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柏拉图起,双性同体概念便出现了,此后又经历了弗洛伊德以及拉康的再发展,到弗吉尼亚·伍尔夫正式把双性同体思想引入文学,可以说双性同体思想变得越来越成熟。迈克尔·坎宁安作为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男作家,对双性同体思想做出了新的诠释。坎宁安的《时时刻刻》是以《达洛维夫人》为蓝本进行的再创作,二者本身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该文欲对坎宁安的《时时刻刻》和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中所体现的双性同体思想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坎宁安对双性同体思想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自问世以来吸引了众多论者的评说,焦点大多集中在悲剧的主人公麦克白的身上,对剧中的另一主要人物——麦克白夫人着意不多。而且在评析麦克白夫人时大部分论者都将其形象定性为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表现了人性的罪恶的一面,是导致麦克白悲剧的直接因素和罪魁祸首。但是通过对文本的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麦克白夫人也许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至少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麦克白夫人身上同样有着女性的善良、脆弱,她的残忍、无情也是有本而来,并非其天性。在悲剧的开始,麦克白夫人的表现构成了她丈夫…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通过对“双性同体”观的文学起源及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进行探究,叙述《奥兰多》中“双性同体”思想的体现。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不仅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她的创作思想和实践有着重大的参考意义,而且这一思想对于当今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也起着拓展视野的作用,可以借此跨越性别矛盾和性别差异的传统思路,进而推行一种更具包容性,更趋完美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贾宝玉形象研究在红学界已是老生常谈,但以社会性别(gender)为视角深刻探究其背后隐藏的深刻寓意仍属少数.本文引介目前国内尚未翻译出版的美国纽约州霍夫斯特拉大学周祖炎教授的《明末清初文学中的双性同体》一书,该书从“双性同体”理论切入,依次从“爱情”“原型”“大观园”视角揭示贾宝玉的双性同体本质,并且上升到道家哲学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深层次探究隐合在性别背后的哲学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周教授的双性同体研究偏重政治和社会人生的思考,或为国内相关研究带来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达洛卫夫人》中的萨利·赛顿形象与"双性同体"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创作理念受到女性主义批评家们广泛的关注。《达洛卫夫人》是伍尔夫创作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其中萨利·赛顿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伍尔夫“双性同体”的创作理念,反映出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6.
郝滢 《鸡西大学学报》2013,(9):114-115,121
在《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对于麦克白行为的挑唆作用往往被刻意夸大,而班柯对于麦克白的影响力却往往被忽视。试从麦克白夫人恶毒的言语,脆弱的内心角度来解释她作为一个妻子给丈夫给予的情感帮助,而从班柯的看似大义凛然的外表,其下包藏的险恶的用心来分析他对于麦克白恶行所实际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描写了麦克白从人性上走向堕落的过程。长久以来,麦克白夫人都是作为诱导唆使其丈夫走向堕落的因素出现,被人视为文中的第四位女巫,而本文则从女性的心理角度来对麦克白夫人进行剖析,以揭示这个女性形象的深层情感及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8.
作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自问世以来吸引了众多论者的评说,焦点大多集中在悲剧的主人公麦克白的身上,对剧中的另一主要人物——麦克白夫人着意不多。而且存评析麦克白夫人时大部分论者都将其形象定性为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表现了人性的罪恶的一面,是导致麦克白悲剧的直接因素和罪魁祸首。但是通过对文本的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麦克白夫人也许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至少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麦克白夫人身上同样有着女性的善良、脆弱,她的残忍、无情也是有本而来,并非其天性。  相似文献   

9.
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双性同体”这一思想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涉及神话、宗教、医学、文学和人类学等不同领域,既隐含着人类对于两性问题的困惑和焦虑,又表达着他们对两性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的期盼。“双性同体”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彰显,更是体现了人类关注自身问题的集体无意识,因此一直为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所关注。英国当代作家安吉拉.卡特的《新夏娃的激情》和美国后现代作家厄秀拉.勒.魁恩的《黑暗的左手》两部作品中的“双性同体”观是对后现代女性乌托邦作品对社会性别的很好解读。  相似文献   

10.
英国著名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双性同体才是真正理想的写作理念,而她的作品<海浪>一直被认为是一篇双性同体的完美作品.然而,本文通过对该作品叙事声音的分析得出结论,虽然伍尔夫被称为女性主义的斗士,但她的作品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双性同体.男性仍然占据主宰地位.  相似文献   

11.
Lady Macbeth is one of the most disputable heroines in Shakespeare's plays who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other simple-minded or bright women characters who bear consistent characters.She changed greatly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She changed from the ruthless and stone-hearted woman who was bold enough to commit regicide to one who lost her sleep and lived in deep regrets.And in the end Shakespeare let her take the heavy burden of shouldering the task of the recovery of the humanity,making her a lonely c...  相似文献   

12.
在《驯悍记》中,莎士比亚以男权视角塑造了凯瑟丽娜这一“悍妇”形象,并让“悍妇”被其丈夫驯服,最终成为失去自我的“贤妻”,这一模式流露出作家的男权思想。文章通过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人物语言来解读《驯悍记》所表现的男权思想,进一步分析了男权思想在莎士比亚其他作品中的体现,同时指出:莎士比亚的男权思想是与时代、性别的局限和个人经历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世界文坛巨将威廉姆·莎士比亚的剧作历数世纪之久而魅力犹存,可以经得起不同文学批评流派多种角度的解读。作为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亦不例外。以女性主义批评为理论基础,以剧作中可获知的细节为论据,证明麦克白夫人并非邪恶而只是一个深受父权意识影响的普通女人,她的命运带有浓重的悲剧性质,她的悲剧经历对于女性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女权批评的角度对比分析了麦克白夫人在盲目地爱着麦克白时的疯狂举动和失去麦克白的爱后的不同表现,论证了麦克白夫人并非天性邪恶之人。而是麦克白的政治野心和自己盲目爱情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5.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as Ben Jonson assured us,i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Macbeth,one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most important plays,is much favored by critics for its representation of the female character Lady Macbeth who is usually regarded as the "fiend-like Queen" or a super witch by Goethe.Nevertheless,other critics like Christina Leon Alfar asserted in her article "Blood will have blood: Power,Performance,and the Trouble with Gender" believe that Lady Macbeth represented gender stereotyping.Therefore,in this essay,she is represented as a perfect wife,"The Angel in the House",and the "Other" in men's world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即罪感文化,是西方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本文通过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和北村的长篇小说《施洗的河》两个文本中所表现的人物在面对原罪时的人生姿态对比,认识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对东西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中蕴含着基督教的博爱精神。这种精神是通过女主人公西丽的生活反映出来的。将文本置于圣经的文化背景之中进行解读,从西丽对生命的珍爱、对上帝旨意的顺从,以及对继父的忍耐、对丈夫的宽容和对情敌的关爱中,可以看出西丽心灵中的女性大爱之美。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女作家、文学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了双性同体这一观念,并将其引入文学批评领域,认为这是一种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和批评标准。文章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依据,探索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内涵以及它在作家进行文学创作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荆婧 《海外英语》2012,(16):171-172,179
As one of the four great tragedies of Shakespeare, Macbeth is known for its complexity, not in plot, but in the reversals of the characters’fortune and mentality. This paper analyses how the blood signs, especially"bloody hands", signify the reversal of the character of Macbeth and Lady Macbeth as well as appealing the readers’emotion of fear and pity, thus enhancing the tragic effects of the pl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