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自己的优势出版领域是编辑的立身之本,本文详细论述了编辑构建自己的优势出版领域的重要性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编之梦     
编一本比生命还长的书——哪个做编辑的不想呢?这个题目不禁让我回头审视自己的编辑往事。  相似文献   

3.
王宁 《编辑之友》2013,(6):40-42
教材出版是我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国家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出版对编辑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认清教材编辑在教材出版中的角色定位,对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材编辑队伍至关重要,本文就新时期教材编辑在教材出版中应发挥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温航 《编辑之友》1993,(5):9-11
作家成熟的标志是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家的伙伴——编辑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同样是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也有不同。这就是作家的风格在创作活动中实现,通过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诸要素表现出来;而编辑的风格则是在编辑活动中完成,在编辑创造、作者创造和读者创造的有机合成中得以体现的。  相似文献   

5.
正科技类书刊作为传播科学技术的信息载体,具有专业性强、信息承载量大、读者面相对狭窄的特点。如何保证科技出版的质量,对编辑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科技出版的编辑务必要提高多方面的意识。一、主导意识首先,在爆炸式的科技信息和资讯中,编辑要有意识地去发掘出版热点,有针对性地去策划选题,这样将极大地促进我们的出版,满足读者对知识技术的需要。其次,编辑要有意识地引导作者。通过与作者对稿件立意的选取、篇幅的大小、内容的轻重取舍进行沟通,旗帜鲜明地张扬编辑的选稿取向和出版思想,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徐蕾  辛华 《现代出版》2003,(3):42-45
余敏在一些专业网站的简历里写着自己“在杂志社、出版社、报社等新闻出版单位从事编辑及管理工作已32年”。他喜欢把自己称作传媒人。1966年,他从北大中文系毕业。上个世纪80年代在河南主办过蜚声全国的《小小说选刊》和《百花园》文学月刊。1996年10月,余敏来到出版界最高智囊机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担任副所长,主持行政工作。1998年兼任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2000年又创办“中国出版网”,并担任董事长。六年间,他主持过三十多个研究课题;六年间,他使出版科学研究所的总资产增加了六倍半。出版科学研究所:七年…  相似文献   

7.
《理想在潮头:给青年编辑》是陈昕写给青年编辑的理想之书。他以自己的职业经验,教授青年编辑从业之道;以企业家的高度,从经济学和产业角度分析我国出版转型和文化创新等问题,拓宽了青年编辑视野。该书不仅是个人经历的回顾和思想总结,还梳理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出版业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玮 《新闻世界》2012,(7):129-130
本文按照科技期刊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等环节来谈谈如何做好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科技期刊编辑要在编辑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才能适应科技期刊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编辑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探讨了编辑学者化问题,归纳了关于编辑学学科体系、对象、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内容;并就孔子是否是编辑家,介绍了有关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0.
数字出版就是用数字方法来制作、生产、收集和传递复杂的、静态的、动态的和交互式的产品。数字出版引发了书刊出版与发行领域的重大变革,也对读的阅读习惯与获取信息的方式、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结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以及学术信息交流的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数字出版技术为使在任何时问、任何地点、由任何人出版任何内容提供了可能,如作可自行设计和出版他(她)的作,影片制作可编辑和制作自己的电影,商人可设计和制作自己的网站,等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化,出版竞争日益激烈,出版社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等诸多现实问题。作为一名在新世纪才从事出版工作的年轻编辑,在践行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困惑和一点儿肤浅的思考,现就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数字出版编辑动态、静态两个维度的双重内涵,划分数字出版内容编辑、技术编辑和运维编辑三种类型,提出数字出版编辑外延的扩展性和模糊性问题,并对数字出版编辑的基本素质数字化、出版服务数字增值性特征进行诠释;最后,详细阐述数字出版编辑素质、数字出版编辑类型、数字出版编辑机制这一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出版相比,在数字出版中,编辑的主要工作内容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但由于出版设备、操作工具和工作方式等的改变,传统出版编辑要达到新的工作要求,依旧面临很大挑战。由于出版载体的丰富,现代的编辑工作除了内容处理、文字校对之外,在稿件的版面设计、稿件版面与呈现方式的配合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出版编辑不仅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更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技术和新挑战,提高各项专业技能,以适应新的出版媒介和读者要求。  相似文献   

14.
因为忙于出版社的杂事,之前我很少有时间对自己从事的出版工作进行研究。确切地说,真正在外省的出版科研刊物上发表文章,是从《编辑之友》开始的。记得在《编辑之友》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在北京一次论坛上的讲  相似文献   

15.
书籍编辑是个历史概念。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概念内涵也相应变化。我国古代编辑大多集编著于一身。近代以来,书籍编辑一改往昔编著合一的面貌,仅承担为出版书籍准备稿件的任务.成为从事传播信息的独立社会职业。本文阐述的角色定位,指的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书籍编辑。  相似文献   

16.
图书的出版与编辑,在一定意义上属于一种创造审美的活动,所以在美学素养这一块对编辑会有一定的要求,美学素养就是编辑的核心素养。美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合格的编辑,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文化品位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的素养,编辑才能在图书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当中都能将自己的审美思维、审美理想以及审美情感融合进去,这样一来,图书作品的质量就能够得到保障,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精品书籍。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发行研究》1997,(1):43-43
编辑学理论争鸣综述关于编辑的概念:一种意见认为,编辑是在利用传播工具的活动中,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为目的,致力于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传播关系,把印刷和发行作为自己后续工作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另一种意见认为,编辑是对外载知识的智力加工.…包括审选、修...  相似文献   

18.
试论编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论编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蔡克难,吴寅华【南京】本文论述了编辑学研究中的四组基本问题:1.认为“编辑学是一门研究编辑活动之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阐明编辑活动之原理及其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科学”;编辑活动中,编辑对他人作品的有意识选择、删修、加工,和使自己掩...  相似文献   

19.
正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基础,编辑是出版社的第一人才资源。编辑工作的好坏,决定了出版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出版社的命运。因此,出版社都希望有一批好编辑。而何谓好编辑?笔者以为,一个好编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必须编辑出版了一批好的出版物;其次,要具有良好的编辑职业精神;再次,具有较强的编辑业务能力。好编辑的自我修炼任何一个出版单位在引进人才时都喜欢三种人:有理想、有抱负、有激情的人;踏实肯干能干的人;有奉献精神的人。不欢迎的三种人:给单位带来负能量的人;不作为的人;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我社原副总编辑、著名建筑编辑家杨永生生前曾赠言,要"做人、做事、做研究"。我经常以此勉励自己,做一名好编辑,要多做事、有作为。  相似文献   

20.
一、编辑在出版程序管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在出版程序中,编辑必须建立多方面的关系.第一,编辑与作者的关系.编辑是选题的策划者、制定者,因此要具有全局意识,要维护出版社的利益,善于倾听各方的意见,对图书的内容、插图、版面设计等都要严格把关,使其符合市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