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魏晋诗坛上曾出现了大量直接以“死亡”为主题的挽歌诗。魏晋文人们所以能突破传统挽歌的表达方式而使挽歌成为个体抒情的特定文学样式,有时代思潮影响和文学观念发展的双重缘由。而且,“死亡”主题在魏晋具体各个时期文人挽歌诗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它展示着不同时代文人不同的生命观和诗歌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是一个人性萌动、旧的思想体系尚未完全打破而新的思想体系又未完全建立的时期,人在思想归属上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感。作为这一时期文人的代表,阮籍也同样难逃此藩篱。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扭曲的时代才塑造了阮籍全新的人格。以阮籍为代表的魏晋文人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追求美,来完善自我。而这种新的审美标准,使文人的思想囿于另一禁锢之下,他们对美的感受与理解,又束缚了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挽歌即送葬之歌,由牵挽灵柩的人所唱,其起源颇早。魏晋文人喜以挽歌为题作诗,借以集中细致地歌咏作为生命个体的生之快意与死之悲伤,同时这种复杂的心态也赋予了挽歌悲怆与旷达的复杂况味。文章试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对《文选》中收录的挽歌诗作简要论述,以期梳理并展现魏晋不同时期文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4.
王胜晓  刘芳 《文教资料》2009,(11):16-17
陶渊明的《闲情赋》在其作品中别具一格,其主旨历来也备受争议,“爱情说”和“比兴说”可视为对此赋主旨评论的两种不同观点。本文从《闲情赋》内容本身进行探究,认为其主旨重在“以礼闲情”;同时结合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认为《闲情赋》言情的主旨不仅是陶渊明真率自然美好人格的展现,更是整个魏晋文人群体的自由心态的体现,而这种自由心态恰恰源于魏晋乱世造成的文人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魏晋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不断、政治混乱的一个年代。战争的混乱成为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但是在南北人口不断迁移和融合的过程中,魏晋六朝时候的饮食也在潜移默化的变幻,胡人和中原的交流同样丰富了魏晋六朝时期饮食。魏晋六朝时期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也中国饮食文化重大的转折点。魏晋六朝时期文学发展迅速,众多的文人创作和饮食分不开。魏晋六朝的饮食文化为文人创作提供了题材,文人的创作也推动了魏晋六朝饮食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6.
嵇康清峻的文化品格,透射出文人的独特气质,对中国文人精神的陶铸有着重要的思想意义。这位竹林领袖、魏晋人望、魏晋风度的引领者,用文字、思想与生命共同完成了对理想与人格的坚守。  相似文献   

7.
由于同处于战乱频发的动荡时期,人的生命与精神理想面对残酷现实的考验,庄子哲学对魏晋士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崇尚自然、任性贵生的品格得到魏晋士人们的认可,因此庄子的自由观使得魏晋士人从功名利中退脱出来,转而关注一己之生命和精神需求,形成独特的文人状态和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8.
陆机和王融是魏晋南朝时期两位有代表性的士族文人,他们的文学地位、家世传统、人格性情和人生经历都有相似之处。但文学思想、创作内容和风格上却迥然不同,这其中受到了潜在的士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状况的影响。通过两人的对比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究魏晋南朝时期的士族演变史对士族文人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代是一个战乱频仍、社会极其黑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不同的文人采用了诸如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吟诗做赋,以求不朽;大隐于朝,佯狂买醉;适性自然,归隐田园等生存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生存智慧。标志着魏晋文人生命意识、个人价值意识、人格独立精神自由意识、适性自然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魏晋科技研究中理性精神的高扬与魏晋文人的自然审美意识,作为同一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特征,并不只是时间上的巧合。本文从寻找不同的理论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阐发科技研究求真的理性精神对文人审美意识的深刻影响,论述魏晋文人自然美意识的起源:理性精神清洗了自然之上的虚幻东西,呈现出自然万物的真切面貌。本然的万事万物,成为独立的认识对象,也是感性的审美对象。对真的追求,感召出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形成的中国文人传统,对中国文人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追求精神上的高蹈与超越,徘徊于庙堂山林之间,逍遥于艺术人生,寄情于诗酒玄言形成了魏晋文人生存的基本状态。研究中国文化的魏晋传统,对认识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是一部蕴涵深刻生命意识的小说,《世说新语》中所反映的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也最为丰富,最有个性:一方面,魏晋文人面对自我个体处在非自然死亡的非常时刻,有一种超然态度,忽略肉体生命的消亡,他们更看重精神生命的养成;而另一方面,当他们面对亲友的自然死亡时,却往往表现得意重情深、儿女情长。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其实是反映了魏晋文人在追求人格完美上的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的文人士子,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有两个鲜明的群体特征:一是重生命的感性体验,从人的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风花雪夜,无不令他们充满兴趣地去关注、赏评和体验;二是对生命  相似文献   

14.
魏晋风度“自由”和“解放”的本质内涵表现了一种活泼的生命力,支撑这种现象的根基是玄学思想,在这样的思想下,魏晋文人表现出的对人的关注、人的意识的觉醒在现在依然具有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5.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别的时期,其政局之动荡,风气之独特,个性之解放,纵观上下五千年基本没有哪个朝代可以与之相比。这个时代孕育出了最为特立独行的文人,他们展现着与众不同的风貌,尤其是身为男子却涂脂抹粉、顾影自怜的行为,更是表现了他们对女性纤柔美的追求。但这种女性化人格的表现绝不仅止于对容貌的注重和修饰上,更体现在与其他朝代文人的积极入仕所不同,他们以种种方式逃避历代士人热衷的仕途。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是人的大觉醒、大解放的时期。魏晋士人作为魏晋风度的载体,他们追求任情自适的生活方式,崇尚清谈、辨析玄理的生活习尚,以及人物品评的价值观念影响了该时期的世俗行为。《世说新语》作为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揭示了魏晋时代士族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7.
《形影神》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陶渊明用形、影、神三者的对话表达了三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多种生命价值观。陶渊明通过对形、影、神的思辨,以"神辨自然"的方式找寻人生价值与生命归宿,更用自我实践的自然生活方式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与思考,体现了魏晋时期生命思想的高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西园之游是文学史上文人宴集活动的滥觞;兰事雅集则是文人游宴活动的顶峰,也作为文人集会的佳话流传至今。从这些游宴活动本身和其闻留下的游宴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文学逐渐走向自觉的过程。本文从文人身份的转变、文人文学观念的变迁以及文人抒情方式的理性化过程探讨魏晋文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文人相轻虽然是自人类社会有了文人之后就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并且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现状况,也具有不同的产生缘由。就魏晋时期而言,由于造纸业的迅猛发展、"图书"的大量发行和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文学场对文人相轻的塑造以及魏晋人信仰的私人化、政治信仰的缺失,都是魏晋文人相轻现象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情论诗学思想历经先秦两汉的"情志"论到魏晋时的"缘情"说到明清时期的"欲情"说的嬗变,其深度意义在于其文化语境和价值维度的嬗变,"情"由先秦两汉时外指向泛生命化的社群人伦感受变而为魏晋时内指向个体生命的审美精神性感受,再变而为明清时的个体生命情欲感官感受.此一脉络昭示了人的文化生命自我解放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诗学作为文化诗学的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