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写作经历,发现我和剪贴本有着不解之缘。今天把其中的酸甜苦辣捧出来,也许能对同行们有所启迪。初学新闻写作时,常听一些老通讯员传授经验说:靠报纸剪贴帮了忙。于是,我搜集全国各种各样报纸杂志,加以剪辑,按分类建立了“消息”、“通讯”、“特写”、“言论”等二十多本剪贴本,摞在一起不下三尺高,战友们戏称我是“剪报大王”。当时我想:这下写东西,可不愁见不了报了!不会写新闻,翻剪贴,不会选体裁,翻剪贴;甚至没有素材,也翻剪贴。  相似文献   

2.
一、鲁迅先生怎样读报,怎样在写作中运用报纸上的材料在我的印象中,他读报是不费很多时间的,每天报来,看得很快。但是他的记忆力很好,有些他认为是有用的材料,记得很牢。要用的时候,一翻报纸,就能找到。有一次他要我替他找一个报上的材料,我翻遍了报纸都没找到,后来他告诉我到某报的某月某日第几版的角落处去找,果然就找到了。我看报的时间比他多,他不以为然,认为不需要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因为旧社会的报纸,大多是无聊的黄色新闻,或者是国民党的官方消息,不值得花太多的时间。他在写作中大量运用报上的材料。他也做剪报工作。上海的鲁迅博物馆里,保存着一本剪报集,剪贴得很整齐,每页上还有标题、批语。这些资料大部分是从《申报》、《大晚报》上剪下来的,有一个中心思想(主题可能是反蒋的,记不清了)。他当时打算运用这些资料写一篇东西的,后来没有写成。他运用报上材料写东西的本领很大,他常常利用反动报纸的材料作为反面教材。翻翻鲁迅的杂文就很  相似文献   

3.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上了基8新闻干事的岗位,一显快6年了,自己的见稿剪贴本也逐渐厚了起来,其中还有不少见于各种报刊的“大块头”、然而,我对其中的一篇可称“丑小鸭”的稿件至今门是情有独钟。1992年1月3日,济南军区《前卫报》在二版头条发表了我采写的题为《万连长的“剪报本”》的小通讯。那是1991年一个寒冷的冬日.我到二连连长万丽华那儿找书看,因为他藏书较多。我在他的书柜里发现有几本报刊剪贴本,其中有一本剪贴的全是报刊上关于军事训练方面的好文章。我触景生情,便同他聊了起来。他告诉我,这些剪贴本对他指导连队科学…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由连队新闻报道成长起来的团新闻干事。平我的办公桌上总是备有一个厚的剪贴本,这个剪贴本不是站自己发表了的新闻作品,而在读报时遇到的极具特色的闻标题。我把消息、通讯、言论标题分类剪贴,还广泛地收集国各地报刊报道同一新闻时不同标题,注意综合分析研学习人家的长处。 天长日久,自己在新闻标题制作上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比我近年来发表在省以上报刊的《自觉肚里“墨水”少,业余习“充电”忙》、《畜牧专家军营经”,官兵吃上科技“快餐”》、嫂送法进军营,彩礼纠纷得解》、《他为老人尽孝心,群众也献爱心,十四村群众自发为士刘云祥捐款》等,都受到了社编辑的首肯和好评。  相似文献   

5.
经常翻作品剪贴,还会找到不少写作题目。一次,我在翻阅剪贴本时,发现自己发表的《一位好媳妇的苦恼》的通讯,里面还有东西可挖。于是,在继续采访以后写成了《从孝子为娘买麻将说起……》和《孝顺别议》两篇言论,分别被《山西日报农村报》和《老年报》采用。每年年终,厂里写总结的任务都是我的。由于我在平时注意收集和整理自己的作品底稿和作品剪贴,资料不但系统而且齐全。因此,既节省了时间,写起来也顺手多了。我在申报职称时,这些资料档案用起来十分方便。我的孩子经常阅读我的作品,使作文有了明显的进步,有几篇小作品还发表了。我的稿费存折日积月  相似文献   

6.
剪报好处多     
起初,为了写稿参考的需要,我零星搞一些剪报资料。后来觉得有保存价值的文章很多,从1981年开始,便按需要分类剪辑《新疆日报》。近七八年来,《新疆日报》剪报集已达45本。在这些剪报集中,有整张报纸的,有单篇组合的,有专栏的,分别冠以《古今中外》、《求是》、《天山科圃》、《经济与生活》、《社论与  相似文献   

7.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看报、剪报、贴报、学报、写报。尤其是《人民日报》“今日谈”“人民论坛”栏目的稿件,看后必剪贴,专门分开几个剪贴本,然后再抽出时间仔细琢磨、精钻细研,看人家的主题是怎么选的,标题是如何命的,架子是怎样搭的,语言是如何说的。时间长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的灵感就来了,也逐渐摸出些门道来。  相似文献   

8.
看着我桌上依次摆放着自己亲手装订在一起的四大本《新闻与成才》,再看看自己几年来上百篇见稿的剪贴本,心中不禁涌现出一种感激之情。这装订在一起的四大本《新闻与成才》,就仿佛是一层层楼梯,扶我入门,使我进步,激我前行!1993年7月,我军校毕业后分配到中原某部的一个连队担任排长。习惯了军校生活的我突然来到战士中间,工作训练之余总觉得无聊,好像缺少些什么。于是我就试着拿起笔来写些自认为是“新闻”的稿子寄往报社,本想自己有大专文化作根基,在报纸上登几篇文章还不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然而,寄出去几十篇稿…  相似文献   

9.
近日读报,发现同行写的新闻有些新闻线索本来自己应该先把握的,但是却在不经意中失之交臂,这促使我对自己在新闻实践中坐失良机的现象进行反思。几年前5月的一天,我在亲戚家聊天时,突然听到刺耳的警报声。听说有一户人家的住房失火了。当时我虽然意识到,应该赶往出事现场,也许这是一条新闻线索。等我赶到现场后,发现场面有惊无险。于是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是没多久,一家报纸就登出了一篇述评.对哈密市居民用电不慎发生的多起火灾进行了分析。看了这篇报道,我不禁感到汗颜。我问自己,我为什么不以那户人家的火灾为由头,对类似现象进行深入采访呢?  相似文献   

10.
一、冯金声其人年已72岁的冯金声幼时读过几年的私塾。20世纪70年代初,因他有些文化,村里让他当上了学习读报员。1971年的一天,他比着报纸上新闻稿件的样子写了一篇《毛主席著作需勤学》的稿子。不久,此稿在《南阳日报》上发表,报社还给他寄来了0.9元的稿费。顿时,冯金声居住的好庄村热闹起来,人们奔走相告:冯金声上报纸了。也就是这篇小稿件,引导着冯金声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有耕耘就有收获。从此,冯金声写新闻一发而不可收。30年来,他常常利用农闲时间走东串西去采访,深夜孤灯驱寂寞。他先后在《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1.
读报有瘾     
读报也能成瘾。我现在就有这样的感觉,要是一天晚上不看报纸,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我的读报瘾是从小养成的。我上小学的时候,家住三间土房,每逢新年,家里都要用买来的旧报纸把墙糊一糊。我的读报历史就从读糊在墙上的旧报纸开始了。那是70年代末期,报纸品种少,内容也单调,但我还是觉得报上的文章比教科书有意思。上中学那年,家里修房子,把土墙铲了抹成了灰墙刷了白灰,屋子漂亮了,可我却看不到报纸了,心里很不高兴,爸爸看透了我的心思为我订了一份《商丘日报》。中学毕业后,回到了家我们大队订了一份《人民日报》,我经常到大队支书家里借阅报…  相似文献   

12.
钟情剪贴本     
自当新兵那会儿,我就养成了剪贴报纸的习惯。一晃20多年过去了,我的“剪贴本”已经有20余本。虽然这些剪贴本看上去有些土气,却一直伴随着我的从军生涯,成为我业余生活的一大乐趣。拥有一摞剪贴本的我,自然也成了许多战友羡慕的对象。可是这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有些战友对我的剪贴本开始有了一些看法:你辛辛苦苦剪贴半天,还不如我在网上轻轻一点,相关资料便进入我的文件夹,省事,又漂亮!的确,经过电脑编辑处理过的文章,从打印机打印出来,规整又漂亮,比我鼓鼓囊囊的剪贴本强多了。而且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比在报纸上一处处寻找、一张张翻阅轻…  相似文献   

13.
我看着那棵发表他作品的杂志和足有三寸厚的剪报本.钦佩之情不由而生。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在《陕西日报人《陕西农民报》、《陕西老年报》、《西安晚报》、《汉中日报》、《党史纵横》、《共产党人》、《先锋》等全国100余家报刊发表新闻诈品2100篇.散文、诗歌120余篇(首)。他就是《中国共产党西乡革命斗争史略》一书的主编之一、西乡县委史志办干部周治科。周治科是新闻战线上的一棵长青树。自60年代开始新闻写作以来,潜心钻研新闻写作。无论是在师范上学期间.还是在部队、宣传部、文化馆、史志办等部门工作时.除了兢兢业业搞好本…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爱好新闻写作的战士,喜欢读报,更喜欢剪报。入伍四年来,我收集各种旧报并剪下上面的消息、通讯、散文、微型小说等,分门别类组成了三大本。一有空,我就翻看抄写,研究别人写稿时所用的手法。长期坚持剪报,使我受益匪浅。 1999年春节前夕,部队组织年度考核,我和几名战士担任机关干部的队列考核裁判员。考核的那天正好下雪,机关干部们在各自部门首长的带领下,整齐地作着队列动作。当时的情景使我很感动.但由于我以前未真正写过新闻稿件,一时不知从何下手,于是就拿来剪报本翻看,从中得到启发,写成一则简讯邮到了军…  相似文献   

15.
刊中报     
报缘在驻豫某师,我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报过”。或许是职业的缘故吧,我爱剪贴报纸,收藏报纸,完全是一个“报向”。目前已收藏的80本报纸合订本和120本剪贴本便是最好的证明。我与报纸相伴,至少要从1985年算起。我那时不过是一名刚刚步入中学的少年,那年秋季,我以优异的成绩由老家农村学校考入县城重点中学,因跟在山东省东平县广播电台当记者的哥哥住在一起,于是每天都有机会同报纸见面。由于所在广括电台订阅的报纸多,每次清理报纸,我都要跟负责卫生的刘大娘说一声,给我日下以往的旧报看。于是,随着时光的推移,我的新闻知识越…  相似文献   

16.
我痴迷新闻、苦恋文学十年有余,回顾自己不长的写作经历,有苦也有甘。一我是由摹仿敲开写作之门的。 1978年8月,我偶然看见贴墙的旧报纸上一则消息——《假期不忘学习》。噢,这也叫新闻?我们学校不也有么?于是,我赶紧依葫芦画瓢急就一篇,县广播站和地区党报不足一周先后采用。这以后,我便觉得写作也不过如此嘛。于是乎,芝麻小事经常写。结果,写了3年多时间只  相似文献   

17.
我与新闻结缘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初。当年,我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来到石泉县边远偏僻的光明村插队。那时,山村信息闭塞,唯一能知道山外面世界的是“知青屋”订的一份《陕西日报》,看多了报纸上的新闻,自己也想写。一天晚上,我在微弱的煤油灯下试着给《陕西日报》写了一篇题为“人老心红的饲养员”的小稿,记述队上李明秦老汉细心饲养集体二十多头生猪的事,半月之后,陕西日报二版竟登了出来,于是,这张陕西日报传遍了山村的沟沟岔岔,李明秦老汉高兴得合不拢嘴,还给我送了十个鸡蛋。随后,我把这篇小稿邮到了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又广播了,乡亲们说我“有两下子”。于是,我写稿的热情一发不可收,白天劳动,晚上伏案疾书,在山村小油灯熏黑鼻孔的土屋中,做起了当记者的梦来。国家恢复高考,我报名了,填写报考大学志愿时,  相似文献   

18.
常听到一些通讯员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不是懒得动手去写新闻,而是苦于发现不了线索。”我觉得事实并非如此。从我当通讯员20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用心就能出新闻。去年初,我两次从银川乘坐170次快车返回石嘴山,见到站台上有卖各类食品的而从未见过出售报刊的。可是,每当我坐车拿出自带的报纸后,很快便有不少的旅客围拢过来,争相阅读。这说明,旅客旅途当中不能缺少精神食粮。基于这种认识,我就给《宁夏日报》写了篇题为《也应  相似文献   

19.
我在工厂搞职工教育,去年才有稿子在报上发表,其中省级报纸6篇,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有下面几点体会。一、“丑姑娘不要怕丑”。开始时,我写稿子不敢给人家看,怕人笑话。后来,我与《新闻与写作》交上了朋友。《新闻与写作》上的各类文章我看后,都仔细琢磨,尤其  相似文献   

20.
读报有瘾     
读报也能成瘾。我现在就有这样的感觉,要是一天晚上不看报纸,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我的报瘾是从小养成的。我上小学的时候,家住三间土房,每逢新年,家里都要用买来的旧报纸把墙糊一糊。我的读报历史就从读糊在墙上的旧报纸开始了。那是七十年代末期,报纸品种少,内容也单调,但我还是觉得报上的文章比教科书有意思。上中学那年,家里修房子,把土墙铲了抹成了灰墙,刷了白灰,屋子漂亮了,可我却看不到报纸了,心里很不高兴。爸爸看透了我的心思,为我订了一份《商丘日报》。中学毕业后,回到了家,我们大队订了一份《人民日报》,经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