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相似文献   

2.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相似文献   

3.
<正>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样的句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其中的"河内""河东"课文下边的注释是这样的:【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相似文献   

4.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梁惠王与孟子的一次对话。梁惠王白以为关心百姓,然邻国之民不见少,本国之民不加多,梁惠王请教孟子这是为什么。孟子以打仗败走为喻,问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曰:“不可。”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郭锡良、李玲瑾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把这句话译成“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杨伯峻的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诸子中曾出现两种思潮:孟轲的民本思想和庄周的自由观念。这种思潮的形成,绝非单纯出于哲人们的玄想,是以客观社会的发展进程为基础的。春秋以来,以土地所有制变更为核心的经济变革、阶级改组、乃致政治斗争极大的显示了“人”的作用,突出了“人” 在社会生产、政治军事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各国诸侯在併大兼小、凌弱暴寡的军事行动中,亦莫不以占有人口、土地为其斗争的目的。《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就是当时兼併者的普遍的典型心理。  相似文献   

6.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这篇课文记叙了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的一次对话。梁惠王认为自己为国尽心,并以“移民移粟”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以战争中“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诱使梁惠王中了圈套,说梁惠王的“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的不同而已。梁惠王实不该中了孟子大师的圈套。说梁惠王中了圈套理由有二:先说数据。数量“五十”与“百”相差之大,不是小小的区别。“五十”与“百”是只…  相似文献   

7.
阅读下面语段,直译划线句子。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人之  相似文献   

8.
<正>在《孟子·梁惠王上》里,记载了孟子说服梁惠王弃兵养农、施行仁政、以民为本的故事。其中"五十步笑百步"的笑话成为笑家的经典,为后人广为传诵。文中说,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曰:"不可。  相似文献   

9.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①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②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  相似文献   

10.
一、巧设比喻,在启发引导中让人轻松接受道理学生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谈话的话题是梁惠王‘于国尽心’,但本国之民不加多的困惑;下文孟子谈到‘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情形,是否有点牛头不对马嘴?”  相似文献   

11.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正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①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②而反③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  相似文献   

13.
美人掩鼻     
《现代语文》2004,(3):17-17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郑袖知王以己屡不妒也,固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固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相似文献   

14.
一古汉语中有这样一种句式: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②天之于氏厚矣。(列子·说符)我们把这种句式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称为“名词+之+介词结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把“寡人之于国”,“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看成一个结构体。有人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样的句子中的介词结构看成是它后面谓词的状语。他们认为,“于”这个介词,介所向之对象“国”于述语“尽心”,则“于国”就成了  相似文献   

15.
[原文] 崔武子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②之.庄公通焉.崔子弑③之. 晏子④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⑤,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⑥,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⑦也,舍⑧之得民.” (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删节)  相似文献   

16.
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②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③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  相似文献   

17.
〔原文〕崔武子1见棠姜而美之,遂取2之。庄公通焉。崔子弑3之。晏子4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5,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相似文献   

18.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 ,咄咄逼人之势。孟子论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 ,回答齐宣王的问话 ,说“是心足以王矣” ,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 ,即“德何如 ,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 ,可心保民乎哉 ?”“何由知吾可也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的是 ,您有仁爱之心 ,你可以行王道。那么齐宣王是否接受了孟子的观点和主张呢 ?孟子深知没有。于是 ,孟子提出“百姓皆以王为爱 (吝啬 )也” ,待齐王坚称“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  相似文献   

19.
【解释】比喻自己和别人有同样缺点,只是程度轻微些,却去讥笑别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造句:抢劫的讥笑盗窃的,同为罪犯,不过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相似文献   

20.
《高中生之友》2010,(7):38-39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