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具有生命力的来源原则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来源原则指的就是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时,要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可混淆的整理原则。该原则的核心思想实质上是确立全宗并保持全宗的完整性。来源原则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点是:尊重来源、尊重全宗的完整性、尊重全宗内的原始整理体系。“尊重来源”是来源原则的第一层内容,含义是按照来源标准整理档案,保持档案与其形成者之间的来源联系。在档案管理中  相似文献   

2.
来源原则指的是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时,要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可混淆的整理原则。该原则的核心思想实质上是确立全宗并保持全宗的完整性。国际档案理事会于1984年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称:“来源原则”是“指同一来源的文件/档案不应与其他任何来源的文件/档案相混淆的基本原则。”根据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DA/T12000),来源原则是指把同一机构、组织或个人形成的档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管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档案学理论中,来源原则是“一切原则中的原则”。正如德国档案学者布伦内克所说,随着来源原则的完善和发展,它逐渐被公认为既是档案整理原则,又是组织原则,也是研究原则。这一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更为普遍的表现形式是全宗理论。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档案理论最基本的认识就是: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整体,同一档案全宗的文件不能分散,不同档案全宗的文件不能混淆。从理论渊源看,我国的全宗理论是在前苏联档案界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莫斯科公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源自于来源原则,是以来源原则为基础形成的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国内主流教科书对我国档案整理工作的原则的表述是存在欠缺的,现有档案整理工作原则的表述是全宗理论的内容之一,而全宗理论包含于来源原则之中。据此我们认为,来源原则才是档案整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一、传统的来源原则1、来源原则的含义及背景来源原则指的是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时,要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可混淆的整理原则。该原则的核心思想实质上是确立全宗并保持全宗的完整性。国际档案理事会于1984年出版的《档案术  相似文献   

6.
潘连根 《浙江档案》2003,(11):14-17
作为档案学特色理论的来源原则或全宗原则,自19世纪中期产生以来,已成为所有档案原则中最基本的原则,并使档案工作最终与图书、资料、情报等工作区分开来。本文主要通过对来源原则或全宗原则的历史过程的考察,探究这一档案学特色理论中两个重要概念———“来源”与“全宗”的发展变革规律。一对于来源原则或全宗原则的认识理解,国内外档案界是基本一致的。如国际档案理事会在1984年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中,将“来源原则”定义为“同一来源的文件/档案,不应与其他任何来源的文件/档案相混淆的基本原则,常常被称为‘尊重全宗’原则。将意义…  相似文献   

7.
同一事由在立卷整理中的应用和不同事由在客体全宗中的应用构成现代“事由原则”的两个层次。事由原则是档案整理历史原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事由是历史联系的一维表征,在现代档案实践中应与来源具有同等地位。  相似文献   

8.
档案整理三大原则,全宗原则、来源原则、事由原则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全宗原则是三大原则的核心.来源原则是全宗原则的内涵,它体现了全宗原则的本质.事由原则是全宗原则的外延,是全宗原则变通了的形式标准.它体现了全宗原则的灵活性.类全宗原则是三大原则之外的档案实体整理的另一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9.
全宗是档案馆 (室 )对档案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单位 ,按全宗管理不仅是档案馆 (室 )按来源区分档案的一种整理方法 ,而且也是国家规定的档案管理原则 ,即档案馆 (室 )档案的最高层次必须按全宗分类整理。全宗原则的核心是来源原则 ,即档案馆 (室 )档案的最高层次的分类必须“从出处立根” ,维护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著名人物所形成的档案有机体的完整性。违背全宗原则 ,不仅会给档案的分类整理造成困难 ,使档案的保管造成混乱 ,而且还会给档案的价值鉴定和开发利用带来不便。然而 ,目前不少档案馆 (室 )都存在违背全宗原则 ,区分全宗的…  相似文献   

10.
沙菲 《湖北档案》2007,(5):14-16
来源原则是各国公认的档案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档案管理的最高原则,是指同一来源的文件(档案)不应与其他任何来源的文件(档案)相混淆的基本原则。它起源于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形成于德国的“登记室”原则,荷兰三位档案学者出版的《档案整理与编目手册》对其进行了理论论证,并推动这一原则走上国际化道路,使之逐步演变成为“档案整理的至善原则和一切原则中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11.
荷兰手册对中国档案学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又称荷兰手册)是世界档案学名著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手册所阐述的以来源原则为核心的全宗理论对中国近、现代档案学研究的影响 ,以及档案学者在继承手册精髓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档案工作的实践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宗理论。  相似文献   

12.
来源原则是档案专业的一般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世纪,来源原则及全宗原则面临社会结构变革、档案种类增多、电子文件出现等越来越多的挑战,档案工作者需重新思考其涵义和价值。本文总结了来源原则受到的挑战,比较了中外档案工作者对此问题不同的应答。在此基础上,结合来源原则和全宗原则的发展过程,得出三个结论:历史主义是档案专业的方法论,来源原则是档案专业的一般方法,全宗原则是一个具体的档案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档案工作的根本法则—“全宗”、“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宗”、“来源”的实质是原则,但又是方法。“全宗”、“来源”的提出,使档案工作有了区别于其他事务的法则和标准。原则的不变性与方法的可变性的统一,充分显示了它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来源原则,它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具体来说是1841年法国提出的“尊重全宗原则”,其核心思想是按照文件形成机关(即来源)整理馆藏档案,即“档案由一个行政单位或个人的全部文件组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不得把一个单位的档案分散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档案馆:强调档案馆的档案必须按产生它的行政单位的原来编制为基础进行整理,必须遵循一个单位的档案不可分散和不可打乱的原则。”而对于电子时代的来临,欲应付它赋予档案工作的诸多挑战,只有更加依赖于来源原则,但更需要对来源原则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全宗原则、来源原则、档案组合、文件全宗等国外全宗理论,对中国档案学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在借鉴和学习国外全宗理论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发展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宗理论.  相似文献   

16.
来源原则,它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具体来说是1841年法国提出的“尊重全宗原则”,其核心思想是按照件形成机关(即来源)整理馆藏档案,即“档案由一个行政单位或个人的全部件组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不得把一个单位的档案分散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档案馆;强调档案馆的档案必须按产生它的行政单位的原来编制为基础进行整理.必须遵循一个单位的档案不可分散和不可打乱的原则。而对于电子时代的来临,欲应付它赋予档案工作的诸多挑战,只有更加依赖于来源原则。但更需要对来源原则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同一事由在立卷整理中的应用和不同事由在客体全宗中的应用构成现代"事由原则"的两个层次.事由原则是档案整理历史原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事由是历史联系的一维表征,在现代档案实践中应与来源具有同等地位.  相似文献   

18.
全宗理论是档案工作的基本理论,它既是档案整理工作的原则,也是档案整理工作的基本方法.我国传统的全宗理论认为:"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整体."这是档案界目前居统治地位的传统全宗理论的观点,是根据苏联档案界在20年代提出的"莫斯科公式"移植引进的.长期以来,这一观点对档案管理工作实践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全宗理论中的来源原则 全宗理论中传统的来源原则是指全宗是一个机关社会组织和著名人物在执行职责活动中形成全部档案的总和,全宗理论是档案集中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而不断加以完善.全宗理论中最重要一个特点是全宗的不可分散性,即按来源原则把全宗被分散的各部分集合在一起.按照集中经营管理的原则,在一个档案馆范围内,把一个全宗的文件集在一起,其理论内容就是保护全宗的完整性.尊重档案的来源,保持全宗内档案的历史联系和信息联系,维护档案全宗的完整,突出全宗的不可分散性,是全宗理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电子文件时代来源原则被“重新发现” ,以“新来源观”的形式出现在档案工作者面前。深刻理解“新来源观”的实质 ,对于电子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从语言分析、历史回顾、哲学思考等角度剖析了“新来源观”的实质 ,论证来源原则在电子时代仍然是档案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原则。作者进一步阐明了“新来源观”的提出对于把握档案学其他相关问题 ,如来源原则与全宗原则、事由原则的关系的实践意义 ,并对“新来源观”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