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瑜 《中国图书评论》2010,(12):113-115
该书正是以文化为大背景,以"长安文化"为依托,从文学的纵深探讨研究《史记》的文学价值,开拓出《史记》研究更深的层面,从而使人们由《史记》反观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际会 《军事记者》2011,(10):59-59
鲁迅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文学两方面肯定了《史记》的地位价值。在一部史学著作中为后人保留了许多鲜活面孔,是《史记》一大特色,这得力于司马迁赢余历史人物的传神之笔。本文试从《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中挑出"泣数行下"这一特写镜头,  相似文献   

3.
《新列国志》 兹根据《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六十章 《新列国志》完全撇开了旧本的《列国志》而另起炉灶,杂糅《左传》、《国语》、《国策》、《史记》诸书而冶为一块,几无一事无来历。他恣意攻击着旧本《列国志传》的浅陋,把什么《怜潼宝》,《鞭伏展雄》诸无根故事皆一扫而空,诚然是一部典雅的讲史,而小说的趣味却便也为之一扫而空。 《新编批评绣像后七国乐田演义》讲史小说,自开辟以来以迄宋代俱有志传,如《新刻按鉴编纂开辟衍通俗志传》至《大宋演义中兴通俗演义》皆有明刻本见于著录,唯《后七国乐田演义》一书…  相似文献   

4.
内容简介从秦朝到民国2000余年历史,蔡东藩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用《三国演义》式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写成了这套中国最完整的历史小说。从1915年本书作者开始创作《清史通俗演义》,至1926年《后汉通俗演义》出版,整套《历代通俗演义》耗时十年才全部完成。蔡东藩先生竭力反对于史无据的虚构,主张遵循正史,严格做到所谓"无一事无来历"、  相似文献   

5.
说一句调侃的话,《五千年演义》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效"俱佳的密码是:"331"。3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新;3满意:领导满意、专家满意、读者满意;1特点:文史结合、演义手法。  相似文献   

6.
电视在迄今为止所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中是受众最多的。接受群众的广泛性,是电视文学社会性的深厚之根源。一部“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的《史记》,成书已近两千年,作者司马迁对其的要求是“藏之名山,传诸其人”(司马迁:《报任安书》),确实也没有寄希望有许多的读者。《史记》从成书至今,真正读完它的人数终归是很有限的。然而,《史记》一经改编成电视文学,观众远比读过《史记》全书的读者要多得多。不过,电视文艺的形象化的播映,是比苦读文字原书要浮光掠影得多,但也要少费时间、轻松愉快得多,所以,从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7.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自成书流传后历代均有学者进行研究。有清一代则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本文综合评价了清人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对《史记》史学价值的肯定”、“对《史记》文学价值之再发掘”、“《史记》编纂学研究的成就”、“《史记》考证方面的成就”及“《史记》版本研究的成就”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内容,文学的方法,据史传而敷演成文,是演义的一大特点,它是普及历史知识的一种好形式。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五千年演义》,以历史发展之顺序为经,以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为纬,完整地以演义形式推出给青少年读者,此举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9.
先秦历史散文描写的人物大都流于片断,人物形象是既单薄又不完整的。而《史记》则以文学手法塑造了许多完整、生动、丰满、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充分而集中地刻划出人物性格,从而再现了历史。因此,《史记》在人物描写艺术上比先秦历史散文有着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相似文献   

10.
《史记》是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虽被当时执政者谓为“谤书”,但它的传播对后世造成巨大影响,从而作为正史的开端和古文的楷模为史学家和文学家所称颂。就文学而言,唐宋散文,宋元戏剧,明清小说的丰硕成果中无不折射出《史记》艺术的光辉;就史学而言,宋代郑樵在《通志》中赞之:“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史记》的成功来自于自身内容和艺术的完美,但同时也是成功传播的结果。《史记·自序》中司马迁称世代为史官。尽管如此,司马家族尚无一人成就一家之言。因此,其父司马谈临终遗训道:“(迁)…  相似文献   

11.
"传记文学",换个名目就是"演义"。其弊害即如章学诚《丙辰札记》所批评,"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以假充真,进而以假乱真。  相似文献   

12.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将文学称为“人学”,精彩地道出了文学的本质功能。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学画廊中,无以数计的各不相同的“人”的形象为其做了最为生动的论证。与其对应,有人将新闻称为“事学”,且不论这一概括是否全面、准确,但它也简练地道出新闻的基本特点,即一切新闻均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没有事实也就无所谓新闻。文学———“人学”,新闻———“事学”,这使我们清晰地看出二者的分野。然而,做为本文所述的人物通讯这一新闻文体,却在这分野上似乎兼备了文学的特征,写事也是写人,写人更是写事。但二者的重合毕竟不是“‘人学’+‘事学’=人物通讯”,它的重心仍必须落在它的以事实为基石的新闻种属上。清代金圣叹曾把《史记》和《水浒》进行一番比较后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因文生事却不然,只在顺着笔性走,削高补低都由我。”这位才子说出了史实和演义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颇给我们以启示。毫无疑问,写人是文学的优势。做为文学作品中的“人”,得益于“因文生事”的特性,使其可以顺着笔性,通过诸如虚构、集中、夸张等手法,而不必顾忌“脸是山西,嘴是山东”的囿于事实的窘迫,从而得到丰富与发展,塑造出富...  相似文献   

13.
近日读到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批判——为中国文学经典解毒》(王学泰、李新宇著)一书  相似文献   

14.
《史记》用真实的史料和文学的笔法,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形形色色的著名人物。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死。本文描述的是《史记》中项羽的剑术。  相似文献   

15.
吴元栋 《新闻记者》2007,(10):81-82
《新闻记者》月刊今年第8期上发表了林帆先生《〈史记〉与"报告文学"》一文(下面简称"林文"),文章的大意是,通过《史记》与报告文学的类比,认为新闻(林文将新闻通讯视为"报告文学")的写作也可仿效《史记》,采用文学的笔法。我读后觉得文中的许多提法与意见,颇有商讨的必要,现在就来逐条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6.
刘清涛 《兰台世界》2013,(10):155-156
《三国史记》是高丽大臣金富轼1446年编纂完成的一部官修正史,其中包括本纪、年表、志和列传.列传是《三国史记》中最富文学性的,其中对花q郎的描写占了很大一部分,使花郎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钱念孙的《中国文学演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用演义形式,“旁搜远绍,广采博纳”,尽力从我国汗牛充栋的典籍中发掘动人故事和创作佳话,将其联缀成篇,既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演进轨迹,又为我们展示了作家们的作品风采、才清气概和人生情怀。全书能“融理论和形象予一体,汇学术和艺术于一炉”,令读者不仅能初步掌握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学到有关文学史知识,而且还能使读者享受到一种读书悦心明智的乐趣。另外由于各篇章的标题采用了中国章回小说讲究对偶的回目的形式,也为本书增色不少。有些地方,在篇章之间还能注…  相似文献   

18.
虽然新闻评论诞生于近代,但是在我国古典文学著作中却可以找到其源流。《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这些都可以看做是我国新闻评论的源头。了解这些笔法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发展和运用,对于新闻评论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演义古版丛刊》首辑评介Abstract:Fivetitlesofrarebooksknownthroughoutthecountryandoverseashavebeenincludedin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  相似文献   

20.
《史记》被誉为著名的“二十四史”中的“群史之领袖”,和“打开中国上古史的第一把钥匙。”鲁迅先生亦极力推崇《史记》,并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然而,两千余年来,社会及人们普遍看到了《史记》的史学、文学诸成就和价值,而忽略或割裂了这些成就取得的重要来由,即“本”、“源”问题。这里,我们用唯物史观探究《史记》问世的由来,将会唤醒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提高和增强对档案及档案事业的真正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