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春秋公羊学与汉代复仇风气发微臧如非汉代复仇成风,是当时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引起古今学者的关注。其原因,或认为是古代血亲复仇的遗续,或认为是先秦以来的任侠风气使然,或认为是法禁不严的结果。这些固然正确,但均失之于表象而未及根本。以任快风气来说,东汉任侠...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社科院离休研究员鲁家果上书温家宝总理,引发了关于“南水北调西线王程”的民间集体论证。一个由退休老专家组成的民间智囊库主导了整个民间上书活动,  相似文献   

3.
陈才训 《天中学刊》2005,20(4):70-72
汉代产生了大量歌谣,它们的兴盛与汉代的社会现实、“举谣言”的官吏考核制度、察举制举荐人才的措施、贵名节的社会风尚及“清议”品评风气、乐府机关的设置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继战国之后,汉代又一次兴起"上书"热潮,《汉书》、《后汉书》等多记载汉代奏议的写作、编纂与流传情况。本文主要依据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大致梳理了汉代奏议文献的保存概况与流传原因,以期对汉代文史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汉代《盐铁论》集中了西汉晚期中央政府和民间两派对武帝时期商业统制等经济政策利弊的争论,这些争论充分反映了汉代中央和民间两派在农商本末、经济干预与放任等政策问题上的显著分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争论所表现的表面分歧之下,汉代中央政府和民间两派实质上却都秉持了农本的价值原则,《盐铁论》也集中反映了汉代社会丰富的农本思想、观念。汉代社会的农本原则为历代所延续,成为国家进行商业政策调整的基本尺度,从而维持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农商结合,商业为辅的基本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艺术反映,汉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之文学",并且作为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宫廷雅文学,必然也反映了当时的广大社会万象。汉赋作品中保存了很多关于汉代的人生仪礼、岁时节日及民俗信仰等方面的风俗文化记载,为现在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而且,这些汉赋作品也只有放在当时的风俗文化背景下进行关照,才能深切把握其特质。因此,理清汉赋与汉代风俗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汉赋这种文学样式,而且对于我们了解汉代人民的风俗文化,重新认识汉赋在汉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朝时期,由于先秦遗风及汉初开放风气的影响,汉代女性有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可以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从而为汉帝国的兴盛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汉墓出土的画像石(砖)为研究汉代女性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具体、生动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通过汉魏文人代人立言风气的梳辨,指出汉代李陵、苏武诗系东汉末年文人代言之故。  相似文献   

9.
清代书院的儒学传播对当时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士人群体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对社会上层的官僚士大夫而言,培养了他们的书院讲学情结、儒学信仰、道德情操和行为模式;对社会中层的知名学者、普通官吏而言,影响到他们的治学风气、教育方法和理念乃至施政方略;对社会底层的民间士人而言,有利于他们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以及民间儒学风气的普及和形成.而这些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书院儒学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自《警世阴阳梦》中晚明自宫风气谈起,对当时社会的这种风气进行了极其深入细致的描写。它通过魏忠贤的坎坷遭遇和自宫前后的精彩描写完整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们对这一现象的鄙夷心理以及白宫者由于受到公众厌嫌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同时也通过这些心理描写充分地探究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并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具体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汉魏转捩之际相关社会诸因素发生剧变的情形下,建安士风相应地实现着自身的嬗变,具体表现出三大趋向:一、建安士人继承弘扬了汉末的党人精神,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基础上,追求自主自强、变革社会、重建天下以立不朽之功,形成了昂扬进取、慷慨激昂、意气风发的主流风尚;二、纵情任性之风在建安时代继续蔓延,给士人的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以明显的影响;三、生逢乱世的社会现实引发了建安士人希企隐逸的箕山之志。后二者在魏晋士风中进一步膨胀,但此时还只是支流、潜流。建安士风嬗变的三大趋向,是促使建安时期诗歌风格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汉代出现的风流一词,指社会风尚(风气)及其流播,并被赋予了儒家的教化和移风易俗之义。《后汉纪》、《后汉书》以风流形容汉末党锢名士的正气、风骨及其影响。两晋时,是名士必风流,风流成为名士的要件,其主要内涵为精神、个性之美,特别是神韵、仪态之美。南朝的吴歌、西曲中,进而在梁陈宫体诗乃至唐代诗歌中,风流的意涵已指向佳丽的服饰声色之美,指向两性间缠绵浪漫的情爱,成为风流涵义的重要构成。汉唐间风流意涵的演化,深刻反映了此间社会历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韩偓诗歌曾自编为《韩偓诗》和《香奁集》两部分。《香奁集》在当时的影响远大于韩偓其它诗歌。宋以后韩偓诗篇不断增加,诗集的卷数、名称俱无定准,但《韩偓诗》和《香奁集》平行流传的格局不变。《香奁集》在宋代持续发挥广泛影响,尤其受到词人的青睐,且由于与韩偓"唐末完人"的形象严重不符,以致引发真伪之争;也由于《香奁集》在宋代韩诗接受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韩偓诗风逐渐被认定为秀雅婉媚,对后人认识、评价韩偓其人其诗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武帝以前的经学尚处于私家传授阶段,教授弟子并非博士本职。也未有立博士弟子之制,当然,这并不影响博士招收私门弟子。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五经》博士,为博士设弟子。从此,经学官学化。成为为西汉皇朝培养官员的重要机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全新的政治通道,政治有条件地向社会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代政治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周祥 《鸡西大学学报》2013,(9):134-135,14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化的繁荣,一系列由“水”作为构词语素的同根词语正在悄然兴起。这些同根词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均含有贬义色彩。这是“水”之隐含义素中的贬义义素凸显的结果,而实现义素的凸显是由比喻手段完成的。同时这类同根词的兴起与汉民族的类推心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谈班风建设--兼谈高校班主任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风建设是形成良好校风的重要环节 ,必须充分认识班风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班主任应从几个重要方面抓好班风建设。  相似文献   

17.
西汉时期,位于长安京畿地区的三辅郡虽有明确的疆界,但并非从来就辖有其边界以内的全部县邑.与三辅平行,一度还存在过一个隐形郡--"太常郡",管辖位于三辅之中的诸陵县.太常作为一郡至少存在了大半个世纪,对西汉尤其是关中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忽必烈在汉臣建议下所定国号“大元”,取义与汉民族儒家经典《易经》密切相关,也合乎蒙古民族敬天的习俗,并与“大蒙古国”、“大朝”一脉相承。“大元”国号的定立,包含了赢取中原正统的政治与文化的企图,反映了蒙古从游牧国家到中原王朝转变的完成。努尔哈赤所建“金”国号,曾经是女真政治与民族共同体的鲜明标帜;皇太极易“金”为“大清”。“大清”不仅在气势、取义上胜过“大明”,而且顺应了汉人一般的思想观念,又能为女真或满洲民族所认同,为蒙古各部所赞成。  相似文献   

19.
行状,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它萌芽于汉代并不断发展,至宋代开始出现了长篇的行状作品,其中以苏轼的《司马温公行状》、朱熹的《张魏公行状》和黄干的《朱子行状》为代表。该文通过对这三大长篇行状的分析,着力探讨行状写作在宋代的成就和发展原因。  相似文献   

20.
汉代漆器纹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漆器在中国古代漆艺史中占据着最辉煌重要的位置,艺术魅力独特。本论文着重从纹样题材、组合形式、装饰风格等方面对汉代漆器纹样进行梳理、归纳,试图展现汉代漆器纹样的概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