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直接在“五四”精神影响下的一代知识分子,巴金的作品《家》曾得到当时进步青年的热烈反应,无疑,他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优秀作家。实际上,巴金的一生,贯穿了中国的整个20世纪,由于他很长时间生活在中国主流文化圈里,因而他的生活注定要与整个国家的时代风浪休戚相关。作为最后一个离世的“五四”一代人,巴金留给中国社会的不仅是他的作品,更有值得这个民族记取的教训,以及“说真话”的决心和行动。  相似文献   

2.
名家印象     
三见巴金为辑注《巴金书简》,我到上海去向巴金的友人们讨巴金书信手迹,想见见巴金。几次挂电话去,都是巴金的家属接听,一口回绝说“巴金不会客”,弄得我极尴尬。不久就知道了:巴金上午只与一个年老的妹妹在家。我再一次到上海,就不挂电话预约了,上午九点去敲门,结果很顺利地见到巴金,还与他谈了不少话。  相似文献   

3.
巴金在晚年写的回忆性文章中曾特别指出:"我一直被认为是作家,但我也搞过较长时期的编辑工作."[1]与巴金相知甚深的作家萧乾也回忆说:"谈巴金而不谈他惨淡经营的文学出版事业,那是极不完整的.如果编巴金的<言行录>,那么那十四卷以及他以后写的作品,是他的‘言',他主持的文学出版工作则是他主要的‘行'.因为巴金是这样一位作家:他不仅自己写,自己译,也要促使别人写和译;而且为了给旁人创造写译的机会和便利,他可以少写,甚至不写."  相似文献   

4.
巴金著名的《随想录》,在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开始的那些年月,曾经风靡海内外,影响甚为深远。这部著作,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个思想的高峰,一代作家的精神指南,也是那个时期志士仁人的智慧结晶。因此,在中国文坛及整个社会上普遍认为,这是巴金继上个世纪前半期创作《家》、《春》、《秋》等代表作而闻名于世之后,标志着巴金创作的第二个高峰。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显然是具有着重大而久远意义和价值的。在《随想录》的写作、发表和出版过程中,我曾不止一次拜访过巴金,直接接触到有关情况。今天回想起来,我感觉依然是颇有意义,并且具有着相当研…  相似文献   

5.
苏涛 《记者摇篮》2012,(9):21-22
巴金在《十月》杂志创刊三周年的时候,写了一篇《致(十月)》的文章,着重谈的是"关于编辑的一些事情",其中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巴金的编辑意识,他说:"做编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从编辑的观点看问题",这里的"编辑的观点"应该是包括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和编辑事务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很重要的是对编辑主体的认识,巴金认为":编辑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以"桥梁"来比喻,十分形象地揭示了编辑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是巴金最重要的编辑意识。  相似文献   

6.
我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我不愿意空着双手离开人间,我要写,我绝不会停止我的笔,让它点燃火狠狠地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巴金《随想录》[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怀念从文     
巴金  西泠 《出版参考》2005,(1):32-33
沈从文的身边,一直围绕着诸多关心他的老朋友,巴金也是其中的一位。在他的文字中,不仅充满了对这个“文运”不佳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感慨,也饱含了对自我精神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对于很多人来说.巴金是一个久远的名字.但事实上.直到去世时.他还担任中国政协副主席和全国作协主席。  相似文献   

9.
有幸在李庄同志领导下工作了十几年,他是我的领导、长辈、老师,也是我的同志和朋友.按说我应当称他"李总"或"李老师",但是报社早已约定成俗,众口同音,连工厂的工人都叫他李庄.  相似文献   

10.
王仰晨与曹禺两位先生的交往,如果算上他们晚年失和的一段时间,大约有五十五年历史。这里所说的“晚年失和”,也许并非确切,下文将会谈到。据王仰晨回忆,他与曹禺相识于话剧《北京人》初版之前,那时曹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王在南方印书馆(从上海迁到重庆)的印厂任工务主任,曹曾有信与他商讨剧本的出版时间。那个剧本,好像写作于1940年,1941年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家出版社是巴金先生主持的,王与巴金相识,大约是在同时稍晚。王曾在旧文中说到,1943年秋在桂林,巴金曾兴致勃勃地邀他去观看《日出》的上演,曹也曾多次向他盛赞巴金。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