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群集模块式课程运用群集模块式课程设计模式,体现出“宽基础、活模块”的特点,实现了学科本位、社会本位、个人本位三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兼顾融合。该课程因多元化走向的课程目标设计、宽与活兼顾的课程结构设计、多路径选择的课程实施设计以及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设计从而成为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培养目标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
基础性实践性国际性--转型期课程目标的发展倾向及其启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本科学生基础素质、实践能力的重视,对学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能力的重视,已成为一种值得特别关注的教学改革倾向。它表明,本科课程体系难当“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而在课程目标上充分重视和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和国际性,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本科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通过努力,可以使新的课程目标具有重基础、重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素质教育、重实践能力培养、重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的复合型人才”模式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是其核心工作。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该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和实践教学平台课程构成,每个平台分设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兼具系统性和灵活性,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具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评价体系是一流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目标导向,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政策要求。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评价体系构建应该遵循体现新精神新要求、彰显学科核心素养、遵照学业质量标准以及反映应用型人才培育特色等原则。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可以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建设特色与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综合英语》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根据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作用、性质与任务而制定的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英语教材体现服务于人才培养整体目标的原则,同时还以学生为主,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骨干力量,承担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课程同质化严重、课程数量过多、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主要阐述了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明确了课程设置改革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课程标准建设是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重要课题,构建应用型本科课程标准的依据,一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二是课程本身的特点,三是实施对象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设的内容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建设中,不仅要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且要采用多元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也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科享誉全球的声望与其本科课程体系的独特性密切相关。从其课程体系的核心要素来审视,具有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设置弹性化、课程实施人性化、课程考核科学化等特点。其注重通识教育,强化课程的基础性、扩展性和研究性以及自由选择的实践逻辑,对于我国一流学科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课程设计是课程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它主要涉及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内容组织三个方面内容。本文通过对现有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的综述,发现其在三个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两难"现象。"两难"困境的产生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概念的认知还比较模糊;二是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定位尚存在分歧;三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政策仍有不明确之处。为解决"两难"问题,未来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研究除了要加强本身的专业定向课程定位研究和社会取向课程理论研究之外,还要继续加强与之相关的内涵特征研究和发展政策研究。  相似文献   

10.
立足国家教育发展和当地社会发展实际,实现从师范性到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的改变,培养出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人才,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现建设的根本要求。文章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特色等方面谋求专业转型,摆脱传统的完全依靠英语教师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应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在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形成以应用型人才为中心、教师教育为主导、多方向辐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课程设置具体而鲜明地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教育教学特色。本文在简单介绍了俄罗斯应用型大学与课程改革相关因素基础上,通过中俄应用型大学外语课程设置比较分析,提出中国应用型大学外语课程应调整课程结构,适度增加专业课程内容的比例;借鉴俄罗斯"专业化"课程设置方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英语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目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从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专业认知过程和专业发展模式等多角度探讨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并通过对我国英语师范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反思其现行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课程资源等方面的"专业化缺陷",特别是师范生英语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科知识之间、学科理论知识与综合实践知识之间的严重分离现象,提出以专业化为基本方向的师范教育课程目标,以利于师范生"完全人"的专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考察高校本科教育三种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探讨了四种典型的本科课程模式,研究了高校本科课程的五种发展趋势:课程人本化、人本创新化,人文科学化、科学人文化,专业基础化、基础综合化,素质专业化、专业素质化,标准多样化、国际通用化,以期对高校本科课程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着重要实践意义,丰富高等教育课程理论。  相似文献   

14.
戴伟芬 《教育研究》2012,(5):147-153
学术取向、专业取向、社会(公正)取向共同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三大价值取向。专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以教育学科为中心,相信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知识基础的作用,在教育研究和专业评判的基础上,致力于建立专业教师队伍。学术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以通识教育、任教科目为中心,通过教师掌握其知识结构,并把其注入教师教育课程中,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促使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判断力。社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是在美国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下,把教师当做转化型知识分子,赋权增能,以社会重建、改造为中心,实现教育和社会公平。三大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现出了融合与多元模式的思想特征和发展趋势,构成了当代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基本图景。  相似文献   

15.
“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为教师教育实践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视角.《教育学》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为使其课程价值更好地得以彰显,课程目标定位应以实践性为取向;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要遵循适用性原则;课程实施过程应体现活动性特点;课程评价方式要以实践力为基准.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阶段。其中,高职教育沿用的课程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矛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与选择势在必行。选择一种课程模式,意味着选择了相应的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开发方法、课程实施指导思想以及课程管理方式等。从高职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入手,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课程模式比较分析,提出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沿袭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普遍采用自上而下的目标模式,存在着课程目标学术化、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脱离幼儿园实践、课程实施呆板单一等问题。有鉴于此,为适应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可以基于实践取向,从突出特长、重构体系、贴近实践、多元整合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是面向新时代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观.重构课程目标体系的关键是要建立包括价值引领目标、知识传授目标、能力达成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分析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目标的确定原则、特点与构成,就课程"价值引领"目标的考核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课程建设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工作,是转变办学方式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课程文化是课程各要素在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体现,是分析课程建设现实状况的理论视角。目前,我国大学的课程文化主要表现为:专家取向的课程目标、学科取向的课程内容、忠实-传递取向的课程实施和分数-结果取向的课程评价,这样的课程文化特征既是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映,更是将来重建大学课程体系的动力与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课程文化主要是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及特点。远程教育课程是一种复合文化,既包含了静态的教学媒介体系,又包含了动态的教学过程体系,其特质更集中地体现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学生的特殊构成、基于网络条件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环境、导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