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的幸福》和《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以家庭生活为题材先后创作的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在内容表现方面,从前者对庄园生活的赞美抒情到后者更多的无情揭露;结构上从前者的一线贯穿到后者采用双线发展;在心理描写上则后者比前者更为出色和丰富,由此看出托尔斯泰在小说艺术技巧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他老人家为了强调自己的悲剧意识,把幸福给看简单了,其实幸福五花八门,也可以各式各样。  相似文献   

3.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没有想到,他为《安娜·卡列尼娜》设计的这一开头语,一百多年跨越异国,脍炙人口,成为格言。然而在株洲,至少有2000个家庭拥有“相似的不幸”。他们都是聋哑儿童的家庭,都承受着常人无法体验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巡回画派的杰出画家列宾(1844—1930)是托尔斯泰的亲密朋友,他敬佩这位大文学家的创作,19世纪80年代末期,列宾曾为托尔斯泰的作品,如《伊凡·伊里奇之死》、《黑暗的势力》等画过插图。 1891年6月29日—7月16日,列宾在托尔斯泰的家中作客。这一时期,他画了《托尔斯泰在工作》、《托尔斯泰在花园里》、《托尔斯泰在树林里》等油画,除了这  相似文献   

5.
何谓幸福     
在人世间 ,人人都渴望幸福———那种让人心情舒畅 ,称心如意的境遇和生活。而托尔斯泰告诉我们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也许 ,托翁在《安娜·卡列宁娜》开篇头一句话所说的意思有所特指 ,而我正经历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 ,却不再犹豫地对自己 ,也想对读者说 :与其说每个人心里向往幸福大都相同 ,还不如说 ,幸福其实也只能是各人有各人的幸福。首先 ,幸福因人而异。伟大的政治家不仅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创建殊勋伟业 ,还想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多作贡献。这是他心里渴望的幸福。而真诚的劳动者一定会为辛勤劳作后的丰…  相似文献   

6.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不仅是俄国大文豪,也是道德哲学家及社会改革家,更是19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他出生于贵族家庭,早年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曾在自己领地上作出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1873-1877年他完成了第二部伟大巨著《安辫·卡列尼娜》,小说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19世纪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此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  相似文献   

7.
张心科 《语文知识》2003,(10):35-36
1928年9月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来到苏联参加列夫·托尔斯泰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在这块神秘的国土上旅行的14天里,他看到到处是高涨的革命激情和无序的狂躁,这让他充满了困惑和疑虑。但他来到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墓地时,见到的是世外桃源般的质朴和宁静,这令他深深地震撼和敬仰,《世间最美的坟墓》就写于此时。本文拟从理趣美、意境美、构思美、语言美几个方面对这篇美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1855年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结束后,中国政府邀请俄国政府派一批军官到中国学习汉语。有人建议列夫·托尔斯泰前往中国,当时他拒绝了,但在后来,他后悔不已,几次提到此事。托尔斯泰对中国的兴趣分为三个阶段。1878年至1886年,他对中国的哲学思想,首先是孔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发生了兴趣。1893年至1896年,他加强了对中国哲学遗产的研究。20世纪初,托尔斯泰从事宣传和普及中国哲学思想的工作。1862年托尔斯泰写了一篇名为《教育的定义和进步》的文章,谴责了欧洲文明在中国传播中的不良行为。托尔斯泰最有名的…  相似文献   

9.
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是世界三大著名的《忏悔录》之一。《忏悔录》是研究托尔斯泰世界观、人生观十分重要的一部著作。《忏悔录》是托尔斯泰的心灵漂白、世界观巨变和精神升华的自白书,但也映射出托尔斯泰思想的矛盾性。《忏悔录》既坦诚了托尔斯泰的良知,也暴露了他的落后性。他比庸俗的作家们高出百倍,他比革命志士却矮了半截。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在寻求社会解放中却陷入困顿,这是托尔斯泰的人生悲哀。《忏悔录》留给我们的一个启示便是只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分子才能起先峰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里的第一句话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优良的家庭环境,正如孔子提及的“芝兰之宅”。  相似文献   

11.
认识德富芦花,是从读《晚秋初冬》开始的。继而,又寻来他的随笔集《自然与人生》。我大饱眼福,获得了许多阅读的乐趣。一篇篇散文、随笔,趣味多多,情趣、雅趣和理趣完美融合于一炉。所谓"情趣",是说在他的散文、随笔中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德富芦花出生于日本的一个上流家庭,在他母亲的影响下,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很深。他天生一颗仁爱、怜悯之心;青年时期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受托尔斯泰和平思想和歌德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生性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个俄国作家都叫托尔斯泰,一个叫阿·托尔斯泰,一个叫列夫·托尔斯泰。其中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第10册《跳水》、第12册《穷人》的作者。本期刊发一篇他少年时喜欢阅读和写作的故事,希望小朋友们喜欢。  相似文献   

13.
列夫·托尔斯泰以长篇小说家著称于世,人们通常把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合称为“三大部”。这三部长篇巨著由于思想内容的不同,在体裁上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显示出托尔斯泰对艺术形式的艰苦探索和可贵的创新精神。一在《战争与和平》创作的刊期,托尔斯泰力图寻找一种适当的艺术形式,借以概括广泛的生活内容和描绘史诗性的历史画面,实现其非凡的艺术构思,完成宏伟的创作任务。托尔斯泰在为《战争与和平》写的一篇序言的草稿中,回顾自己开始写这部作品时  相似文献   

14.
“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早就被奉为经典。然每每读过,总有些怀疑。幸福的家庭,或是子孙满堂其乐融融,或是家财万贯锦衣玉食,抑或元稹的贫贱夫妇倒也相敬如宾,幸福的家庭也各有各的幸福,托翁着实武断了些。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为什么没能获得诺贝尔奖?●河北何清一位被世界公认的文学泰斗,他在世时,诺贝尔奖评选了十年,但他无缘获得。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之际,托尔斯泰已经以他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杰作享誉世界。一...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幸福的家庭》,它在《彷徨》这本短篇小说集中,虽不象《祝福》、《伤逝》诸篇常为人们所乐道,然而,它的认识意义,以及隐含在它那谐谑文字后面的深邃思想,却不容忽视。《幸福的家庭》写于一九二四年北洋军阀统治着的北京——这在当时仍然是黑暗势力的中心。此时正值“五四”运动的退潮时期,革命的新高潮即将来临的前夕。文化阵营内部发生了明显的分化。鲁迅在苦闷、探索之中,亦不免有“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之感。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唐消沉,仍然大胆地执着地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此话颇富道理。作品与手稿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每篇作品,都是反复修改而成的。他的小说《为克莱塞尔乐章而作》发表时只有5 页,可是手稿却有800页。他写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时,仅开头就改过12次,最后才定稿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  相似文献   

18.
不论是巴尔扎或托尔斯泰,他们的思想都是极为庞大、复杂、甚至混乱的;他们的世界观中矛盾的地方很多,列宁很突出地列举了托尔斯泰世界观中的矛盾,并且分析了这些矛盾产生的原因,但是这也只是其中的一大部分,并非全部。托尔斯泰写了《三死》,在这篇小说中他歌颂自然和自然法则,歌颂死,他认识人要顺乎自然法则,就应当不怕死,视死如归,但是他却是很怕死,也仇恨死,他终生在和死的幻影作着斗争,他把他和死作斗争的感受和体会的一部分寄托在列文的身上而表现了出来,但这也仅仅是他的一部分思想,并非全部。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对托尔斯泰的“忽视”,恰恰与这一年俄国教会开除他教籍的举动不谋而合 ,这激起了如潮般的抗议。 190 2年评奖委员会不得不作出答辩 :“如果只是考虑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其他托尔斯泰的杰作 ,便把这项文学桂冠授予这位俄国文豪 ,这比较容易了。然而 ,当我们考虑到其它一些引起人们不安、具有某些让人无法忽视的复杂因素的作品时 ,我们的决定就很困难了。”委员会明言 ,这些“因素”是指托尔斯泰对《圣经》的解释“表现出十足的无知”,甚至“基于他本人的思想任意篡改《圣经》”,他有关宗教、政治…  相似文献   

20.
列夫·托尔斯泰从小就喜欢阅读和写作。他们家有写记事簿的习惯,托尔斯泰7岁的时候就主动担起这项任务,记事簿上留下了他稚嫩却认真的字迹。他还学他哥哥的样子,自编了一本手抄的杂志,取名为《儿童娱乐》,里面有7篇关于小鸟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