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首语     
千方百计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这是本刊的宗旨。我们在办刊的实践中越来越感受到,《中国图书评论》要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和时代的战斗性,这种战斗性不仅体现在通过大张旗鼓地评好书,促进出版事业的繁荣,造成读好书的社会风气,而且要改变书评只说好不说坏的捧场作风,通过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发挥书评对出版的监督职能和导向作用。我们这样想,也试图努力这样做。在本期突出了抓出版质量这个中心环节。从这个主题出发,我们编发了中国图书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翻开本期,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我们的栏目有所变化。是的,这种形式的改变是为了更加强化本刊的宗旨——千方百计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随着办刊历史的推移,我们更加领会本刊所肩负的重任,她既要通过评好书、批坏书对整个阅读情况、出版趋势在宏观上起到导向作用,又要力图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进而拥有广泛的读者和群众基础,使这种导向作用真正得以发挥。  相似文献   

3.
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是本刊的宗旨,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努力的方向。表扬,谁都爱听,这不难理解。批评,则比较难办。一方面批评者要批评得准确,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另一方面,被批评者要正视现实,举一反三,采取积  相似文献   

4.
《中国图书评论》2020,(10):106-106
雕刻中国人的阅读地图《中国图书评论》是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以"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为宗旨的图书评论刊物。本刊深度介入公众的阅读生活,引领大众阅读,与您一起体察喧嚣时代的社会脉动,探知好书精髓,领略新书风貌。  相似文献   

5.
"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这一宗旨,形成了《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的办刊特色.这对在出版界弘扬正气、抑制邪恶,倡导学术民主、净化文化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中国图书评论》是个学术性刊物,层次太高,高不可攀。其实,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误解,就说明我们没有把期刊办好。《中国图书评论》的读者对象是很明确的;一是出版部门。包括出版部门的领导、编辑、印刷、发行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二是图书馆。包括图书馆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三是中等文化水平的广大读者。从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者的需求出发,我们尽量评各类各个层次的好书;评各种各样的坏书;评各种有争议的书。当然,也评其他方面值得一评的书,特别是评拥有大量读者的热点书。由本刊的性质所  相似文献   

7.
“大话西游”起始于影视,波及网络,影响至图书,成为集影视、网络、图书于一体在青年人中较有影响的“三栖传媒”。对这样多种媒体互动的现象,很自然会成为本刊关注的话题。对同一话题人们各有不同看法,各有独特见解,也实属正常。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始终是本刊的宗旨。为此本刊组织了一组探讨文章,约请了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和本刊记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多媒体互动现象进行探讨,试图通过探讨对我们的出版工作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12月上旬,中宣部出版局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两次邀集在京的120多家出版社就加强书评工作问题举行座谈。与会的各出版社负责人和负责书评工作的编辑参加了座谈会并就书评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中宣部干部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同志就加强书评工作问题讲了话。他强调了书评对读者的导向作用和对出版事业繁荣的促进作用。提出今后《中国图书评论》杂志要评好书,评有争议的书,评热点书,评倾向性问题,文章要短,信息量要大,可读性  相似文献   

9.
李鹏总理在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出版工作要贯彻‘总量控制、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原则。多出好书、不出坏书。”具体列新华书店来讲,就是要多发好书,不发坏书。只有把大量的好书送到广大读者手中,用好书去占领市场,才能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畅销书也可以评,所有的好书,被读者关注的书,都可以做书评。只是现在,恭维的、吹捧的书评比较多,读者不爱看,讲真话的书评难找了。  相似文献   

11.
借全国书评研讨会在昆明召开的机会,《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请大家来此小聚,中心议题是“书评作者谈书评”。我国现已成为世界十大出版国之一,每年流通的图书上亿册。好书需要推荐,坏书需要批评,读者需要引导,信息需要反馈。可以说,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图书评论。有人把书评与著述、出版、阅读并列为不可缺一的四种力量,这既是社会文化运动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系统有序程度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目前社会上对书评重视不够,有的人对书评功能发生怀疑,有的人对书评文章算不算学术论文产生疑义,对中国有没有书评家不敢肯定。在我看来,不要把“家”看得那么神秘,在座的各位书评骨干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书评家。李兴武同志新近出版的一部30万字的《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也可以说是对近年来引进的西方美学著作的总体书评;王建辉同志写的《书评散论》,就是一部形散而神不散的书评理论专著。汪诚同志多年来为书评奔走呼吁,足可称为书评活动家。我们今天邀请各位畅谈,一方面要向我们的读者推荐一批书评家、书评骨干,同时也愿通过我们的刊物传递你们对书评的感受、意见和要求。  相似文献   

12.
这篇短小的书评,写得生动、简炼,别具一格。为了启发思路,本刊特予转载。写书评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评书的思想内容,也可以评书的艺术技巧,可以评其构思运笔,也可以评其文字的驾驭能力,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评论其中的一章一节。我们出了一些好书,作者编者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是很少有好的评介文章。我们的编辑同志要编好书,也要注意组织不同形式的评论文章及时向大家推荐,帮助读者欣赏。  相似文献   

13.
书评与图书馆的学术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提高图书馆学术地位的角度,阐述了书评在信息社会中对读书人的影响,以及图书馆利用书评将好书的价值揭示给读者的重要性,并对图书馆如何开展书评,评什么书,什么人评,怎么评等运作方式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4.
房海斌在《今日出版》1998年第2期著文指出,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这就要求书评者作为作者、出版者、读者联系的纽带,信息传导的中介,积极干预图书的商品生产,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发挥其推荐好书、批评坏书、引导读者、反馈信息的社会功能。一、书评在著述方面的社会功能。能够提高作者的业务素质,反映作者与图书市场的双向交流,促进作者结构在学科分布上日趋合理,找到自已的发展方  相似文献   

15.
出版社负责同志: 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的具体指导下,中国图书奖评选工作已经圆满地举办了四届。它是由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领导亲自参加、规格高、荣誉高的全国性图书奖励,在出版界和社会各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这次评奖活动是与在读者中开展评选“我最不喜欢的书”同时进行的。旨在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进一步促进出版事业繁荣。这次中国图书奖的评选工作将扩大获奖的覆盖面,注意各门类图书的代表性,充分考虑各类图书的获奖面,努力使各类出版社都有获奖的机会。现将评奖的具体事宜作如下说明: 1、本届“中国图书奖”将从1990年度出版的最佳图书中评出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6.
所有的书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暂时性的,另一种是永久性的。两者的区别并不是品质上的好坏,而纯粹是类型的不同;坏书固然难以经久不衰,但有些坏书却世代相传;好书当然有千古流芳的,但也有些好书转眼即逝。  相似文献   

17.
一读再读,努力避免遗珠之憾是刊物严谨的工作作风 《纽约时报书评》偶尔也有出差错的时候。由于每位书评人各有其强烈的主观意识,再加上刊物一向尊重书评家的意见,结果就曾发生过好书险些漏评的事。 1985年刊物拿到《帕可斯的故事》一书,交给某专家后得到“内容不值一评”的结论。该书公关不服气,主编又将其交给另一位书评家再评,答案还不看好。结果时间耽搁索性不评。不料数月后此书赫然成为“美国书奖”呼声最高的作品。此时刊物赶紧再找一位书评家。终于写出一篇文情并茂的书评文章,赶在了《帕》书夺下书奖的前一天见了报。以后凡类似此书刊物舍去不评,但在他处已获好评的书,主编一定亲自阅读,或多方征询意见,以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8.
一篇批评文章,招来一场官司。因批评坏书而惊动法院,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中国图书评论》1991年第2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新动向和新招数》的文章,副标题是“评华文出版社的‘骗术’”,评的是《房中术·炼丹秘密·醉八仙》。这是一本坏书。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国内四大书评刊物之一的《中国图书评论》我每期必看,尤其是“秉笔直书”这个栏目更能引起极大关注和兴趣。开展图书评论,就意味着既有对好书的褒奖,又有对坏书的鞭挞。从实际情况来说,撰写、发表批评性图书评论文章难度更大一些。贵刊在1990年1到6期中,该栏目就发表了批评性文章34篇,被批评的图书达28种之多,这在众多刊物中,堪属独树一帜,其勇气  相似文献   

20.
书评是宣传图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能够更深刻地揭示图书的内容,还对图书内容和形式的优与劣、成与败作出评价。 书评与图书发行工作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的图书发行工作是坚决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的。是以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的。图书发行工作要贯彻“两为”方针,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并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必须通过多发好书去实现。书店如果不多发好书,贯彻“两为”方针就会落空。多发好书是我们发行部门的根本任务,是新华书店的优良传统,是广大图书发行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为了多发好书,首先要鉴别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