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铨 《钓鱼》2003,(22)
《钓鱼周刊》去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调4钓2与钓2调4》,文章不长却反响强烈。有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评论,一致认为:钓目多于调目并非笑话。可以说,基本上可以作个了结了。读了《钓鱼》半月刊13期上的文章《为〈调4钓2与钓2调4〉鸣不平!》后,又查阅了衣作者的原文,反复思忖,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有必要更深入更细致的探讨,以达共识。争鸣应端正态度和重视论据钓鱼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存在很多有待研究的问题,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我十分赞成王钓友提倡的在争鸣中应该“心平气和”“以理服人”,而不应该“摆出一付盛气凌人…  相似文献   

2.
张铨 《钓鱼》2003,(10)
《钓鱼周刊》2002年48期上有篇文章《调4钓2与钓2调4》,文中说:“在钩饵比重比水大的前提下,钓目只能小于、等于调目,永远不会大于调目”“一些钓友……最后闹出了钓目可以多于调目的笑话。”还说:“这些钓友不知道随着钩饵、铅坠落底,调目也在发生变化。‘调4钓5’实际上是‘调5钓5’;‘调4钓6’实际上就是‘调6钓6’;‘调4钓浮标躺下’实际上就是‘调浮标躺下钓浮标躺下’。”就以上观点我谈一点不同的看法,供广大钓友参考。什么是调目?调目是指钓系在半水中平衡时标尖露出水面的目数。“半水是个模糊概念”,随着水线长度的改变,会改变水…  相似文献   

3.
慈非 《钓鱼》2003,(21)
读了《钓鱼》杂志第16期《想起了司马南》的文章,衣钓友心想学习司马南,悬赏能调4钓6者,只是经济能力有限,不能实施。我劝衣钓友千万不要去尝试这种做法。因为假若真这样做了,会给钓界带来一场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又没有“法官”来判别真假和是非。近几年来,钓鱼媒体已登载过不少文章,如秦犁的《调4钓6与流水上浮鱼讯》(《钓鱼周刊》2001年8月5日);王永贵的《赛场不是试验田》,说到杭州赛场“有人用调1钓4对付不易把握的鱼讯钓得很好”(《钓鱼周刊》2001年6月5日);张唯东的《随便钓钓啦》,在正规大赛中,“调平水钓3目不是照样上鱼很好吗?”(…  相似文献   

4.
也说调标     
看了《钓鱼周刊》总第161期一位钓友发表的《调4钓2与钓2调4》文章,我被作者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感动,尤其是分析调标时那种全面、系统、一丝不苟的态度,更令人不得不尊敬。但尊敬过后我又忍不住要提出几个问题与之商讨。是否“钓目永远不会大于调目”?先引用文章原文“在钓饵比重比水大的前提下,钓目只能等于或小于调目,永远不会大于调目”。文章中特别强调了要精确确定水线、风线的长度和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点且先赞同。现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1.假设合理的钓组;2.假设钓饵比重符合所定的前提;3.再假设水深1.8米。现我将水线准确地…  相似文献   

5.
不知是寄邮,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今年的《钓鱼》半月刊,我已短缺了三期(6、11、12期)。读了上海王锡健钓友的《为〈调4钓2与钓2调4〉鸣不平》(见《钓鱼》2003年第13期)一文,才知道在短缺的第6期上又有人在“讽刺”、“挖苦”、“教训”我。这样也好:虽然我已年近花甲,但个人修养还是有限,有些话听了难免心里不痛快,眼不见,心不烦,我倒省去了不少烦恼。早在十多年前,我和一些人一样,也是半水调4目。后来的垂钓实践告诉我:这种调标方法有缺陷。为了让更多的人、在更多的水域应用悬坠钓法,我才努力将自己的调标心得整理出来。没想到因为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钓友之家     
《钓鱼》2004,(5)
争鸣,别让好事变坏事《钓鱼》编辑部:贵刊设置的“争鸣”栏目,旨在通过广大钓友对钓鱼活动中某一问题的认识或某项技艺的探讨而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是好事。然而,从2003年开始,贵刊先后在第6、10、16、19、21、22期中,针对2002年12月16日,发表在原《钓鱼周刊》上《调4钓2与钓2调4》一文,发表了8篇争鸣文章。笔者认为,从争论情况来看似乎已经偏离了“争鸣”这个轨迹,其表现有三:首先,争论的主题,自始至终没有结果。参与者篇篇的舞文弄墨,声声的唇枪舌战,到头来谁也没有说服谁,谁也没有输给谁,仍然是各持己见,惟我独尊。虽然多数…  相似文献   

7.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了本人一篇《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的文章,文章针对山东衣善新钓友的大作《子线长度与灵敏度》一文提出了一些不同见解。当时我没准备再写下文,因为我的观点谈的已经很清楚了,没必要画蛇添足,再者我对反复争论一个话题有些顾虑,争鸣性的文章如果措辞不当有时候会伤害了钓友之间的感情。比如去年我同柳树仁钓友在杂志上争论浮标调目、钓目的作用问题时,争论到后期,我就感觉到了一些火药味,只好及时刹车。但是收到《钓鱼》杂志第13、14期后,看到其中连载了山东栖霞尚立和钓友的《也谈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文章,文中对衣善新钓友的观点表示了支持,也婉转的对我的见解提出了不同意见,促使我有了将本人观点进一步阐明的决心,也算是对衣、尚两位钓友的回答,或者也可博有兴趣看完拙文的钓友一笑。  相似文献   

8.
与钓友交谈,不少人都说:台钓好是好,就是调漂难。《中国钓鱼》陆续介绍了多种台钓调漂做法,有的比较复杂,有的不太准确,钓友们应用起来难以得心应手,直接影响着台漂的灵敏度。如果明白了台钓调漂的力学原理,正确理解了台钓调漂平衡公式P=G Z S 1/2f,台钓调漂并非难事。 《中国钓鱼》1995年第四期中,屈济道钓友曾在《台漂的“数学问题”》一文里对台钓漂尖做过精密计算:“……该组合已类似精密的测量仪器微量天平了,具有千分之一克的感量水平……每目浮力在3.9毫克左右……”屈钓友的计算是正确的。其实,台漂  相似文献   

9.
张铨 《钓鱼》2003,(22)
《钓鱼》15期上的文章《浅谈调漂与找底》谈到唐先生调漂与找底中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茫然无措,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我从另一角度谈点看法,期望对唐先生和其他对调漂与找底同样茫然的钓友有所裨益。从唐先生调漂与找底的过程可以看出:①采用的是调4钓2的方法;②采用了上钩挂橡皮块找底的方法;③挂饵后钓目不能实现预定的2目,因而感到茫然。我觉得,唐先生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思路和操作方法,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思路的改变——不要固守钓2目调4钓2对初学悬坠钓的人确实有很大帮助。因为这种方法很简单,依法炮制,基本上可钓鱼。但是,随…  相似文献   

10.
读了《钓目多于调目并非笑话》(见《钓鱼》半月刊第10期,以下简称《钓》文)一文,有几点不同看法想商榷一下。关于调目的定义《钓》文对调目这样定义:“什么是调目?调目是指钓系在半水平衡时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数”,我认为这样定义调目不正确。钓系在半水中的平衡是暂时的,只要水线的长度不确定,钓系在“半水中的平衡”就会因钓线长度的改变而被打破。就是说,在同样条件下,只要钓系在“半水”中的位置不同,标尖显示的目数就不同。这样的“调目”有什么用?在自然水域里垂钓时,钓友们用的主线常常较粗,只要漂尖稍细,水线长度对钓系平衡的影响是明…  相似文献   

11.
衣善新 《垂钓》2005,5(8):6-8
悬坠钓法对钓组的灵敏度有这样的结论: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钓组可以实现“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灵钓灵、调钝钓钝”……这些基本理论让许多钓友困惑不解,钓鱼专家的解释更是高深莫测。我与一些钓友一样,也一直为这个理论所困惑。  相似文献   

12.
“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调的目数越少越迟钝”这一命题作为台钓的调漂原理已被广大钓友接受,很少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以此原理为前提推出的“调灵钓灵”、“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钝钓钝”四种组合方式(简称四组合)被一些人抬到“只有台钓高手才能掌握”的高度,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 《中国钓鱼》总第105期发表了王佩珩先生的《台钓调漂新说》,揭开了人们重新审视这一原理的序幕。《新说》直言不讳地指  相似文献   

13.
衣善新 《钓鱼》2005,(10):19-19
几年来,《钓鱼》杂志上一直在争论调4能不能钓6,正方反方观点完全对立。表面看来,这是死钻牛角尖的“抬杠”,实际上,这是一场怎么样认识调目、钓目、怎么样调漂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14.
尚立和 《钓鱼》2011,(8):22-24
悬坠钓法,钓组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调高钓低和调低钓高。调高钓低就是调目高于钓目。例如调4钓2、调6钓3、调7钓3等。若调目低于钓目,诸如调1钓3、调2钓3、调4钓4.5等,就是调低钓高(其中的调目,指两空钩半水调目)。调高钓低钓组与调低钓高钓组相比较,用哪个更好钓鱼?孰优孰劣?看似习惯使然的问题,实是具体鱼情具体运用的问题,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事儿,笔者不能妄加评判,只从两者的调钓方法,钩饵状态,饵情反映,灵钝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粗略地比较,并把比较的情况提供给钓友,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认真、反复地读了《中国钓鱼》1996年第二期《走出台钓理论分析的误区》(以下简称“误区”)一文后,觉得作者的观点值得商榷。 一、台钓的基本钓法究竟是几饵落底?从《中国钓鱼》众多介绍台钓的文章中看到的都是一饵落底,一饵悬浮。况且,拙作《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一期)是“以调四目钓二目,一饵落底、一饵悬浮,浮漂变化相同目数为标准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没有排除两饵落底也属于台钓范畴。跟“误区”作者的看法相反,笔者全面  相似文献   

16.
在介绍、探讨台钓的文章中,常有调灵调钝、钓灵钓钝的提法,李维明钓友的《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下简称《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十一期)一文,进一步对这种提法给予了细密的考证。细读这些文章,联系自己的垂钓实践,总觉有关灵钝的提法似嫌牵强,不愿苟同,贸然陈疑,望诸钓友指正。 一、钓几目由谁定? 不少人认为调几目钓几目是由钓者自己的意愿决定的,钓者可以根据天气、水情等客观情况  相似文献   

17.
钓目后话     
张炎冰 《钓鱼》2006,(7):20-21
《调几目?钓几目?》一文(见本刊2006年第4期)刊出后,编辑部先后接到黑龙江七台河、湖南娄底、上海青浦、广东深圳等地读者电话,要求精英钓技平民化,竞技高招大众化,希望在“大师”和普通钓手之间架起一座桥。深圳读者张伟说,《钓鱼》杂志的学术争鸣好是好,但过于学术化,纠缠太多了。我们需要的是实用性,像《调几目?钓几目?》这样的文章说的是调目和钓目,但具体是什么浮标就没有说清楚,让读者抓瞎。希望能结合野钓和休闲钓鱼的具体鱼情详细说一说,用的是哪一种浮标,什么品牌的,碰到这种鱼调几目钓几目,另一种鱼怎么钓,怎么调?读者的要求是对我们的鼓励。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到期期精彩,篇篇耐读,但事实是我们做得还不够,常有一些隔靴搔痒的文章出现。从本期起,我们将提供几个实用“版本”,以满足读者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人生的过程是辞旧迎新,无论新与旧如何在指尖交替,我们和钓鱼人一样,永远属于不懈追求的一族。正因为如此,今年,《钓鱼周刊》改版为《钓鱼》杂志。《钓鱼》杂志以“新面孔”崭露头角,赢得了广大钓友和读者的喝彩。其间,除编辑心系钓友,精心采编外,更多的是得到了广大作者一如既往地支持,这让我们心存感谢。为了让作者的稿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命中率”,现将我所负责编辑的版面的稿件要求告诉你。《钓坛烽烟》:全国各地各类钓鱼比赛的“现场直播”,钓赛预报、钓赛中“领军人物”风采实录,展现当代钓鱼人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异域风情》:展…  相似文献   

19.
《钓鱼》2007,(13)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的山东钓友马建华老师的文章《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我仔细拜读了多遍,也认真学习了该文提到的山东钓友衣善新老师发表在《钓鱼》2006年第3、4、5、6期上的《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系列文章;我对两位钓友都很敬佩,他们勇于探索钓鱼技术,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对马钓友文章的《编者按》的观点和态度深表敬意:在争辩中求共识,在争鸣中找到钓鱼真谛。  相似文献   

20.
某位著名钓手曾发表过《成也浮标,败也浮标》的文章,谈了他对鱼漂的感受,笔者深有感触。结合本人参加一场钓鱼比赛中关于用漂方面的得失,使我更对这篇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第一场:以钓梭鱼为主,钓组迟钝。5.4米超硬竿、2号主线、1.2号子线、配6号“狐讯”鱼漂,调3目钓5目!6目。第二场:以钓鲫鱼为主,钓组不灵不钝。1.5号主线、1号子线、0.5号“O C新关东”和5号“金龙”袖钩,配4号“鱼神”鱼漂,调5目钓4!5目。比赛开始后,周围钓友陆续开始上梭鱼。我的钓点也不时有鱼星冒出,但鱼漂有力度、有幅度的下沉却极少。二次有力度的下又都没有挂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