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开始统治阶级都将其视为异端,后来又被他们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到了近代,宗教又成为列强对外侵略的工具。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就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之一,而且往往是作为殖民主义的开路先锋而进入中国的。这里所说的洋教是指基督教。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都先后传入中国大陆。在我国,人们习惯于将基督新教称为基督教,这实际上是狭义的称呼。基督教应该是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总称。在这里我们还是沿用习惯的称呼。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基督新教,下同)于清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由美国归正教会传教士雅卑理从厦门传入福建。 1844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施敦力·约翰(施约翰)和养为霖也来厦门传教,于 1846年在厦门创办女学一所。 1847年,到福州传教的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柯林和怀德亦在福州创办一所学塾。这是福建最早的两所简易基督教会学校,教育程度均大体相当于初级小学。   从 19世纪中期到 19世纪末,随着基督教势力在福建的不断发展,来闽传教的西方各大基督教差会①和福建本地的基督教会组织,都将办教育作为促进宣教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从信…  相似文献   

3.
高三《思想政治》全一册课本第 12 5页第二段说 :“我国有多种宗教并行流传。从国外传入的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 ,中国土生土长的有道教 ,合称为我国的五大宗教。”由于课本在这里没有说明传入我国的基督教其实就是新教 ,因此不少学生认为天主教是同基督教相对立的两个不同教派 ,造成不少混乱。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混乱 ,使学生对基督教的两个派别有一比较全面的认识 ,下面从两者的异同点入手进行比较。天主教、新教同属基督教 ,两教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天主教和新教都把耶稣列在“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 )里的第二位 ;都…  相似文献   

4.
宗教无国界。然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传入近代中国,却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一方面,西方各国政府及许多传教士相信“只有战争能开放中国给基督”,从而为传教事业注入了政治性、征服性;另方面,基督敦对于西方文化的传播,又在中国各阶层中激起了不同的反响,从而在社会生活里呈现出较之侵略与反侵略更为广阔的文化冲突与交融的画面。历史的场景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如果对构成近代教案的多层  相似文献   

5.
马礼逊 (RobertMorrison 1782~ 183 4 ) ,英国基督新教牧师 ,180 7年受英国伦敦海外传教会派遣来华 ,是第一位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也是采用医药方式传教的重要人物。在佛教传入中国时 ,中国的传统医术就受到了影响。元代 ,约翰蒙特高维诺到大都传教 ,据说其在入天主教的一派方济各会前 ,学习过医学。 13 0 3年 ,罗马教皇曾派林巴地(Lambard)外科医生抵大都以助传教① 。天主教内顽固反改革的一派耶稣会士来华后 ,在中国传播医学的人就更多了 ,邓玉函的《人身概说》是人体解剖学传入中国最早的著作 ;在艾儒略的《西方…  相似文献   

6.
广州是基督教新教人华第一站,在新教对华传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1807年9月到1949年10月,新教在广州的传播经历了探索期、差会格局基本定型期、快速发展期、困难及短暂复员期等四个时期。新教在广州的传播特点表现为:以美国为背景的教会实力最强,医药文化传教手段并没有起到快速增加信徒的效果,利用福音船传教是以广州为代表的华南地区特有的传教手段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在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传入我国,当时叫景教。后来,它在元代叫也里可温教,在明代叫天主教。清嘉庆时(公元1807年),马利逊来华传耶苏新教。自此之后就形成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我国流行的基督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社会中,基督教曾经遭到义和团的武力抨击,也受到了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的批判。但是,义和团带有宗教迷信的盲目排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给  相似文献   

8.
基督文化和儒家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异质文化,近代新教传教士的传教之路会充满阻碍。文化相对论认为,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强调尊重异质文化,两种异质文化和谐相处。论文以文化相对论为理论基础,以伯格理的基督教本地化文化推广为个案,从影响新教本地化推广的因素、本地化文化推广的具体策略及这种本地化推广的意义等方面分析研究了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本地化基督教推广策略,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近代基督教史的认识,对现代跨文化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传教士与近代美国对华外交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传教士来华,主观上多具有虔诚的基督新教“使命感”,希望把“普世”信念带到中国;客观上却从属于美国对亚太的政策,传教士来华活动对美国认识中国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近代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中,许多人直接地参与美国对华外交决策,这些决策中既体现了美国外交中的“现实主义”思想,服从于殖民政策,又具有“理想主义”的基督教“普世”倾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一部分大学生基督徒的访谈,试图挖掘他们基督教信仰形成过程中的复杂性,进而分析其产生基督教信仰的深层原因,本文所论及的基督教是指基督新教.  相似文献   

11.
公元1473年,上座部佛教始由缅甸景栋传入耿马,是临沧地区最早区别于民间信仰的宗教。1624年及清雍正年间,汉传佛教和道教始传入凤庆。明代时期,云县即有回族群众。同时有清真寺,17世纪上半叶,伊斯兰教在回民中较为盛行。1905年,及其后20年问,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西方基督教(新教)传入全区。临沧地区有了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逐渐由“险学”变为“显学”,但基督教史研究中所需外文资料搜集的不易,又给研究者增添了不少困难。郭大松教授历时近一年译编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和桥梁——近代山东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及其差会工作》一书(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在搞清史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是一部为深入研究近代山东早期基督教史提供基本资料和资料线索的用心之作。  相似文献   

13.
<正>尤根·罗森斯托克·胡塞(Eugen Rosenstock Huessy),德国社会学家及成人教育学概念的最早提倡者之一。1888年7月6日出生于德国柏林(Berlin,Germany)一个非犹太教家庭,1973年2月24日逝世于佛蒙特的洛奇(Norwich,Vermont)。在10多岁的时候,罗森斯托克皈依了基督教。17岁时,罗森斯托克加入了路德新教(the Lutheran Protestant Church),18岁时接受了基督洗礼,自此他将自己的余生奉献给了基督教。因此,对基督教的阐释与重释是罗森斯托克著作中不断出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医务传道方法与“中国医务传道会”的早期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30年,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其传教活动中,根据中国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中国民众对外来宗教的态度,逐渐探索并形成了一种具有特色的传教方法,即“医务传道”方法。传教士试图通过为一般民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来扩大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基础。1838年成立的“中国医务传道会”,是具体推行这种传教方法的机构。从1830到1850年间。在它的组织和支持下,一些传教医生在各通商口岸分别开办了医疗机构,医治病人数十万。“ 医务传道”活动使基督教新教势力在中国的扩展获得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在客观上也为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在华新教传教士自1807年来华以后,渐渐取得了中国政府对基督教的"护教权"。但是,随着在中国各地民教冲突事件的加剧,来华新教传教士集体对"护教权"的态度逐步发生了改变。文章分别以在华新教传教士1877年、1890年和1907年这三次全国性大会为依据,研究在华新教传教士这个集体对"护教权"态度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当基督新教在第十九世纪传入中国时,正值中国面临千古不曾有的巨变。西方国家挟着工业及科技革命带来的船坚炮利的优势,以压倒性的力量冲破了中国的大门。随之而来的是被我们长久以来称之为“文化侵略”的大量传播基督教教义以及西方思想著作的广泛出版,在这一时期,伴随着传教士的来华,中国近代出版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图书、期刊借西来的先进印刷方式而大量出版,那么,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本文拟就此问题探讨西方来华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基督新教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传教士们为新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理雅各就是他们中的重要一员,《亚伯拉罕纪略》是理雅各根据《圣经》和中国文学审美和小说接受的实际情况改编的,小说具有显著的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文章对《亚伯拉罕纪略》和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做简略介绍,将两者的叙事形式进行对比,并从中国文化叙事学的角度对比两者在叙事视角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探索基督教理论著述在晚清汉语语境中的接受与表达,基督教作品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融合。"从基督教文学作品的内部结构出发,注重其叙事特征的分析和诠释,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考察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处境的相遇问题"。~([1])  相似文献   

18.
从5世纪初开始,基督教会内部围绕着基督论问题产生了两次重大的神学争论,即聂斯托里和基督一性论宗教争端。这两次神学争论是4世纪以来基督教教义发展的延续,通过这两次关于基督论激烈争论,基督教教义得到了重大发展。公元451年卡尔西顿基督教大公会议上通过的《卡尔西顿信经》对基督论这一神学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裁定,得到了基督教会内大部分教士的认同。但是这一争端却没有完全平息,并对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自“十字架”向内地拓展始,四川地区是西方基督教活动主要地区之一。从19世纪70年代基督新教入川活动起,最初活动十分微弱,到1900年的迅速发展,再到20年代以后的逐渐衰落,本文将就此段时期里基督新教在四川出现这样的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但四川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情况有所不同,因而本文的地域范围暂且限定为四川的汉地,不包括四川各少数民族聚居地,特此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自从西方耶稣会传教士于明朝末年来到中国后,便借用中国古籍中原有的名称“天主”作为他们所信奉的最高神的译称,基督新教则译作“上帝”。此后,我国研究哲学、历史、宗教的学者反过来又用基督教关于“天主”、“上帝”的观念来看待和解释中国古代的上帝观,认为随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宗教观念便从多神教过渡到—神教,产生了百神之长——上帝,并将上帝解释为“掌管自然天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