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媒体传播是目前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方向。广播媒体为应对全媒体环境下的挑战和竞争,纷纷打造可视化广播节目,抢滩全媒体平台,实现广播内容的全媒体传播。广播全媒体传播的基本特征就是"可视化广播",其传播的基本属性依然是"广播——收听"。本文结合分析我国可视化广播节目的发展状况,着重探讨广播节目主持人如何适应广播节目可视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广播作为大众传播主要媒介之一,具有传播范围广、伴随性强、受众人群广泛等特点。其中,广播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素质对于广播节目的吸引力和信息的传播力起着重要作用。在媒介多元化发展背景下,为有效优化广播节目,本文从节目效果、主持效率等方面探讨广播播音主持语言表现力的重要性、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3.
倪楠 《记者摇篮》2007,(7):80-80
一、从广播即时互动传播的发展历程看广播中的情感交流广播双向互动传播的初始形式是延时性双向互动传播,主要形式为信件往来。受众在收听完广播节目后  相似文献   

4.
李森  沈月娥 《青年记者》2017,(32):56-57
英国广播公司(BBC)克里斯·韦斯科特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说:“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时代逐步到来.移动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形态多样化、传播互动性强等传播特征,这使得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广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广播节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成为当前广播行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吴涛 《新闻传播》2023,(16):140-142
在移动互联网和信息科技,特别是4G/5G网络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广播等媒体加快了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利用的进度,提高了广播媒体的传播效率,使广播媒体传统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以及受众的接收习惯和兴趣爱好都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广播媒体以及广播节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趋势,广播媒体要与时俱进,加强广播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贴近受众,为受众生产出更多优质的广播节目精品,从而提高广播节目的整体收听率,促进广播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转瞬即逝是广播节目最大的缺憾,余音绕梁又是广播节目独具的魅力。让广播节目过耳不忘、回味无穷的重要一点就是使主持人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化。本文就广播节目主持人语言个性化的形成浅析如下。一、现代广播要求主持人语言更具个性化随着受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广播由当初单纯的宣传工具转变为传播工具,节目类型丰富了,对广播节目的主持播报风格也就提  相似文献   

7.
周涛 《声屏世界》2006,(12):18-19
今年是世界广播的百年诞辰。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广播有过辉煌,也历经衰落后。目前,走过65年风雨历程的中国广播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以寻找新的突破。这一“跨越式发展”新战略就是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联合办广播。跨媒体联动办广播。跨媒体联动办广播是指广播与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媒体相结合,实现广播节目的高效传播和广播产品的再产品化。广播声音的稍纵即逝和定时播报、线性传播的单一传播方式是广播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打破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弥补广播的先天不足,广播开始与其它媒体联姻,通过利用其它媒体的优势,共同打造…  相似文献   

8.
对于一档广播节目来讲,主持人所展现出来的语言智慧是提升节目收听率的一个重要保证。在众多媒体传播途径中,广播作为以收听为主的传播载体,广播节目中主持人语言魅力的展现至关重要。基于此,文章从广播媒介对节目主持人语言智慧的需求、广播节目主持人语言智慧的表现、广播节目主持人语言智慧的培养三个方面,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智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广播节目主持人语言智慧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广播媒体拥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交互性强等与互联网相似的特征。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广播媒体只有重新定位并充分借鉴互联网传播优势,才能走出广告业务缩减、用户大量流失的现实困境。本文试图通过对具有鲜明互联网思维特征的一档地方广播节目——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交通广播《欢乐正前方》的成功运作方式与内容特色进行分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广播媒体曾经作为唯一的电子媒体,走过了辉煌的岁月。但随着信息革命的来临,媒体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日益更新,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平台对传媒产生巨大的影响,广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广播节目要发展,要做精、做强,就必须树立听众意识、受众意识。  相似文献   

11.
李萍 《新闻传播》2010,(6):160-16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频率专业化、类型化构成广播的第一次革命。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和新兴媒体的出现。广播、开始了一次更为深刻的革命。这次革命带给广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传播形态多元化。中国广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必须采取媒体融合策略:进行广播技术变革,有效融合电视、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体,有效融合互联网络、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资源。进一步拓展网络广播的实时传播功能,进一步强化交互性服务功能;必须采取受众策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要,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要;走专业化之路,对广播节目的内容、形式进行创新;必须采取品牌策略:实行CIS系统,强化品牌建设与推广,以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必须采取市场策略。实行探路性经营,做精做强,提高接触率,整合广播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探索广播媒体集团网络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广播品牌栏目的形成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节目是广播为听众服务的重要手段,在广播节目充分栏目化的今天,如何打造收听率高、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生命周期长的栏目就成为摆在广播人面前越来越迫切的问题。1.栏目的形成要符合频率的整体定位西方传播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受众主要从四个方面利用广播传播的信息,即:消遣娱乐、了解生存环境、继承文化遗产、寻求帮助。我国近年来开展的受  相似文献   

13.
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是广播的基本功能,新闻在电台广播节目中居于主体和骨干的地位。市级电台要办好新闻节目,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推陈出新,办出特色1.发挥广播新闻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优势在当前传媒的激烈竞争中,广播的  相似文献   

14.
自媒体的发展和崛起催生传统广播快速变革,许多广播节目主持人增加了一个身份——广播自媒体人,他们不仅肩负电台节目的工作,还开设微信公众平台或签约某网络广播平台,将自己的有声产品投放在这些集成平台上。传统广播节目和自媒体广播节目虽然存在相互占据收听市场份额的情况,但是两者并不冲突相悖。本文将探讨在互联网、自媒体等新的传播语境下,广播节目传播方式的创新和主持人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鹏 《视听界》2005,(6):60-61
广播投诉类节目由于其互动交流性强,可充分体现语言传播功能,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主持人在节目中塑造怎样的人格形象,关系到新闻宣传工作的方向和效果,是广播节目从业者必须研究的课题。一、人格形象存在的缺憾广播投诉类节目与广播投诉类节目主持人从内容到形式高度统一,人格  相似文献   

16.
广播媒体是通过导线与无线电波传输声音的传播工具,其传媒功能的发挥深受广播编辑工作的影响,广播编辑工作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着广播节目的受众面,更与广播媒体的发展息息相关。广播编辑作为广播节目工作的默默支持者,在广播节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形势下提高广播节目的收听率,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广播编辑的工作能力。新形势下随着广播节目内容的增多,广播编辑的工作也同样有了较大的变化,传统搬胶带、排计划的工作模式在新形势下亟需改变,本文就如何提升广播编辑工作质量的有效性做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7.
葛阳 《中国广播》2010,(4):60-62
广播传播迅速,收听便捷,但是传播手段单一,影响力有限。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面临着诸多其他媒介的挑战,一些开办多年的传统广播节目被以创新的名义抛弃。在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升广播的影响力?本文通过对传统广播的优劣势的分析,结合实践提出办好传统广播节目,提升广播影响力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广播节目普遍存在的选题雷同、节目同质化等弊端,从广播节目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时段等方面探讨了广播实现有效传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童云 《中国广播》2012,(3):13-16
广播节目形态包括节目的主要构成形式、方式和播出状态,与节目类型是不同的概念。广播节目形态的演变受传播理念、传播机制、技术条件、受众需求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节目创新与这些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生态发生了变化,受众收听收看习惯和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利用新技术条件开发新节目形态成为必然趋势,节目形态的衍生和创新是推动广播发展的不竭动力,有利于广播节目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广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赵君  付蓉 《今传媒》2016,(8):140-141
广播电台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在新媒体的浪潮中需要不断的变革以适应媒体的发展,其优势为成本低、接收方便、传播速度快。面临新媒体的资讯多样化,广播媒体传播的信息量比较单一,结合新媒体优势,增强广播节目的传播效果,实现更多功能是广播人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实例讲述微信平台在广播节目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