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亦蕉 《青年记者》2020,(13):47-49
在社交媒体日渐强大并成为大众获得信息重要渠道的当下,社会热点中新闻反转越来越多,伴随着舆论反转的现象愈演愈烈。2019年最引人瞩目的反转事件莫过于英国"冷冻货柜车案"。英国当地时间10月23日凌晨,埃塞克斯地区的一辆货车内发现了39具尸体,英国警方当时表示死者均为中国人。BBC报道称,这起事件具有人口走私犯罪的所有特征。然而正当网络舆论一片哗然时,新的信息把这起事件指向了越南人偷渡,并于11月7日为越南公安部证实。  相似文献   

2.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3.
一个群体事件报道案例与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3月23日,海南省东方市感城乡发生一起村民打砸烧事件,几百名村民冲击并火烧感城乡镇政府和边防派出所.3月25日又引发群体性械斗事件. 事件发生后,<海南日报>一开始就介入报道,接着又以连续报道的方式,渐进铺开,直到事件平息.<海南日报>对东方市感城乡"3·23"事件的报道,成功掌握了舆论制高点和主动权,为事件的顺利平息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鸫  王刚 《全国新书目》2008,(23):54-55
2008年,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引发一连串网络大事件。从抗击冰雪、两会当"代表"、反对"藏独"、反击CNN到华南虎照事件尘埃落定、瓮安"6·28"打砸烧事件,再到明星艳照大肆传播、人肉搜索大掀波澜……这其中,哪些事件最能反映2008年中国发展的艰难路程和2.53亿中国网民的心路历程,围绕这些事件在互联网上又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故事,这些网络事件对重大事件的进程和我们的社会生活又有哪些影响?《中国网事2008》一书都将为您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5.
刘瑀  高怡 《新闻世界》2011,(8):251-253
对待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会有什么不同的报道策略,又存在哪些问题?本文综合多方资料,以"武汉北京暴雨后城市内涝严重"这一事件为例,探究各类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上的侧重点、频率和相应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瑞 《今传媒》2020,28(1):72-75
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网络公共事件的爆发大多面向转型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有待科学认识的对象。本文以2015~2018年的14例公共事件为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网络公共事件得以高强度爆发的机制。试图解答网络公共事件是如何生成、聚集起来的?它的影响因子有哪些?哪些是核心因素?这些因素又是通过怎样的组合方式影响网络公共事件?  相似文献   

7.
正2009年2月,一个被称为"躲猫猫"的事件拉开了网络重磅新闻序幕。从事件发生的2月12日到真相公布的2月27日,仅半个月的时间里,新闻传播速度之快,舆论影响之大,充分展现了网络新媒体空前强大的影响力。几年来,网络事件掀起受众一轮又一轮的参与高潮,再次证明网络新媒体的存在,对传统媒体形成了重大挑战。传统新闻,是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刊载、播发的消息与报道。网络新媒体,顾名思义,则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新闻媒体(网络媒体)或信息载体(商业网站)刊载的新闻报道。它突破了传  相似文献   

8.
博客发展至今,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网络舆论监督渠道.博客的舆论监督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揭丑"式爆料,以引导传媒界追踪调查某个事件,二是就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式和评论类博文.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便捷和无限扩散特点,使得一则涉及敏感问题的帖子,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演变成一起网络热点事件.占据主流媒体地位的传统媒体,越来越多地以"新闻求证"的报道方式介入其中.然而,在新闻操作中,一种"网帖=新闻"或"网帖+简单求证=新闻"的操作模式屡见不鲜,且有愈来愈多几成惯例之势.这已经涉及到传统媒体如何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10年6月2日,<新京报>以<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为题,报道了"某投资客近期去炒大蒜小赚了一笔,因此大笔购金以分散风险"、"之前炒过一阵大豆、绿豆"、"5月31日,刷卡购入56公斤金条"等消息.随即,一些媒体和网站纷纷转载和评论这篇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等各种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纸质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如果要在新旧媒体的交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深度报道真正打造成长项和优势。而这正是决定胜负的一件利器。深度报道是纸媒的一件利器深度报道可以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为未来走向前瞻预测。是最能体现独家特色、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一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2.
2019年7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格的垃圾分类措施"率先在上海实施,各大主流媒体都对这一重要事件进行了报道。本文运用涵化理论,采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法,选取了173篇澎湃新闻客户端自6月25日到7月19日关于"垃圾分类"的新闻报道,分析其如何对受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习惯培育,存在哪些不足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官方微博"武汉发布"、"邢台发布"对暴雨洪灾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事件舆情发展态势、事件报道内容分析和政务微博应对措施三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基于网络问政背景下地方政府官方微博对突发性事件的舆情应对。  相似文献   

14.
2011年7月23日,温州发生"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面对这场罕见的重大突发事故,《钱江晚报》迅速启动突发性事件应急报道机制,第一时间投入重兵,全面、客观、深入地报道了事故进程.启动应急机制,整合全报之力事故发生后半小时内,以浙江新闻部为主,迅速成立了一支应急报道采访小分队.在温州驻地记者率先赶至现场的同时,迅速从距离温州相对较近的金华分社、宁波分社抽调记者赶赴现场,然后又从杭州总部由部门副主任率队赶赴温州,三个梯队先后抵达现场.会合后,由带队部门主任统一指挥,并与后方保持密切联系.7月23日-24日,《钱江晚报》在温州现场采访的记者达15人.  相似文献   

15.
林锦 《报刊之友》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缘起:重庆"井喷"事故报道 2003年12月23日22时左右,地处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的川东北气矿一矿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截止到12月30日,共有234人在此次恶性事故中罹难.面对这起严重的突发性灾难事件,新闻媒体的职责和第一反应就应是以最快的速度、以最充分的报道形式,把灾难的详细情况告之受众,以满足社会大众的知情权.就这一点来说,国内的不少新闻媒体确实做到了,而且不少媒体还意识到对此次事件不能仅满足于或停留在笼统的、概括式的消息报道上,而是力求用现场报道的形式,以详细的细节描写来凸显这场灾难的真实情状,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然而,在对国内一些主流媒体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少数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就操作层面而言却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在时下新闻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值得业内人士深思.  相似文献   

17.
<正>据悉,钱江晚报旗下的O2O电子商务平台"钱报有礼"电商网站自2014年2月份开始运营,微信商城自2014年5月开始运行,预计2014年完成八千万营收。钱报有礼定位为垂直专业电商平台,其旗下设吃货福利、爱购生活、健康直购、江南酒坊、悠游浙江、全球购、母婴生活、家电直购八大馆,其中健康直购拥有一家  相似文献   

18.
《网络传播》:面对如此重大的突发性事件,人民网的报道重点是什么?突出了哪些特点?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报道的立体化是电视台在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时采用一种新的表现手法,这就是以一条主线围绕事件或人物,采制若干条新闻安排在一起,在同一时间内播出,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向受众介绍新闻的现实情况,分析事件的原因、背景、意义及其发展趋势,使观众全面了解事件的全貌,是一个主题的新闻由多种形式的多条新闻来表现的方法。这种报道形式气势恢弘,震撼力大,内容深刻,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作用,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20.
"驱逐流氓老外"事件自博客引发后,在网络上"一石激起千层浪",随之进入大众生活,进而诱发大众媒体对其进行了广泛报道和讨论,引起巨大反响.本文以此事件为例,讨论网络的"回音壁"和"评论场"特性,分析两种常见的网络传播报道形式:过滤型报道和评论型报道,进而探究网络信息与新闻事实之间传播循环链产生"偏离"而可能导致的传播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