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从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陈寅恪的治学方法和治史方法、“民族文化本位论”和文化批评的观点、家学(源以及受教育背景、心史研究和宗教史研究等方面来看陈寅恪的“文化历史主义”,可以说,其“文化历史主义”的本质便是一种“民族本位论”,一种站在文化的角度与立场上对历史进行的研究与评判,是一种通识理性的观点,也是一种研究中外文化的方法,对它的理解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通过对“文化历史主义”的理解,也可以得出对今天文化建设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史学巨擘陈寅恪对于其自身治学历程与学术理路,生命感慨与世事洞察的不少自述,均散见于为他人著述所做的的序言,以及略征旧籍参证的跋文、“书后”当中。这些文字既是在对原作者“了解之同情”基础上对其作品意义的深入阐发和推许,也是陈寅恪夫子自道以告慰友朋的一种途径。从而成为理解陈氏学术路径、治学精神与人生价值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对收入《陈寅恪集》的数十篇这类文字进行解读,进而讨论陈寅恪的史学方法与史学精神,试图梳理出另一种可能近乎陈寅恪其人及其学说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国高等教育大学英语教学“费时多、收效微”的现状 ,本文着重从张思中教学法复式教学的意义、复式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对复式教学的可行性及不足之处等三方面进行论述 ,目的是进一步推广复式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了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家学渊源、治学精神及其在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作者认为:陈寅恪先生特立独行,具有得天独厚的国学家传、游学海外多年而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语言功底,以及“续命河汾”、“吾侪所学关天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既达极深之度”的中华文化情结。他在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研究上,尤其是在蒙古学、敦煌学、突厥学、佛学、边疆文化等方面,独开风气,成就灿烂,彪炳于世,垂范后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国学大师陈寅恪的藏学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即:陈寅恪治藏学的缘起;陈寅恪的藏学功力;陈寅恪在藏学领域的论述对陈寅恪与中国藏学的关系作一“查漏补阙”式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在语文基础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怀着神圣的使命感在不懈努力、执著追求着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教学境界。于2010午7月10日至12日举办的第五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就是为了这样一群专心治学、用心执教的语文一线教师而精心搭建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先生作为近代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从治学方法上讲,为世人所共同瞩目的,是他考察某一问题时,从文、史、哲多视角的透角,博综古今、触类旁通的思考,和由此而总结的“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方法。“以诗证史、以史说诗”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治学方法,史学界和文学界多看成是陈寅恪先生采用朴学方法注释元(稹)白(居易)等人古典诗歌的结晶。本文不赞成这一习惯的说法,本文认为,从陈寅恪先生重要的史学著作《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以下简称《讲演录》)来看,陈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方法,实际是以最广义的“文化”来界定其“诗”和“史”的内涵的,“以诗证史“就是以最广义的文化史料来考证“正史”,“以史说诗”也就是将传统的文化作品放到最广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阐释。在“证史”的过程中陈先生使用了“阶级分析法”,但这种方法并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实际上只是一种“文化决定论”,因而《讲演录》的整理者万绳楠先生认为陈寅恪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学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先行者或“过渡桥梁”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一、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大学的关键 1.坚持“大师论”的教育理念。这里所说的“大师”,绝对不是写上一两本书、发表几篇文章的教师,而是学贯中西、通晓古今、治学有方、诲人不倦、管理有力、成绩卓著、学高德劭的教授。这些教授不是“评”出来的,而是学校根据他的能力“聘”到的。如西南联大中文系、历史系合聘的教授陈寅恪对国学有很深的功底,能解决别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威信,被称为“盖世奇才”、“教授中的教授”。像陈寅恪这样的“大师”,在西南联大有一大批,这是西南联大创造辉煌业绩的真正“法宝”。  相似文献   

9.
“木鱼”、“云锣”是低年级打击乐器中的教学器材,笔者从1996年起先后执教了3次“木鱼”和“云锣”,每次执教都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它们就像一个个脚印,真实地记录了一位小学音乐教师成长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教坛新秀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3,(6):F0002-F0002
主要业绩齐河县优秀教师,执教的“阿福的新衣”“连续进位、退位的加减法”均获德州市数。学优质课一等奖,2010年10月执教的“数对确定位置”在《小学教学》编辑部举办的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2011年获德州市小学数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参与和主持多个省、市级科研课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