然敢如此造次。”《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2月3日一版:“一些法官因此而学会察言观色,变得禁若寒蝉。”《市场报》2005年6月25日:“搞得服务员或如坠云雾,或禁若寒蝉。”为什么错得这么普遍?恐怕与未分清两个同音字有关。“噤若寒蝉”是个成语。“噤”:闭口不做声。寒蝉:晚秋的蝉,因寒冷不再鸣叫。此语出自《后汉书·杜密传》:杜密回答太守王昱说:“刘胜位…  相似文献   

12.
幸灾乐祸: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不能写作“兴灾乐祸”。 兴高采烈:兴志高,精神足。不能写作“兴高彩烈”。 披星戴月: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劳顿。不能写作“披星载月”。 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小说创作学习班上,有位年轻的业余作者一连讲了几个构思,结果都被与会者否定。原因是:他所要写的,别人已经写过了。这位年轻作者长叹一声:“唉,总是撞车!”“撞车”,究竟是什么原因?许多青年朋友提出这一问题。似乎难以讲明白。一位与会的作家忽然想起了写情书。热恋中的人,只要有点文化,总免不了要写“情书”.所谓“情书”,就是有情人之间表示爱情的信。世界上的“情书”究竟有多少,谁都没有统计过,恐怕也难以统计。但它肯定要比人们所创作的小说作品要多得多.“情书”多如牛毛,却“风格”各异、长短不一。或直率,或迂婉,或质朴,或华美,或理智,或冲动,或情  相似文献   

14.
去年12月间,大众日报曾在一版刊登一篇题为《一曲精神文明的赞歌》的通讯,其引题中曰:“遇难者安然脱险”。该文还附了一张照片,说明为:“这是安全脱险的七名农民矿工。”这就奇怪了:“遇难”岂能“脱险”?查《现代汉语辞典》,关于遇难一词的解释是:因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遇难,不是遇到困难或危  相似文献   

15.
考查(k儯och偄)与考察(k儯och偄) “考查”指考核、检查或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行为、活动等,如“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考察”指实地调查或仔细观察,如“考察水利工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勤于考察和思索,才能有成就”。二者用法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棵(k叆)与颗(k叆) 都是量词:“棵”多用于植物,如“3棵树”“5棵苗”;“颗”多用于颗粒状的东西,如“1颗珠子”“2颗黄豆”“3颗子弹”“4颗牙齿”。刻画(k埁hu劋)与刻划(k埁hu劋) “刻画”有2个义项:①刻或画,如“不得在公物上随便刻画”;②用文字描写或用其他艺术…  相似文献   

16.
如果用通常的“社论是报纸的代言者”来衡量,羊城晚报可算是一个“沉默的人”:它没有社论,没有评论员文章,甚至连“短评”也没有。然而事实上,它是一个“健谈者”,几乎每天都在发言。凡有有意义的新闻问世,它便在一个专设的讲坛上议论一番,或贬或褒,或扬或抑,或讲理论,或摆政策,或明是非,或谈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编辑,任务之一,便是把作者原稿上或大样上的错别字改正过来。编辑如何把住错别字这道关呢?我的一点儿体会是: 一、注意形声字的“意符”。汉字当中,大量是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声音的“声符”和表示意思的“意符”两部分组成。如:根、龈、银、垠、很、狠……这些字中,“艮”字便是“声符”,而其余部分为“意符”。稿件或大样中的“别字”,绝大部分是由  相似文献   

18.
法治的对立面有两个,一是“人治”,二是“德治”或“礼治”。法治与人治的主要区别是:从主体上,法治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人治是一人(或几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法治依据的是反映人民大众的法律,人治则依据领导人个人的意志;二者的分界线是:当法律与当权者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原初意义上的“法治”与“德治”或“礼治”之争其实都在“人治”前提下进行,是不同流派(儒家与法家)之间的争议。当代中国的“德治”是在确立“法治”的前提下,倡导以道德来辅助法律之治时而使用的,与前述争…  相似文献   

19.
关于封面     
止庵 《出版广角》2005,(4):61-62
封面,所谓“合宜”,似应包括两层涵义:起码不要“不合宜”,勿与书的内容、性质或调子相冲突;进而还要“合宜”,对于书的内容、性质或调子有巧妙适当的揭示。  相似文献   

20.
潘树广 《出版史料》2001,(1):101-102
有些书籍在论及校对的历史时,认为古代称校对工作为“校雠”或“校勘”,而“校对”则是出现得很晚的词汇。例如《校对手册》(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版)说:“校对工作我国古代就有。古代的校对工作叫‘校雠’(雠即仇)或‘校勘’。”又如《辞源》(修订本),收录“校雠”、“校勘”,却不收“校对”。按《辞源》的“出版说明”:“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此书不收“校对”,表明编者将它视为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