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都市报"主流化"的现实动因及其困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明 《青年记者》2006,(4):66-67
1998年3月,《华西都市报》作为我国第一家都市报,在创刊3周年时,席文举有感于《华西都市报》在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迈向主流媒体”的理论观点,并全面诉诸办报实践。随后,《南方都市报》在2003年春季改版时骄傲地标出“主流,就是力量”的口号,《新京报》也提出“负责报道一切”的口号。这3家报纸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实现“小报大报化”,使自身成为主流报纸。目前,有学者称我们进入“后都市报时代”,而都市报向主流媒体演进则是这一时代的主要标志①。都市报“主流化”的现实动因都市报“主流化”从本质上讲,是我国报界经…  相似文献   

2.
新闻优化,都市报迈向主流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筠  薛国林 《新闻界》2005,(2):56-57
90年代后期开始,为了避免卷入同质化的泥潭和寻求进一步的发展,一些已经在市场竞争中积累了雄厚资金和实力的都市类报纸不满足于“小报”、“市民报”的地位,开始积极向主流媒体靠近。他们纷纷创新理念,调整定位,改革版面,为都市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但是,人们对于以“社会新闻”起家的都市报能否完成向主流媒体的转变仍持观望态度,都市报理念层面的改变不足以使人们相信它能克服深层矛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不少晚报、都市报加大了时政、经济报道的分量,力图达到“报道主流新闻,影响主流读者”的目的。然而,与报道此类新闻历史悠久、驾轻就熟的党报相比,都市类报纸还处于艰难的探索阶段:要么落入党报报道的窠臼,耗用大量版面又彰显不出自身特色;要么蜻蜓点水般抓不到要领,报道远远满足不了读者需求……努力探索时政经济报道的新路子.成为许多都市类报纸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做大叫响报纸品牌——试论钱江晚报的品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对这一新的经济环境,新闻媒体怎样在市场的分化组合中,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在挑战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许多晚报、都市报都在努力探索,有的已取得显著成效。在此,笔者就钱江晚报的办报理念,特别是其品牌战略作些分析,以期抛砖引玉。一、构建都市主流媒体,做大品牌报纸的品牌凝聚着一家报社的办报理念、办报质量和办报实力。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报纸要赢得读者,赢得市场,不容置疑需要有信誉度、美誉度高的品牌。报纸品牌最重要的内涵应是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  相似文献   

5.
都市报作为一个独立的报种诞生已近10年。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创刊,开启了中国都市报时代,成功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报业模式———都市报模式。在短短10年时间里,都市报迅速崛起、中国报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都市报主导中国报业格局的趋势已日益彰显。2003年召开的世界报业协会第56届大会首次公布了收录中国报纸的“全球日报发行前100名”排行榜,中国有16家报纸榜上有名,其中有4家都市报。今年召开的第57届世界报业大会发布了最新“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名单”,中国有20家报纸跻身百强,其中有7家都市报。都市报在一个区域、一个经济圈、一个中心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基本上处于主流地位。从未来报业发展而言,都市报持续走强已成趋势。都市报是中国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它对中国传媒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本刊编辑部就“‘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与中国都市报发展”话题,结合“世界报业协会”的相关背景,邀请了两家主流都市报总编辑畅谈都市报品牌的经营与塑造。  相似文献   

6.
高玮 《新闻界》2005,(6):130-131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传媒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晚报,都市报、生活类、财经类报纸发展壮大,很多报纸都把打造主流媒体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3年,《南方都市报》“孙志刚事件”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最终导致了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其影响之深远,让人对擅长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的都市类报纸刮目相看。同时,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党报,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完全打破,总体发行量年年下降,广告市场不断萎缩,影响力受到质疑,有人甚至提出了“党报边缘化”之说。  相似文献   

7.
方仁 《传媒观察》2007,(2):12-14
《南方都市报》走过十年,它开启了中国新一代都市报的大潮,新主流媒体的定位和“做中国最好报纸”的追求,使《南方都市报》脱颖而出,2002年3月,《南方都市报》推出“焦点”“时评”和“对话”。当时的焦点和对话都做本地题材,主要是为了广州和深圳两地的新闻本地化,深圳和广州各做各的,两地读者看到的内容不一样。2003年3月,《南方都市报》正式成立深度小组。2003年4月1日,报社取消“焦点”,正式推出“深度对话”,开始走全国化道路。“深度对话”的推出反映出《南方都市报》做新闻的特点:一则,体现了敢抢新闻、追求独家新闻的传统;二则,维护了报纸一贯的形象;三则敢于承担一定的政治风险。《南方都市报》跟其他报社在做新闻方面有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像和洪水抢时间一样,有敢“闯”的主动意识。  相似文献   

8.
毛琦 《记者摇篮》2004,(4):48-48,53
都市报作为我国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兴起于90年代中期,这些报纸以新的办报思路与理念,新的内部机制与营销方式,在新闻界产生了一股冲击波,形成了一个都市报的报业群体.被称之为“都市报现象”。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形势下都市报要进行“二次创业”,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打造全新的都市报,在报业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也就是说,要冲破潮流报纸的旧框框,善于借鉴主流媒体的优势,既有机关报的重要性——有重大新闻,又有都市报的社会性——能吸引广大读者,将机关报和都市报的比较优势包容进来,摒弃缺乏可读性等短处。  相似文献   

10.
“后都市报时代”:与主流媒体对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报是我国报业发展的一个独有报种和特殊现象。如今,一批问世5年左右的新兴都市报开始发生新的变革,显示出向主流媒体方向发展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大胆提出“后都市报时代”的命题,对其创新嬗变的历程加以系统观察、梳理,试图分析其向主流媒体演进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寻找成长规律和基本特质,发现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文追寻“后都市报”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概述“后都市报”努力与“主流媒体”对接所进行的创新和基本特征,分析“后都市报”的基本实力和市场价值,也指出其潜在的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党报成为主流媒介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关于舶来词“主流媒介”时下一些在党报(本文从狭义上使用“党报”一词 ,指党委机关报)工作的同志习惯于称自己的报纸为“主流媒介” ,这大概是自觉党报与都市报、小报的明显区别。一些都市报似乎也很自觉地认为自己是非主流的媒介。主流媒介(Mainstreammedia)显然是舶来词 ,它在欧美国家是指高级报纸(或称严肃报纸) ,如《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 ,这些报纸报道严肃、深入 ,信誉卓著 ,社会地位很高。而与高级报纸相对的通俗报纸如《太阳报》等则以黄色新闻行销于世 ,但是它们并不被称作非主流报纸…  相似文献   

12.
论文缩微     
都市报主流化的几个误区 陈国权在《当代传播》杂志2004年第5期上撰文说,1998年3月,报人席文举提出了“迈向主流媒体”的理论观点,并全面诉诸办报实践。一时间,几乎所有的都市报都开始打出“迈向主流媒体”的旗号。然而,在“迈进”的过程中,由于各家都市报“主流化”的起点、目的不同,有的都市报不由自主地“迈”进了“主流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张莺 《新闻记者》2001,(5):28-30
众所周知 ,都市报是以报道都市生活为特色的综合性报纸 ,既不是党报 ,也不是晚报 ,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报纸 ,是“定位市民、彻底走向市场的城市报纸 ,即市民新闻报。” ①在不到三五年的时间里 ,继四川的《华西都市报》之后 ,全国已有诸如《都市快报》、《楚天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等都市报近30家。而且办一个成功一个 ,发行量有的一下子冲至四五十万份 ,广告收入直线上升 ,有的直逼亿元大关 ,创造了媒介业的神话。“都市报现象”一时成为全国新闻界关注的焦点。一、都市报兴起的原因《楚天都市报》总编辑杨卫平认为 ,都市报…  相似文献   

14.
庞遵星 《新闻窗》2007,(5):47-47
当今,主流媒体在市场上面临各种都市报和晚报的严峻挑战,都市报和晚报面向市民阶层,增加实用性、服务性报道,因而增强了报纸的吸引力。作为主流媒体的城市党报,迎接挑战的最好策略,就是坚持“三贴近”。关注广大受众,增强党报的影响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10月25—31日,我国部分都市报和省级晚报的总编辑近60人会聚江西省南昌市,出席2002年中国都市报研究会年会,共谋开创我国都市报繁荣发展新局面的良策。会议总结回顾了近年来我国都市报不断进步发展的大好形势。从总体上讲,全国都市报的发展势头很好,无论从报纸编采业务和经营管理方面,都有许多开拓与创新。有的都市报发行和影响力在全国遥遥领先,有几家都市报发行量超过百万,还有的都市报年广告收入过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70多家都市报,不仅省报办都市报、省会城市办都市报,而且中等城市也出现了争办…  相似文献   

16.
我们通常把机关报与都市报都称为“综合性报纸”,却往往忽略了它们是“不够综合”的报纸!它们分别占据着两个大的细分市场。仍按通常说法:机关报是“干部报”,都市报是“市民报”;机关报是“工作报”,都市报是“家庭报”:机关报是“严肃的政党报”。都市报是“大众化的通俗报”。不过,这两大报种开始出现相互渗透趋势,特别是源自受众定位调整,以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都市报向主流报迈进,传统党报也在适应市场中转型,增加社会新闻板块和生活服务板块,新闻彰显“软”、“近”、“实用“的平民姿态。  相似文献   

17.
从世界新闻史的角度看中国目前的都市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报是通俗报纸面向城市居民的一种形式。正如毛泽东说过的“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但是理解了的东西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它”。只有从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观察当今国内都市报蓬勃兴起的原因和前景。 一、世界通俗报纸的发展历程   一般来说,西方报纸源于《威尼斯公报》,它是工商业和贸易发展的产物,这表明报纸的原生态是商业性的。然而报纸真正繁荣起来是在 19世纪的美国,前 30年是政党报纸时期。当时政党报纸对个人的攻击,受害最烈者莫过于第三任美国总统杰斐逊。联邦派机关报在 1800年…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初.随着读者市场的变化、社会中间阶层的崛起.一批处于优势的都市报提出了“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都市报已经不满足于快餐式新闻,开始向深度报道进军,企图通过加强深度报道来提升报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2006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王国庆在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明确提出:做好深度报道是都市报类报纸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新媒体如雨后春笋,城市晚报、都市报生存环境恶化,不少媒体人茫然失措的当下,2013年2月1日经国家出版广电总局批复正式创刊的《廊坊都市报》,秉承“责任媒体百姓情怀”的办报理念,以“都市色彩、关注民生、主流舆论、权威阅读”为办报定位,实施“精品+深度+服务”战略,在为读者服务中找到了立身之本、发展之源。短短两年时间,报纸品牌深入人心,发行量突破3万份,广告收入600多万元,并获得了“全国十佳成长性报纸”荣誉称号。“廊都”逆势崛起的轨迹,为晚报、都市报等民生类报纸强身健体发展壮大增添了亮色,探索了经验。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确定的前提下,都市类报纸创造竞争优势只有两条途径:要么比竞争对手更出色,要么比竞争对手更经济地满足读者。没有第三条途径! 价格推动成本:从更廉价到更经济 各地都市报的崛起主要靠更出色,对手是当地晚报。都市报学走了传统晚报的看家本领,像晚报的三大支柱:社会新闻、体育新闻、文娱新闻,像以批评报道冲击市场等等。再增加硬新闻,做到“大信息量”;增加服务性报道,做到“强综合性”。在这种“新闻纸加实用纸”的对照下,那些固守“日报的补充”、“茶余饭后消遣”的传统晚报,就明显信息量不足了。 继都市报而起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