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士兵同行     
能获范长江新闻奖,我非常荣幸和激动.刚当记者时,的确没有这么"远大"的想法,只是想写点有意思的稿子.顺着这个思路,我采写了不少亲历报道.  相似文献   

2.
秦超 《军事记者》2006,(12):33-34
他当过8年铁道兵,写的新闻稿件7次获中国新闻奖,其中3次与青藏铁路有关。请看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朱海燕的人生经历——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火车跨越莽莽昆仑飞向布达拉宫。在通车庆典仪式上,热情的西藏人民向青藏铁路建设的功臣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曾与青藏铁路结下30年不解情缘的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朱海燕,作为特邀嘉宾也获得这样的殊荣。7月16日,第16届中国新闻奖揭晓,朱海燕采写的消息《中国铁路实现飞天梦》再度榜上有名。这是他第7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也是继《青…  相似文献   

3.
责任与内疚     
当有人问我,作为新华社老记者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常常回答是:内疚.  相似文献   

4.
感悟记者     
电影《一九四二》热播,其中涉及当年大公报披露河南灾情的报道,因为出自我父亲(编者注:张高峰)之手,于是各路媒体记者纷纷找我采访,除了了解我父亲当年采写《豫灾实录》的经过以及因此遭遇逮捕等细节之外,许多记者还向我提出了诸如:"父亲怎样对你讲述这段历史"、"你怎么认识这篇报道"、"父亲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他对你的人生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等问题.坦率地说,对这些,我过去真没有认真想过. 静下心来回味这些天接受采访的前前后后,我试图梳理出比较清晰的感悟,由是写下了这个题目.  相似文献   

5.
如何满足电视观众不断提高的新闻欣赏口味,真正做到"三贴近",我认为不仅仅是镜头对准谁的问题,而应当从报道的构思、由头的切入和主题的开掘上,尽量实现"四化":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我的体会是:如果做到了"四化",即使是一些重大题材的主旋律报道,也会富有人情味,做到"三贴近",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2004年"两会"报道,全面贯彻落实新华社党组提出的三项要求:把这次两会报道作为新华社整合三种形式报道的实战演练;努力寻找两会与人民群众的"共鸣点";学会用新办法在"老油田里找油",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突出群众关心的问题,更多地反映来自基层代表委员的声音,着力增强报道的贴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报道创新力度大,各方反响好.  相似文献   

7.
记得1981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搞过一次记者问卷调查,其中一栏叫“你最崇拜的记者”,我当时填了两个人:范长江、斯诺。未曾想到10余年后,我居然荣获“范长江新闻奖”。但自当记者之日起,我便以范长江为榜样倒是实情。  相似文献   

8.
张建伟是我们熟悉的一名记者,他获得了第一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这在当代新闻界是不多见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张建伟作为一名记者的水平与实力. 1956年出生的张建伟,18岁就当上了记者--1974年张建伟高中毕业后就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当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9.
今年,我荣获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当9月22日晚上我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看到这一消息时,激动得通宵未眠,躺在床上,我翻来覆去无法入睡,我想起自己走上记者道路的曲折经历,想起了从事记者工作的一件件往事,也清醒地意识到,获得范长江新闻奖,对我既是一种巨大的鞭策和鼓励,更是高标准工作要求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当你打开电视机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节目.每一个节目,无不凝聚着播音员的心血——声音和表情.如果说,电视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的话,那么,播音员就是这面窗子的开启人.要是能知道电视播音创作的特点、种类和方法,那就会提高你的"看门道"的能力,并对他们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我访问了中央电视台的几位老播音员.这些老播音员,虽各有各的经历和播音风格,但共同的一点是,由于勤学苦练,长期实践,大都具有深厚的功底:他们神态庄重,朴实自然,音质优美,刚柔自如,讲究语言的韵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工作岗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我获奖的主要原因,我本人并没觉得做了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2002年10月30日,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颁奖会暨优秀新闻工作者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与大多数获奖者一样,接过范长江新闻奖奖杯的<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米博华很珍视这份殊荣.他说,是<人民日报>的声望与舞台,给了他事业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喻华钢 《今传媒》2006,(9):27-28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霞光……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到铁路修到我家乡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这首为青藏铁路而作的歌曲《天路》响彻大江南北,青藏铁路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如果说媒体关注青藏铁路,倒不如说是青藏铁路吸引了媒体。青藏铁路让青藏高原“火”了,也让新闻媒体“火”了一把。据有关人士统计,经铁道部批准,在格尔木报道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盛况的国内媒体多达28家、记者200多名;在拉萨参加报道的有12家媒体、116名记者。此外,1000名国内不同省份的都市报、晚报、网站记者和45名外国记者也参与了报道。法新社…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河南电台春运报道的主要特色:打造春运"信息库",做实春运报道;题材多元化,做活春运报道;多手段并用,做新春运报道。作者认为,做好春运报道最重要的原则是深入贯彻"走转改"精神,坚持三贴近原则:要以选题落实"三贴近",以制度保证"三贴近",以用稿引导"三贴近"。  相似文献   

14.
关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早已经是一个老而又老的命题.近年来提出来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觉得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个命题.因为只有"三贴近",才能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不失真,才能保证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本人在企业报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已近20年,既当过"寂寞"编辑,也干过经常"出头露面"的记者,但是遗憾的是,在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当中,既听说或碰到过别人"想当然",自己也有过"想当然",因而因为"想当然"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造成了应该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5.
在2007年两会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坚持"三贴近"的方针,贴近国家大政方针、贴近两会代表委员、贴近百姓民生,在打造两会宣传声势的同时,以创新为主线,围绕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用事实、典型和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说话,形式更易于接受,报道手段更丰富,名牌栏目和新媒体的优势更充分发挥,沟通传递百姓心声的渠道更畅通、速度更快捷。翻新老品牌创造新品牌今年两会报道中,各频道通过品牌节目的改革创新和个性化的特色节目,进一步凸显了各频道两会报道的品牌特色。在"新闻联播"中特别新设"两会一年间"板块作为联播两会报道的新品牌,在时间上以"年"为脉络主线,强调节目的历史纵深感与厚重感;在空间上,实现了会内会外实时联动,  相似文献   

16.
和多年前相比,现在媒体和受众对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笔者涉足国际新闻领域十年有余,我认为国际新闻报道有两个变化趋势最明显:一是报道面不断拓宽,报道方式更加贴近受众;二是报道时效"时差"缩小,报道方式立体化.但是,国际新闻报道要走向成熟,还需要在新闻内容创作和新闻来源开拓方面多下些功夫.  相似文献   

17.
一直都说让我们的报纸贴近读者,而且是强调要“贴近,贴近,再贴近”。那么,贴近读者的切入点在哪呢? 一、贴近,首要克服“疏远”。 “疏远”是一种意识。比如,以往长期存在的“报纸是指导者”的观念,虽说强调了改变,但“我说你听”“我写你看”类的报道还是时而见诸报端;新闻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常常不自觉地使用“要求如何”“应该怎样”之类居高临下的口吻等等。  相似文献   

18.
正你老我老?大师选女朋友的标准就是"漂亮""年轻"和"腿长"。至于个性如何、知识程度如何,他一概不管。他说:"我就是不要老女人。"王志慧四十几岁时,大师就每天哇哇叫:"这个老女人!这个老女人!"我在山上养病时,有次他们吵着要离婚,于是我下山,到金兰敲他的门。门一打开,他看到我就说:"你来干吗?"  相似文献   

19.
访谈实录 『打黑初期,对王立军的报道"既多又少"』 张志安、刘虹岑(以下简称"张志安"):能不能简单勾勒一下,你对重庆以及"重庆事件"的认识是如何逐渐深化的? 季天琴:2008年8月,我正式入职《新民周刊》.2009年7、8月的时候,重庆打黑开始.我没有什么法学背景,报道重庆可以说是躬逢其盛.当时,无论是重庆打黑还是薄熙来个人的政治地位,社会关注度都很高,这也是我接手的第一个法制报道.  相似文献   

20.
我迷上新闻工作三十余年了,从十六岁开始从事业余通讯报道,足足当了二十年通讯员。一九七八年,我有幸到市广播电台当上了专业记者。有人问我:“你是通讯员‘出身’,亲自体验了业余通讯报道工作的甜酸苦辣,能不能给我们谈谈你当通讯员的‘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