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894年甲午战争中,“天朝上国”的大清国竟然败在“东夷小国”日本手下.笔者认为,甲午战前,中国国内自上而下充满一片轻视藐视日本的风气,在这种情况下,对日的认识产生了严重的错误知觉,而这种错误的认知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走向战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因而存在错误知觉.在教师聘任制问题上,过分强调安全机制使教师缺少危机感,过分强调淘汰和压力机制使教师缺乏安全感,都是对聘任制的一种错误认知."双平台"教师聘任模式集安全与危机激励机制于一身,追求在"安全"中制造"危机",在"危机"中提高"安全",是对教师聘任制内涵的正确认知.  相似文献   

3.
从观念与错误知觉的角度出发,分析日本决策层的错误知觉是如何影响其制定扩张路线、加剧日美矛盾、最后走向战争的.  相似文献   

4.
日本在20世纪犯了两个错误。在20世纪的前半叶,军国主义的日本把朝鲜半岛沦为殖民地、侵略中国,最后导致自行灭亡。20世纪后半叶,经济大国的日本和朝鲜、韩国以及中国,在建立信赖关系上归于失败。前者是由武力所致的错误,后者是热衷于赚钱的错误。古代有“过则勿惮改”的说法。21世纪日本的希望,是以改正20世纪的错误为出发点的。  相似文献   

5.
知觉合取论与析取论是处理知觉错误问题的主要进路.麦克道尔对析取论在认识论上的发展,取消了"最高共同因素",构成对合取论的反驳,但他对知觉错误的能力解释仍存在可能的问题.皮考克的量纲形而上学似乎能给出更完整的解释,但仍具有理论上的模糊性、思辨性,而且他对麦克道尔的理解也略有不迭.从世界观内在主义视角来看,皮考克的形而上学外在主义并非必要,在对思想与世界关系的新理解中,知觉的知识能力可以得到澄清,麦克道尔对知觉错误的解释依然是完备的.  相似文献   

6.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柳条湖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70年后的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通过了一本"新版历史教科书",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说成是"自卫"--中国反日活动才是战争的起因.这种歪曲历史的说法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曾经饱受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蹂躏的中国,及其他日本周边国家的强烈愤慨和斥责.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因素在国家外交决策中的价值导引和知觉定位的作用非但没有完全消减,反而有所增强。美俄日韩对朝鲜的生存与发展的知觉认知形成了三种典型的推断,即美日的"朝鲜威胁论"、俄罗斯的"朝鲜负担论"以及韩国的"朝鲜崩溃论"。固执地坚守以意识形态为引导的冷战思维必然导致对国际环境与国际关系的错误知觉,甚至会产生国家间关系的严重敌视或是对抗。历史传统和地缘现实决定了中国必须理性对待朝鲜,要力避错误知觉,确立起战略思维,并放眼于长远和未来,从和平、发展与合作的角度,稳步构建起中朝之间的正常国家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之前,由于英美对日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对苏联与中国革命的偏见和相互之间的猜忌,无视中国抗战的战略地位,英美对日本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未能组建远东集体安全体系,丧失了阻止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机。这是英美在战略上的短视和对形势的错误估价而做出错误的决断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9.
在两三年前,有媒体炒作:据研究,中国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低于日本青少年12厘米,而产生这个差距的原因,就是日本推行了国家供给每位青少年每天一杯牛奶的制度。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有人呼吁:“学习日本”“积极补充牛奶”。也有人对中国人的身体素质表示忧虑。社会上议论纷纷,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也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0.
"骨法用笔"等中国元素早年传向日本,与日本本土文化融合后,逐渐成为日本绘画的精神骨架。明治维新的西化,使这种起着主导作用的中国元素被弱化或丢弃。笔者关注了这一文化现象,在博士课程的研究里,确立了在日本画中重新植入"骨法"等中国元素的创新技法研究课题,继而完成了由"骨法用笔"向"骨法用X"外延论证,为新材料及相应工具的开发利用寻找到了理论支撑。一方面,它丰富了日本画的技法表现,另一方面,它还为中国矿物质颜料绘画的自主回归和特色重振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儒家文化思想扎根于中国,传播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日本就是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教大的国家之一。日本通过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吸收衍化发展,将其融入了其本国的民族精神、宗教"神道"、"武士道"、企业文化、法制、教育等各个方面,而且这种影响也会日益深化。  相似文献   

12.
有一本畅销书叫《静悄悄的革命》,是关于教育的,一个叫佐藤学的日本人写的。他提出教育应追求一种"倾听",一种静悄悄的教学。这一理论不同于师之设问、生之答疑模式,不同于当下气氛热烈、场景热闹之课堂,而在当今流行了起来,被认为适合中国教育,是疗救中国教育的良方之一。这其实还是当下教育"病急乱投医"的表征之一。毫无疑问,日本教育为近代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教育在"脱亚入欧"这种  相似文献   

13.
汉字"中华"一词在当代日本有着与中国很不相同的意涵。这种差异是在日本近世时期出现的。之前,日本知识界曾以"中华"自诩,对中国文化有着深深的仰慕和认同。近世思想家却狂热地抬高本土文化的地位,持续地将对"中华"的认同和褒扬向着异化和贬损的方向扭转。但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过程。山鹿素行以与中国争夺"中华"的荣耀并与中国对抗为己任,"私意论"者和徂徕学派也通过各自的论证表明日本乃原本"中华"的代表,而比早已退去"中华"本色的中国更有文明优势;国学者则进了一步,径直利用本土神道资源贬斥"中华"概念,将之视为"中国人的自尊之辞";而兰学者则根据近代西方知识体系,有意地构建起对中国文化的对抗机制,将"中华"一词的含义解释为中国人的妄自尊大。随着近代神(皇)国思想和洋学思想的盛行,这种理解成为日本语境中通行的意涵。至此,近世思想家似乎撇清了自己与"中华"一词的干系,使它最终异化成了专门指称他者中国的概念。不过,洋学者把日本自诩为"文明开化",把"中华"打入"野蛮愚昧"的做法,最终无法表明真正逃脱了华夷观念之末流的命运。透过"中华"含义的这场异变,不仅可以看清近世日本文化主体意识是如何畸形崛起的,更可以体会到近代日本国族意识是怎样膨胀并最终导致东亚国际关系发生历史性异动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4.
日本对朝鲜之"西蕃观"脱胎于中国的华夷观念,但又不同于中国的华夷观念。"西蕃观"不是中国传统的以文化别华夷,只是以强硬手段控制朝鲜半岛,要求朝鲜半岛向日本朝贡。这种外在形式上的朝贡关系是"西蕃观"的主要核心内容,也是构成古代日本型华夷秩序的基石,基本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是从强力控制性朝贡转变为正常性朝贡,最后又演变成观念性朝贡。  相似文献   

15.
"香"自古就有,发源地在中国,而后传入日本并得以传承,成为独特的香道文化。从香道文化在日本兴起与传承中发现,香道融入日本传统文化之中,并在民间流传至今,其根本在于香道本身的自然性符合日本的传统文化的理念,而这种自然的传统文化恰恰与时尚的健康养生等概念融合,发展成为今天日本的香道文化。而在中国消失了两百多年的香道文化,在21世纪也有了复苏的迹象。自然与时尚的结合,才是香道在中国重燃之路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物哀"这种审美情趣深深的渗透在日本文学之中,这种审美情趣不仅仅只融入日本的文学而且与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物哀"观念的形成主要源自日本这个国家本身的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民族观念,并且时时刻刻反映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日本的民族审美心理中总是充满了对生命的珍视,当美好的东西转瞬即逝就会让民众内心充满无限的感伤,且这种心理已经根深蒂固,随即就成为了我们所要探讨的"物哀"等日本文学的审美范畴,为日本古典文学奠定了悲情的审美基调。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物哀"的文学内涵再着重结合日本文学传统介绍了"物哀"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位在中国、美国、日本三地的大学都工作过很多年的中国教授曾跟我说:"即使中国现在跟日本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也未必能够赶上日本。国民素质相差30年。"一位中国精细化管理专家,准备利用一年的时间考察精细化管理开展最好的日本、德国、新加坡三国。在第一站日本,我们的专家认识到:过去我们只知道日本企业家长于精细化管理,而这种精细化的思想,其实早已根植于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动画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存在的一个认知错误是对"民族化"一词作了过于简单、直观、静止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民族化"在当下的时间和空间语境,使之仅成为纲领性的口号而缺少面向当下的实质性研究内容和指导意义.质而言之,当下中国动画"民族化"的起点和归宿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全球化"和"当代化".  相似文献   

19.
<正>数学教师往往有如此的感慨:"这种题目做过多次,而且多次纠正了错误,为什么这次又会错成这样,真是没办法!"我也常有如此的郁闷.在接受事实的同时,逐渐意识到我们的纠错过程存在很多的问题.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往往在表象上是相同的,但是隐藏在错误表象下的则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方式.我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以"错因诊断"、"错误矫正"和"反馈落实"为主要过程的错误矫正方式.  相似文献   

20.
人们都知道一个卫生常识:"饭前便后要洗手."于是,生活中,人们几乎都是这样做的:饭前洗洗手,便后也洗洗手.这是种错误的行为.这种错误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语言理解. "饭前便后"这种语言现象是互文.但是,即使许多人知道互文(互文是前后文互相渗透、补充、解释),即使许多人也背过许多互文的诗文句子,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也会产生这种错误的理解和错误的行为,因为他们的互文停留在知识上,停留在书本上,没有在生活中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