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南通话属江淮官话,因与北部吴语临界,也具有吴语的某些特点。本文就南通市城区语音同《切韵》为代表的中古音韵系统作比较,阐述其演变情况和对应规律,以助于推广普通话和方言研究。  相似文献   

2.
重叠是现代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现象,皖北中原官话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拟声词的重叠,其重叠形式和重叠后的语法功能多样,但语法意义基本上表示增量。文章还运用共时比较的方法,指出了皖北中原官话与秦晋方言在重叠形式及意义方面的相同之处,最后总结了皖北中原官话重叠形式的类型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F+VP"疑问句式是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发展到现代,这种句式呈地域化分布的现象更为明显。对"F+VP"句式分布于云南的特点的研究,得知云南方言"格"问句与吴语、江淮官话区的"F+VP"问句应该是同源的。从源头来看,吴语、江淮区的"F+VP"问句更多是历史的遗留,而云南方言中的"格"问句则是大量江淮区移民带来的语法现象,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于今天的江淮、吴语区。云南方言与吴方言之间有明确的亲属关系。  相似文献   

4.
常州方言是吴语区最北部与江淮官话区相接的方言小片的代表,较其他吴语方言小片而言,它更多地受到普通话的强势影响。在自身吴语系统和普通话影响的对立和妥协下,常州方言语音产生了较明显的内部分歧,有新老派的差别,也有异读的情况。这些分歧保留了古音的痕迹,更揭示出方言语音与普通话日趋接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泰方言位于汉语方言官话和非官话交界处,方言过渡性特征明显。动词后附成分在该地区有两种,"叨"和"啊",二者语音形式不同,来源也不同。"啊"来自于"附着"义的"著(着)",表现出与吴语的渊源;"叨"来自于"到",来源与周边方言不同,与南通成陆史有关。  相似文献   

6.
宿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其中的形容词生动形式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从形容词加特定修饰成分表示法、词语重叠表示法、词语加缀表示法和补语表示法四个方面把宿州方言中的形容词和普通话中形容词形式进行比较分析,能更进一步凸显其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7.
信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信蚌片,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使信阳处在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的过渡地带,因此,信阳方言也呈现出相交融的过渡性。本文拟从AXX式状态形容词着手,通过和普通话的对比来揭示信阳方言中AXX式状态形容词的四种构成形式;最后通过和性质形容词对比,简要说明AXX式的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8.
关于重叠式形容词的语义分析,历来众说纷纭。论文主要从新疆方言中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入手,即包括重叠和叠音的不同形式,与普通话比较,通过差异分析新疆方言里形容词重叠形式的语义特征,重点从结构形式人手比较分析附加意义的区别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沭阳话在北方方言中颇具特色,文章从程度副词和形容词重叠两个角度分析了沭阳话的程度表示法,以此介绍部分沭阳话与普通话不同的语法特征,为江淮官话北沿过渡区方言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静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5):9-11,62
安康汉滨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但其方言中却活跃着一个中原官话区没有而广泛存在于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方言区的句尾助词"在"。本文描写了安康汉滨方言句末助词"在"的句类、句式分布情况及其语法意义,并将其与西安方言、成都方言、英山方言的同义表达句式相比较,指出安康汉滨方言因为受周边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混合特征。  相似文献   

11.
合肥方言“子”尾词和“头”尾词比较丰富,代表安徽江淮方言词汇的一种典型特征。其中“子”尾词以两字组、三字组为主,“头”尾词以两字组居多。“子”尾词词性大多为名词,也有少数是代词、数量词、动词或形容词;“头”尾词分别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词缀“子”在“子”尾词中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指小增恶”的主观评价态度,词缀“头”在“头”尾词中分别表达“指小增恶”、事物发展的势头或来由以及某件事是否值得去做等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12.
宝应县河西话是指分布在江淮官话区的来自中原官话区移民所持方言,中原官话没有入声,而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是有入声,通过对中古入声字在河西地区的读音变化分析,发现方言岛型河西话出现明显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而非方言岛型河西话则受当地话和普通话共同影响,带有更多当地话的语音特点,发展趋势为混合方言。  相似文献   

13.
汉语方言词缀复杂多样,历来对南方方言中的词缀研究比较多,而对北方地区方言词缀则关注不够.文章通过隶属于江淮官话的连云港市新浦方言词缀的分类研究,试图归纳出极具方言特色的常用词缀.文章的研究是建立在认真详实的调查并广泛取证的基础上的,希望能够全面、系统、直观地反映出新浦方言词缀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南通文化的生成发展,一方面得益于长江与黄海的涵养,另一方面得益于江淮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哺育。前者赋予了南通文化鲜明的江海风情,后者则赋予了南通文化浓郁的淮吴风韵。文章分析了淮吴风韵特色在南通方言文化、民俗文化及民间艺术文化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双峰方言的形容词生动形式共有20余种,部分形式可能为双峰方言所独有。在双峰方言中,形容词生动形式主要充当谓语、定语、状语与补语,有的还可以充当主语或宾语。充当定语,形容词生动形式不带助词或带助词"咯";充当状语,不带助词或带助词"搞"、"唧";充当谓语与补语,不带助词或带助词"咯"、"唧"。带助词"唧",形容词生动形式通常带褒义;不带助词或带"咯"往往表中性或贬义。  相似文献   

16.
苍南瓯语中,"棺材"作为程度副词,能与一般性质形容词、部分绝对性质形容词、程度磨损后的状态形容词、心理动词、能愿动词、部分动词词组、具有"异质感"的名词、复合方位名词结构等进行搭配,但不能修饰形容词的重叠式结构、动作动词、动词重叠式结构等,且较少用于否定句,不能用于比较句。"棺材"具有增强表达程度和强调语义特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寿县方言属于阜宿方言区,受皖中江淮官话和皖北中原官话影响较大,县内语言差异明显。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对寿县方言进行例析,并将之与普通话进行比较,以期对寿县方言研究和学习普通话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具有丰富的“AX了”式状态形容词是桂阳六合土话鲜明特色之一,如“红绯了、酸共了、欒东了、倯隆了”。详尽搜集考察了六合土话“AX了”式状态形容词,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A”多为形容词性语素。“X”为后缀,大多数语源不清楚了,只起记音作用。“了”也是后缀,跟六合土话表动作完成或变化已经实现动态助词的读音相同。并通过调查和已有文献了解到“AX了”式状态形容词在湘南土话、西南官话、湘语中均有分布,但数量不一。结论:在同一方言中不同的“AX了”有些是词,有些是短语。  相似文献   

19.
按照位置,绩溪方言词缀分为前缀、中缀、后缀。前缀主要提及了"老、阿、第"等,中缀主要论述了"当、溜、鸣"等的用法 后缀主要述及人称代词后缀、表示名词的后缀、形容词后缀等。词缀在绩溪方言中的作用有三:一是凑足音节,二是利用词缀构成新词,三是可以表达特定的感情色彩和语法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