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多纬度视角的通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来自人的各种感知的相互联通,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通感构成了人类普遍的一种认知方式,从认知的视角来看,通感也是一种隐喻.它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到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形成人类认知客观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成为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2.
感官意象图式是由人类自身积累的感官经验和贮存在大脑中的相关生活经验抽象出来的一类独特意象图武。通感就是某一个感官域的感官意象图式,投射到其他感官经验而形成的语言现象。以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感官意象图式,可以用来解释通感现象的成因及过程,并提供研究通感认知模式的新方法、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角度考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其源域和目标域都是人类所体验到的感觉。文章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而提出一个具体的意象图式——动觉感官图式,旨在探讨通感隐喻的认知模式,并为研究通感隐喻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相似文献   

4.
通感不再囿于修辞手法,实现向隐喻认知的转向。通感认知的哲学基础为新经验主义,它与传统经验主义的主客体二元对立不同,主张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强调基于身体体验的隐喻认知。作为通感认知现实基础的身体体验包括神经系统体验和现象学体验,通感是基于神经系统体验的现象学体验。隐喻加工机制是基于感官域相似性在同一感官意象图式的隐喻映射,进而创造心理相似性来识解图示语言通感。最后认知主体在通感认知过程中依据完形感知的相似原则和突显原则构建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心理完形,根据其突显转喻来识解图形通感。  相似文献   

5.
通感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化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工具,它在重塑人类经验、重构社会现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分析通感隐喻如何体现出系统功能思想,同时试图从语言最根本的生成处揭示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是如何重塑人类经验并成为意义产生的源泉即意义潜势的。本文认为,通感在概念功能、意义进化论、系统思想三个方面体现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尤其是在语法层面表现出重塑人类经验、反映语言的社会建构性。该文的分析尝试从通感的认知动因和形成机制两方面拓宽通感研究的理论视角,希望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本身也是一种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通感隐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在简述通感隐喻的概念、认知规律后,重点探讨了通感隐喻的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及其构词功能,以期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英语语言。  相似文献   

7.
通感修辞是人类感官互通现象的语言表现形式。从传统修辞学、神经生理学、认知语言学三个层面解释这一语言现象,并抽象出通感的认知要素和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感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从认知的视角看,通感又是一种隐喻,同样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过程。因此,本文试图运用Lakoff&John 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详细分析和阐释英汉通感现象,并通过解读跨感官迁移规律揭示通感隐喻的跨域映射过程。  相似文献   

9.
联觉是人脑天生的一项特殊功能,它主要发生在生理层,主要是生理学或脑科学研究的对象;移觉主要是指人的实时心理出现的跨感官刺激——反应现象。它是人类后天社会心理的感觉自发行为,主要发生在心理层,属于心理学研究的领域;通感是人类言语行为的自觉建构,它主要发生在语言层。通感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主要包括生理联觉、心理移觉和语言通感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0.
当代隐喻学主张身体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起点和基础,以此产生的人体隐喻贯穿着人类认知构建的始终。以“肠”为源域的隐喻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均广泛存在。从认知隐喻角度研究汉英语言对“肠”(intestine)隐喻意象的异同,意义尤为重大。文章诉诸CCL和COCA语料库对涉及“肠”(intestine)及其隐喻词簇的语料进行收集,归纳总结汉英“肠”隐喻意象的异同,并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跨语言比较与分析,发现汉英“肠”(intestine)隐喻具有包括人体器官、疾病意象、食物意象在内的相同意象,以及器官意象、情绪意象、品质意象在词簇搭配上的跨语言差异。具身体认和文化脚本的双象限维度阐释了造成同异并存、同中有异的分布格局之深刻理据。  相似文献   

11.
离散—连续认知机制是认知语言学一直探讨的领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类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范畴化过程形成自己的原型范畴,然后又在原型范畴的基础上形成一些由原型范畴到边缘范畴发展的连续统一.只有以离散—连续的认知观来审视英语的“通感”修辞格,才能把握修辞维度中蕴涵的认知机制.在通感形成的人类感知的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上,探究通感表达的相同相异之处,从而实现我们对英汉修辞手段的本质认知.  相似文献   

12.
通感意象是文艺作品中通过通感所产生的意象.所谓通感意象的“间体”结构,是指这种意象在存在方式上介乎于其他存在物之间.通感意象的“间体”特征包括两层内涵:第一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之间;第二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其他意象之间,具有某种“意象间性”.前者是一切意象的共同特征,后者则是通感意象的特定属性.通感意象之所以具有这种“间体”特征,是因为它是一种意向对象,是创作主体意向性活动的产物.这种意向性活动,既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也发生在各种感知经验之间,由此产生了通感意象的独特本质.  相似文献   

13.
王筱 《文教资料》2012,(31):36-38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是在博厄斯语言学、人类文化语义学、人类语言文化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意象作为其研究的重点。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则是诗歌的灵魂。唐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本文分析了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唐诗意象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不完备性是语言的特性之一,表现在语言的线性、离散性、歧义性、疏略性、不够用性和不确定性。语言的不完备性不能从语言内部被克服,只能从语言的内部和外部进行补救。本文从语言自身的发展和人类一般认知的角度分析自然语言不完备性的补救策略,包括与人类认知能力相关的概念范畴理论、完型认知理论、通感认知手段、隐喻认知观、认知推理观几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角度分析通感与隐喻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手法。从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两个方面论述了通感的内涵,指出通感不再是一种简单化、概念化的语言现象,更不是为了表达而选择的手段,而是特殊的认知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此外,还从认知角度分析了通感和隐喻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其独立性和排他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21,(3):52-58
日语音声动词表达的基本语义属于听觉范畴,在实际语言运用过程中可以通过通感用法去表达其他感觉领域的语义。音声动词通感用法既符合通感现象的一般规律又具备其自身的特点,即感觉转移大都符合"近距离感觉→远距离感觉"、低级感觉修饰高级感觉的特点,同时反向转移的用法亦客观存在。从产生此类通感用法的认知原因来看,隐喻始终处在核心地位,除此以外转喻也参与其中,这是人类共同的认知机制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通感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有着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通感现象是不同感官之间的经验映射,是一种认知方式,它的认知机制与隐喻相同。  相似文献   

18.
通感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有着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通感现象是不同感官之间的经验映射,是一种认知方式,它的认知机制与隐喻相同。  相似文献   

19.
通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文学作品中尤为多见。通感是一种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认知的角度用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通感能够更加全面地对它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义学认为空间方位的认知是人类认知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类基本的意象图式是一种先于概念和语言的抽象结构。论文分析方位词DOWN的意象图式及其在语义拓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通过意象图式的隐喻映射,DOWN的各义项从空间域向其它抽象域拓展和延伸,形成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