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方法论的角度审视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唐诗部分的编写,其开拓之功呈现在四方面:以语词和意象的视角来探究艺术个性,使诗歌品鉴趋向实证化、理论化;采用双视角的分期法,注重诗歌自身发展的承传性,使诗歌演进的历时性衔接更紧密;以心态分析切入文学史的第二个层面——创作主体层,融贯作品风貌的赏鉴;关注中国文人的人际关系对于文学的影响,将文学史共时性的横切面展现给人看。  相似文献   

2.
《花间集》中出现了大量的花意象,出现了和民间词不同的风貌,温庭筠、韦庄词为其中的代表。这一方面与文人在词创作初期,以词来“应歌娱人”的创作倾向有关;另一方面使得初期文人词更加女性化,定型于婉约。  相似文献   

3.
从诗歌分析简朝亮的思想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书堂集》中“诗”有六卷,大部分是简朝亮自青年游学时期至八十岁晚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记录.是研究简朝亮思想性格的最真实、全面、直接的素材。作为恪从儒道的传统文人。其诗歌鲜明体现出孔子所提出的“兴观群怨”的创作目的和价值,可视作了解近代岭南风貌的一扇窗子。本文通过评析其诗歌,爬疏出诗人主要的思想性格,并试图从中窥探近代岭南乡村风貌之一斑。  相似文献   

4.
唐末广明元年(880)十二月至五代前、后蜀时期(907—925、934—965),中原乐制彻底崩坏,乐工、乐器散亡,蜀地较为安定,接纳了众多避难乐工与士宦,前后蜀音乐兴盛,较多地保留了唐乐面貌,为音乐衰微的中原政权输送了大量乐工。唐末五代蜀地音乐之盛促成了曲词创作及《花间集》的编辑。作为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明确了诗词之分、奠定了词体的"婉约"本色,在评论与创作两个方面都具有典范意义,成为"一代之文学"由唐诗走向宋词的中介和过渡。  相似文献   

5.
当代学人吴承学说“《过秦论》代表了一种文人追求的文章理想和创作的价值标准”,那么,从《过秦论》里到底能看到这是怎样一种文章理想和怎样的创作价值标准呢?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叙事话语中的节俗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俗文化活动是《红楼梦》叙事话语的基本立足点。狂欢与消解,可以说是注重节俗文化表现的中国经典叙事话语最突出的艺术精神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笑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内涵。因此,《红楼梦》本质上是一种笑文学,体现出中国传统笑文化狂欢化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7.
《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这位艺术天才开放、自由、注重神似的本色戏剧观,并鲜明地展现出"奇"的美学风貌。本文试从"奇"字入手,分析其作品形式之奇巧、意蕴之奇趣、作者之奇才。  相似文献   

8.
李渔的《笠翁十种曲》从创作主旨、人物塑造和戏曲语言三方面表现出对世俗情趣的强烈追求,但其俗不同于当时民间上演的低劣粗俗的剧作。李渔以文人之笔写世俗情趣,因此,作品中呈现出文人审美趣味与世俗情趣相互纠结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9.
汉乐府民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形式多是以叙事为主的。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五言体、杂言体的直接源头。文人拟乐府诗创作从东汉时开始繁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文人抒情言志的一个重要载体,之后历代文人多有创作。以致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文人拟乐府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点在哪里?又有哪些突破与创新?本文以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及陈琳拟作为例,试图做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文人王士禛一生创作了《池北偶谈》、《皇华记闻》、《香祖笔记》等七部笔记杂录,其中多有小说作品。《池北偶谈·谈异》代表了其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其小说创作的精华。王士禛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在用词、内容等方面表现出崇奇尚异的审美取向,而这与其人生经历、心理体验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12.
地域文化以一种或显或隐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文人的创作。作家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创作出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因此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对研究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可考价值。深入研究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中的地域文化因素,以此来阐述地域文化与文人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自然风貌、宗教文化、民族文学等角度进行研究,力图以一种更为全面的方式解读这部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地域文化以一种或显或隐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文人的创作。作家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创作出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因此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对研究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可考价值。深入研究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中的地域文化因素,以此来阐述地域文化与文人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自然风貌、宗教文化、民族文学等角度进行研究,力图以一种更为全面的方式解读这部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行院”考     
研究宋金杂剧时,常常会碰到“行院”这个词。陶南邨《辍耕录》院本名目一条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朱全的《太和正音谱》卷上《词林须知》最后一条也云:“杂剧之说,唐为传奇,宋为戏文,金为院本杂剧合而为一,元分院本为一,杂剧为一。杂剧者,杂戏也;院本者,行院之本也。”《青楼集》又载:元末大都较有名的妓女为一百七十人,其中身兼杂剧或南戏演员的约占半数。如集中记一个名叫李芝秀  相似文献   

15.
李贺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在唐诗坛上独权一帜,自成一家,被人誉之为“长吉体”,如宋人魏庆之在其《诗人玉屑》中说:“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  相似文献   

16.
张衡的辞赋创作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尊儒慕道之趋向。一方面,他受儒家崇德尚礼、重道明志思想的影响,通过大赋作品体物写志,加大了讽谏力度;另一方面,张衡身处浊世,屡受打击,在道家理念中寻求政治失意的解脱之道,即契合自然,化归田园。这种复杂的创作倾向在东汉文人的创作中非常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韩彬 《现代语文》2007,(6):11-12
《古诗十九首》开文人五言诗歌之先,其诗歌主题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对诗歌创作进入自觉时代,具有重大意义;其创作手法实现了抒情达意与写景状物的和谐。其美学风格达到了委婉含蓄和沉着痛快的统一;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整体风貌树立了文人诗歌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8.
人之乐山好水,自古皆然。孔子有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山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定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备受崇尚,历代中国文人都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汉代枚乘赋《七发》中的《观潮》开始,山水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继魏晋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的兴起、唐代以柳宗元为代表的山水游记散文的发展之后,  相似文献   

19.
在1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北宋始终处在和辽、金、西夏三个少数民族政权鼎足而立的政治格局中,而与西夏之间的争战则是北宋民族关系的主线和主要矛盾。百年宋夏战争激发了北宋士大夫文人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并在诗词创作中有着鲜明的体现。本文以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精神作为研究媒介,探讨宋夏战争对北宋文学风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粤西诗载》收录了大量贬谪文人的创作,这些来自他乡外地的创作主体在自己的作品中真实描述了自己内心经历的痛苦蜕变过程,也从他者的视角对广西的环境进行了新的描绘和解读。贬谪文人创作成为《粤西诗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这部重要的地方文献增添了诸多重要的史料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