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基督教的眼里人是罪恶和堕落的,而作为评判人性本恶的全知全能全善的造物主上帝则代表了正义的终极指向.正因为有了基督教的超验正义作为先在约束,宪政正义才得以具备绝对意义上的终极合法性基础.而超验正义向宪政正义地成功对接与过渡,更昭示了超验正义对宪政正义的剥离与支撑、约束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理性对"终极关怀"的追求构建了西方本体论哲学的传统,但本体论哲学囿于其终级思维,关注的主体在哲学研究的历程中表现出在超验和经验的世界中游离的特质,反映了本体论哲学的终极思维嬗变的轨迹及其近代趋向。  相似文献   

3.
理性对“终极关怀”的追求构建了西方本体论哲学的传统,但本体论哲学囿于其终级思维,关注的主体在哲学研究的历程中表现出在超验和经验的世界中游离的特质,反映了本体论哲学的终极思维嬗变的轨迹及其近代趋向。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和胡塞尔都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事物和事物的本质存在着差异,另外,也认为这种差异同时指出了认识这种差异的“条件”的心智能力,但是,他们对于心智“如何”表达认识这种差异的“条件”和不同事物的差异的能力,却有很大的差别,德里达指出了胡塞尔现象学中存在的两种危险,分析了这两种危险所导致的结果,正是这两种危险阻止了现象学作为作出哲学结论的哲学入门,但是德里达也并没有摆脱哲学的终极目的,而现象学与超验论假定都是极其丰富的财富。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与佛教精神作为中西方文化与文学的灵魂始终显示着其深厚的意蕴,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中西方作家们的创作,从原罪说以及忏悔意识两个主要方面分析宗教对曹禺与奥尼尔两住剧作家的影响,从而指出宗教文化与作家们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6.
人类面临终极武器1945年原子弹爆炸后,世人认识到原子武器发生裂变或聚变反应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杀伤、破坏力大。此后,大规模毁灭性核武器被称为终极武器。核武器由当政者掌控,世人如何面对终极武器呢?正如有正义的挪威律师弗雷德里克·赫弗梅尔说:"在核武器时代,如果人类要存活下来就必须发展深度互信。军事力量游戏在国家之间播下了互不信任和相互担心的种子。"  相似文献   

7.
惠继超 《科教文汇》2011,(19):72-73
柏拉图的正义原则是三个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得其所,每个人必须在国家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罗尔斯将正义的对象定位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社会不同阶层中存在着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条件。前者是一种主体道德自律机制,后者是一种制度约束机制。现代性的扩展与张扬破坏了传统道德的作用机制,制度约束机制则成为实现现代社会正义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程雨丝  王彦军 《科教文汇》2008,(22):228-228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独特的,其直接在文学上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本文分析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在《自然》中的体现,从而肯定了在当时美国的社会与历史背景下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体系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代际储蓄的视角探讨了我国教育公正问题。文章认为,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所谓"作为公平的正义"就是意味着任何社会合作都是在公平的条件下达成契约,然后相应的产生一种公平的结果,强调公正平等。而教育的公平与正义正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构成之一。代际储蓄作为代际正义问题中的一部分,与代际教育公正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对于现代社会教育领域而言,做到教育的公正是重中之重,所以不能忽视代际储蓄对代际教育公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海波 《学会》2010,(6):11-14
该文总结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简称SYMCA)在社会公益事业领域中取得较大成就的三个经验:(1)把握时代脉搏,探索组织定位;(2)持守博爱理念,延伸服务意识;(3)提升专业能力,塑造组织品牌。文章认为,SYMCA创造性地将基督教背景转化为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实际引导功能的组织要素,从而突破了基督教背景所带来的约束,使基督教界的精神、价值与资源获得了在当前环境下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组织化参与路径,提供了将宗教背景与现代非营利组织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1.
刘小枫作为研究基督教文化的新锐,带着对西方基督教文化极度崇尚的情感与价值取向而对中国文化精神"天人合一"与"适性逍遥"进行非理性贬斥,这是无视历史事实与文化差异的文化虚无主义在作祟。对刘小枫的回应,本文将着重强调陶渊明"超世不绝俗"这种"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理想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权利的距离     
作为社会的主要人物群体.政府、企业、公民构成了社会系统的三大权利主体。社会结构中的宪政、市场两大主线直接受制于三者的关系形态,其模式和水准折射出了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体现着社会的发展水平。从终极意义上说,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解决三大权利主体的权利;中突,实现三大权利主体权利的公正配置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权的基本组成,诉权是公民权利救济的司法途径,也是公民接近正义的基本保障.少数民族由于各种限制性因素使其诉权的实现不能与国家法制化进程同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规定的平等权、自治权、立法权是少数民族诉权实现的宪政基础,民族语言、诉讼费、起诉权、应诉权是少数民族诉权实现的主要内容.民族立法、法律援助、民族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及诉讼解决纠纷的基本定位是少数民族诉权实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工业化带来美国社会的重组,众多利益集团开始出现,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宪政体制改革根本动力,而1929—1932年经济危机又使这种调整变得迫在眉睫。在宪政体制的调整中,罗斯福新政与相对保守的最高法院发生了冲突,爆发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宪政危机"。然而,罗斯福改组法院的方案忽视了民众支持他的最终底线,即对宪政体制本身的信念。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美国的宪政机制成为了协调各种利益集团要求的平台,最终化解了危机,实现了国家体制的过渡。  相似文献   

15.
法律人肩负着捍卫社会正义和保障人权的重任。法律伦理教育是大学法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但是,当前高校法学教育忽视了法律对人终极关怀的法律伦理教育,未将公平和正义的价值理念放在首位。针对法学教育中法律伦理教育的弱势现状,最根本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要强化法律伦理教育。具体来说,必须正确树立法律伦理教育目标,完善法律伦理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6.
布坎南始终宣称自己作为契约论者,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他的正义观。他的正义观有个体主义、边际主义、主观主义的特点,正义标准上坚持规则主义,注重程序正义和机会公平。布坎南的正义观也存在一些理论困境,如一致同意原则的非现实性、规则主义与正义标准的矛盾、契约论和效益主义的混合,以及无法解决机会公平问题等。其正义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和完善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终极关怀作为经营人类精神家园、改造意义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已为当代学界广泛认同。但有些学者也对其可操作性提出了质疑。这一质疑本质涉及到了终极关怀何以可能的追问。而问题的答案蕴于世界认识之中。  相似文献   

18.
平等体现了人类的终极关怀和最低的正义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基本的人权要求和人类解放的要求。可以说,平等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使用相当普遍的“多形概念”,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人们有不同的认识和主张。本文从中西方农民平等观的发展入手,对中西方农民平等观的比较。对我国农民平等权终极目标与现实取向,从人权高度认识平等权,“差异原则”与“比例平等”有利于实现农民平等权,实现农民平等权的理性要求等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9.
王利红 《科教文汇》2011,(25):17-18
从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的观点以来,涌现出了大量关于基督教、儒教之间的同异对比、彼此之间的融合和互补以及如何通过取己之长、补己之短构建适应当代全球化社会的一种普世伦理的论述。鉴于孝文化作为儒家与基督教文化共有的观念与实践,本文从伦理学视角对儒家与基督教孝文化的渊源与实践作了对比,并同时探讨了构建适应当代全球化社会环境的一种新型孝文化,综合儒家基督教之长,以更好地应对即将来临的人口老龄化社会。  相似文献   

20.
人学视阈下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人学的价值在于直接表达对人生存的终极关怀。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必须站在人学的高度,从社会和个体两个视角对贫困生资助的价值在制度正义和人的权利平等层面上进行根源性探讨,才能真正求得认识的高度统一,使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合目的性地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