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找钱公侠     
在阅读张爱玲作品时,涉及一个人和一本刊物,这就是钱公侠和他主编的《语林》,对张爱玲的文坛地位和前途最早作出评价的刊于《语林》第1期(1944年)的《记张爱珍》,作者汪宏声在这篇六千字的论文中,称“这位天才女子”,“将来的前途是未可限量的”。在《记张爱玲》文尾,附有“张爱玲手札”一段,现引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倾城之恋》被改成舞台剧是第几次了,最早是1944年张爱玲亲自操刀,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演,连演了80场。1987年香港话剧团首发搬演,至2002年又再度改编。  相似文献   

3.
40年代:她拨动了落寞的心弦 20世纪40年代,大陆出现了第一次‘张爱玲热’,也就是张爱玲创作其《传奇》《流言》的时期。1943年,张爱玲身在“沦陷期”的上海。她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风靡一时的女作家张爱玲似乎逐渐销声匿迹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先是张爱玲的旧相识柯灵在《香港文学》1985年2月号以亲历者身份发表《遥寄张爱玲》,是"祖国大陆第一篇最新评价张爱玲作品的文章"(李子云语);不久张的代表作《倾城之恋》又在老牌的《收获》杂志(1985年3期)旧文新刊,张爱玲的名字遂在大陆由沉寂多时而逐渐浮出水面,为更多人知晓.  相似文献   

5.
2016年7月,台湾《印刻文学生活志》发表了张爱玲的散文遗作《爱憎表》;9月,上海出版的《收获》长篇专号(秋冬卷)也在大陆首发了此文. 张爱玲写《爱憎表》,是为了解释她高中毕业时在校刊《凤藻》上填过的一个调查栏,她称其为“爱憎表”,其中共有6项调查,张爱玲的回答如下: 1.最喜欢吃:叉烧炒饭;2.最喜欢:Edward Ⅷ;3.最怕:死;4.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5.常常挂在嘴上:“我又忘啦!”;6.拿手好戏:绘画.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本该有一个乱世佳人的显目位置,然而到目前仍是一个空白。大学文科的学生不闻“张爱玲”三字似乎也很理直气壮。当然,名家不见文史也是常事,但对于张爱玲,1944年在她成名的第二年,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就写了《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称“《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肯定了作者不世的才情。美国著名的华裔评论家夏志清教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把张爱玲和鲁迅、茅盾  相似文献   

7.
正"卡通画这名词,在中国只有十年以下的历史。但是,大概没有一个爱看电影的人不知道华德·狄斯耐的《米老鼠》吧?"1937年,17岁的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中年刊《凤藻》上发表了《论卡通画之前途》,她预言并坚信卡通画在将来有美好的前景。那时,年轻的米老鼠红遍美国后又风靡全球,也毫无意外地吸引了中国观众,在上海,"米老鼠的画像成为圣诞的商店里最好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张爱玲及其作品开始逐渐重新被人们认识,她的旧作已多次再版。张爱玲曾说:“等我的书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个报摊上去看看,我要我最喜欢的蓝绿色的封面给报摊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人们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热闹。”张爱玲多才多艺,她自己设计或认可的封面,实际上是对作品的象征隐喻,是开启作品隐秘的钥匙。《传奇》经张爱玲之手有三个版本,封面设计一次比一次精美,一次比一次意境深远。初版《传奇》(上海杂志社,1944年8月15日),封面设计简单粗糙,没有图饰,两个隶体大字“传奇”占了四分之一的空间,异常醒目,左下角是四个小的隶  相似文献   

9.
去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市民朱虹诉医生陈贯一、上海科技报社侵害肖像权案引起医务、新闻和其他各界人士的关注,除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和本刊(见今年第1期《沪七起新闻案述略》一文)作了报道外,《民主与法制》(北京)《法律咨询》(北京)《政治与法律》(上海)《新闻知识》(陕西)等刊物还发表论文、通讯,表达了各种不同意见。一些医务界、新闻界、法律界人士对此案进行了讨论或议论。 1989年5月5日,上海科技报在健康版“专家门诊”专栏上发表题为《眼科老中医陈贯一诊治重症肌无力症疗效好》的医学科普报道。这篇报道是上海科技报的医学编辑根据陈贯一提供的关于治疗疑难病  相似文献   

10.
上海科学仪器馆创办的《科学世界》,是我国较早的自然科学期刊。1903年3月29 日问世,对中国近代科技、教育事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科学世界》由旅沪甬人虞和钦、王本祥主编。虞和钦(1879-1944年),镇海邬隘(现属北仑区)人,字自勋,仕名铭新。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化学专业,是20世纪初我国介绍西方近代科学成绩卓著的学者。国内最早介绍化学元素周期律的文章,就是由虞和钦译述,发表在1901年出版的第6期《亚泉杂志》上。他在1907年所著的《有机  相似文献   

11.
书架     
《出版广角》2011,(1):71-74
文学艺术《异乡记》●作者:张爱玲●版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版●定价:20.00元●提要:《异乡记》为张爱玲当年从上海到温州寻访胡兰成时写下的所见所闻。书中记载了张爱玲在农村过年、看见杀猪、农民生活等细节,书中文字更成为她日后创作《倾城之恋》、《秧歌》、《怨女》,甚至是《小团圆》等作品的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12.
来函照登     
《图书馆界》编辑部: 我的拙作《古代藏书事业一瞥》(又名《中国古代藏书事业漫话》)同时分别发表在贵刊86年第1期和《赣图通讯》86年第1期。造成一稿两发的原因是这样的: 我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初,托人转交《中国古代藏书事业漫话》的稿件给《赣图通讯》编辑部,并说明,如不用,请退还原稿。稿件寄去半年,没有任何消息,我以为不会发表这篇稿件了,又将此稿更名为《古代藏书事业一瞥》投寄贵刊。你们八六年元月来函,将在86年第1期发表此稿。我当时疏忽大意,  相似文献   

13.
《上海档案》2000年第4期发表的郭红解《从“科技史料走进博物馆”说开去》一文(以下简称郭文),提出了一些值得档案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引起了笔者的进一步思考。 思考之一,如何看待媒体报道的导向作用。 今年6月1日《文汇报》以“科技史料走进博物馆”为题,报道了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将曾轰动世界的科研成果“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的档案史料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这份珍贵的档案史料由试验记录、检测报告和1965年国家颁发的重大成果鉴定证书组成。几乎同时,上海各大媒体纷纷刊发了这则消息。郭文正是针对这一情况而发表的。笔者认为,“人工全  相似文献   

14.
格式塔心理美学在网页设计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格式塔心理美学的特点1912年,德国学者M·韦特海默(1880—1944)发表了《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一文,这标志着格式塔心理美学在学术舞台上的正式亮相。"格式塔"可以意译为"完形",在这里的"形"既不是事物客观存在的外形,也不是艺术理论所指的形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大公报》(桂林版)的长篇通讯,题材十分广泛,不仅颇具时效性,而且写得生活鲜活,深受读者的欢迎。早在桂版创刊之初,《大公报》的总编辑张季鸾就用老兵的笔名发表《重庆通信》。总经理胡政之参加国民政府的访英团归国后,曾于1944年4月19日起连  相似文献   

16.
李王侠 《兰台世界》2012,(22):95-96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均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精品之作。除此之外,熟谙英语的张爱玲也向国人翻译和介绍了许多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之一便包括美国知名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且被认为是该部小说的首个中文译本。一、张爱玲的英文学术造诣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家族显赫,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香港《印艺学会月刊》第197期(2000年5月)上曾发表《DAM与CTP》一稿,后《中国包装报》曾予转载。但为了进一步引起国内出版及印刷业界的重视,特借上海《出版与印刷》的专栏,再谈D.A.M.。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向来与其小说集《传奇》并列,均出版于1944年,代表她早期创作的成就。《流言》收入29篇文章,其中《自己的文章》、《烬余录》、《更衣记》等篇向为张迷所乐道,比读小说更有一番近距离看张的乐趣。内容涉及张氏的生平、文学主张、都市观察及艺术品味等,也是张学的不竭矿藏。  相似文献   

19.
淳子 《图书馆杂志》2011,(6):97-104
淳子,上海女作家,著有散文、小说、剧本等200多万字;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主持人。 1993年,跟随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剧组,遍寻张爱玲在上海的足迹,进而发现张爱玲的作品竟是一张活生生的城市地图,于是,饶有兴趣地把张爱玲与城市的关系作为一门显学来把玩。  相似文献   

20.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9月8日被发现在美国洛杉矶独居寓所逝世,享年75岁。 张爱玲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河北丰润人,1920年9月30日生于上海,香港大学肄业。她曾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写小说,《倾城之恋》是她的早年成名作。她的许多作品如《秧歌》、《流言》、《怨女》、《半生缘》、《惘然记》等,以及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