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殡”为何义?不少书上解释为“下葬”。其实此说大谬。古汉语的某些词义往往与古代礼俗密切相关。不了解古代的有关礼俗,对词义的解释就容易出现偏差,“殡”即为一例。“殡”,是先秦丧礼中的一个重要仪节——停灵待葬。它与下葬完全是两回事。先秦有这种制度:贵族死亡,  相似文献   

2.
叶舒宪在《人日之谜:中国上古创世神话发掘》及《中国神话哲学》中对《荆楚岁时记》中提到的“人日”礼俗及董勋《问礼俗》的有关解释进行探讨,复原出“人日创世神话”的全貌。然而,笔者接触到一些关于“人日”的古代文献后,对“人日创世神话”产生了不少疑惑:第一,有关记载表明:“人日”习俗源自圣数字“七”之说并不可靠;第二,“人日”礼俗“象征性地重演开天辟地神话故事”之说也不可靠;第三,统现有关“人日”文献记载,“为”字不应解作“做或制、造”,而应解作“曰”“谓”;第四,《谈薮》注与“人日”礼俗,原本各不相干;第五,宋人对董勋“人日”解说之不完整性早有异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墓祭礼俗考述谭思健今天我国民间十分流行的扫墓这种民俗事象,其实是沿袭古代墓祭礼俗而来的。墓祭在古代丧葬礼俗中,可算是一个盛演不衰的“节目”呢!仅称谓便有“上”、“上陵”、“上墓”、“升墓”、“展墓”、“扫墓”、“上坟”、“拜扫”、“墓祭”、“...  相似文献   

4.
衣冠服饰不仅有御寒遮体及装饰的作用,而且也反映着古人的化和价值的观念。古代的中国,有“礼仪之邦”和“衣冠王国”的称誉,反映了衣冠与礼仪明的关系及礼俗明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衣冠服饰又与人们的等级身份及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相关联,成为等级身份与民族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西宁社火迎春习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宁地区的社火表演活动中,较好地保留了原始的古代迎春礼俗。“挡羊娃”出身的春官就是东汉时县邑迎春礼俗中提前藏于东郊田野的“童男”,他是春的象征。“土牛”在西宁地区的社火表演活动中变成了“牦牛舞”,人们将“牛”的毛作为辟邪物品扯拽拔去,并且拔“狮子”毛,“龙”须毛等都是古代迎春礼俗中“旁磔土牛”习俗的变异扩大。但是在这头“牛”身上还是遗留下了“土牛”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礼仪习俗,大抵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承传。其中有些礼俗,其来源已难详考,例如建筑业的奠基礼和制造业的献身俗,就是难考的礼俗之一。在语言中,“奠基”和“献身”都是现代汉语中使用率颇高的语词,这透露出它们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说它难考,是由于古文献中  相似文献   

7.
礼——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建筑“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宗庙为光”皆源于传统伦理规范——礼。笔将“礼”梳理为礼俗、礼法和祭礼三个层面,进而分别论述了礼俗与“内外有别”、礼法与“尊卑有序”、祭礼与“宗庙为先”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筷子的礼俗     
礼俗,是一种社会生活,是由风俗习惯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化现象。繁体字的“礼”,左边是神,右边是俎豆祭物,所谓。礼”是对神的一种虔诚的敬仰和畏惧。古代的礼俗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而当今现代社会的礼仪,是节制人的行为、规范人的关系的一种文明。  相似文献   

9.
徐丽君 《文教资料》2007,37(4):80-81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由“乱”到“整”,礼制逐渐完善的阶段,婚姻礼制也在随着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而渐入规范。尽管如此,秦汉婚姻礼俗,无论是从形式到观念都依然显现着自由开放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的“礼”的概念,通常是指被先王制度化了的善美的习俗。先秦儒家认为: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礼俗,它是一个“外壳”,包含“仁”这个思想道德“内核”,即礼俗是形式,仁德是内容;仁德通过礼俗表现出来,遵循礼俗又可以培养仁德。“仁”是有等级的,因而礼俗也有等级。礼俗具有既制约人的言行又制约人的思想的作用,因此它是比法令更有效的治国良方,但并不排斥法治。后世的“封建礼教”是统治者对先秦儒家礼俗思想的歪曲,应区别。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服饰颜色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服饰颜色与官员等级、改朝换代以及社会生活的关系中,从而使服饰颜色逐步具有尊卑高下的文化特性,成为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探讨了不同时期皇室与官员阶层的服色变化,而且还分析了民间普通百姓的服色变化,力图全面展示历代服饰颜色与等级政治之间的关系,以期加深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华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少数民族在其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衣饰民俗文化,色彩在古代华南少数民族衣饰民俗中的运用,体现了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文化艺术特点,从而使衣饰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为揭露“台独”分子企图破坏祖国完整统一的野心,本文从民族渊源、语言文字、古代行政区域归属以及孙中山先生希望祖国完整统一的临终遗愿等方面。阐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允许任何别有用心的人进行阴谋破坏和分裂活动。从而悟出一个基本道理:台湾回归祖国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色彩观既是“颜色色彩观”,又是“广义色彩观”、“哲学色彩观”,并在文学、语词、文字、训诂、绘画、工艺美术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流露出“尚青”的观念。作为“审美方法论”的“大色彩观”一直都“参与”着中国人的理性思维,共同“营造”着具有审美特质的中国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5.
论黑色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岚 《南平师专学报》2005,24(3):86-88,53
黑色是人类社会最先出现的颜色词之一。中国古代表示黑色的词非常丰富。部分反映了我们先人的思维特点和社会生活情况。古人赋予颜色词丰富的含义。黑色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徽州古村落色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理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5(2):123-124,130
徽州古村落的色彩表现是特定地域人文历史积淀的产物,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徽州古村落最为人称到的是极具感染力的视觉形象,徽州古村落丰富而纯净的色彩,展现了古徽州人的生活方式和独特审美,使古老的徽州村落充满了盎然生机,和迷人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7.
身体在中国当代“红色经典”中经历了从“在场”到“不在场”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在新中国建立后,文学作为建构新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力量,逐步成为一种神圣不可亵渎的意识形态形式。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字起源的视角分析古代的教育惩罚,可以清楚地看出,惩罚是教育的伴生物,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其发展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律.古代教育惩罚与古代礼仪规范等传统文化相适应,具有合理性和神圣性,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对下一代实施惩戒教育,促进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借古鉴今,应当以客观、辩证、冷静的思维认识和使用教育惩罚,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9.
论阴阳五行说与服饰色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行五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和色彩观,阴阳五行学说对古代中国服饰具有深远影响,"五色"在统治阶层和百姓日常生活中有着严格的使用规范,这对于服装色彩的学习应用以及研究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龙源考辨     
龙不是远古人类想像出来的神灵 ,而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水生动物。从龙的身体形态、行动方式、生活习性、人类对龙的驯化利用等方面来看 ,龙的原生形态是鳄不是蛇。现代东方龙的形象是中华故地上多民 (部 )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鳄的自身特点及其在图腾文化中的优势使它从原生形态走向东方神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